建造回憶:日本橋三越本店的歷史 ─ 第二部分


 
如我們在第一部分的日本橋三越百貨的歷史的回顧中所見,三越百貨保有與時俱進的改變精神,但其變動在今日所見的悠久建築上有時無法立即辨識。儘管如此,其基礎建立在不斷更新之上,像是因應造成破壞的地震而採取的現代化安全科技,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東京盛衰歷史的潮起潮落。三越百貨的故事開端起始於日本江戶時代的延寶元年(1673年),江戶時代是發展為今日東京都的關鍵時期。三井高利在這個崛起的城市的市中心創立了一家和服店「越後屋」,爾後這家店蛻變成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三越百貨。
 

 
毋庸贅言,當年照片紀錄的欠缺,讓我們無從想像越後屋最初的具體樣貌,不過,幸運的是, 那個年代的浮世繪版畫藝術不僅捕捉了建築的外觀,也將充滿活力的氛圍刻劃下來。越後屋創立的年代最早可回溯至延寶元年(1673),江戶當時的生活面貌與現代大相逕庭。當時的店家有高起的榻榻米地板,大多數店內看不到任何商品,店員按照顧客的需求自儲藏室取出商品。儘管如此,這個世界與現代並非毫不相同,在某些地方的店家,提供茶水給來客飲用仍是其悉心款待(omotenashi)的服務之一,而掛在門口的鮮明暖簾(noren),至今在新年與其他節日的場合,仍能看到相似的情景。
 

 
所以,這棟相當古樸的日式傳統土造建築是如何轉變的呢?答案同樣可自該年代的藝術作品中尋得,無論是著名的富士山風景,或是江戶中心的原點「日本橋」,常常能在描繪繁榮江戶的作品中,發現越後屋的蹤影。正是其所在的中心位置,將越後屋推向急速發展的商人文化中,到了明治時期(1868 - 1912),本店仍是帶動變革的中心角色。浮世繪的場景反映出時代的變遷,捕捉到本店與日本橋地區的西式風格建築並肩而立,日本橋於今日等同於權力、經濟及文化的影響中心。從作品中我們可以見得日本橋三越本店的建築正朝向現代化邁進,但大多還是保留傳統的建築風貌。
 
明治33年(1900),從首張紀錄本店身影的照片上,可見其悠久歷史與現代交互進行的完美對話。明治29年(1896),三井越後屋改名為「三井吳服店」,正如其名,店內的販售商品仍屬傳統和服為主,縱然早在明治16年(1883)設立了洋服裁縫部。這也同樣反映在建築上,此時我們可開始看到混合風格的建築,商家門面結合了西式風格的屋頂外型,並添上窗框,與整體日本橋地區的風格相互和鳴。
 
在第三部份,我們將進入到明治時代,看著其成為石造建築,發出身為日本第一家百貨公司的宣言,並正式迎接其首批的外國顧客。
 
首圖:小林清親的駿河町浮世繪作品
 
 
提供:日本橋三越總店快訊
2017-06-15 18:00 發佈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