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台灣低薪的關鍵在政府


david818 wrote:
40%這東西很多稅...(恕刪)


哪裡課不到?

年所得達到需被課40%的級距,就是課你40%,誰都逃不了

還是你的意思是說,大部分人年收入都不到需被課40%的級距?

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概念





你這邏輯不通,怎會是稅的問題?
確實是政府的問題,不過應該是沒有前瞻及通盤的政策。都短線要不就蓋房子。
目前的台灣晶圓等電子業榮景,都是很久前李國鼎哪批人創造出來的。但後來的官員沒有持續開發新的政策,後續軟體的
部分幾乎被忽略了,一直重複一樣的模式建園區。你從不會知道政府的下一步是什麼,因為沒有通盤規劃。不用太久,
十年就看的出來,產業結構跟不上國際變化。一句簡單的就是,政府沒有提供良好的環境讓產業發展。公司要賺錢,才能
調薪,目前的電子業缺軟體及品牌,產品價值上不去,營業額很大但是利潤不必然,因此常去壓人力成本,或不調薪,
這就是低薪的原因。
還是靠自己努力吧 提升自己的價值 自然薪水就不會發愁

每個世代都有人力金字塔 在中上端的人享有高薪 在中底下的人就是這樣
而現在問題就是組織扁平化 中位數人減少 中產階級少了

這情況歐美也是一樣 就算日歐美韓最低薪看來都比台灣高
但物價指數是必需被納入考量的 那樣生活品質未必佳

再者每個社會都會有黑數 實際情況可能不見得如法令規定那般
可能更慘 從各國失業率去看更能顯現真實社會


cche1079 wrote:
看看魏家頂新集團 竟然能99%都是向銀行貸款,自己只出1%現金 去買豪宅...(恕刪)


那是因為他還得起, 銀行不怕他倒帳跑路
頂新的實際掌權者不是魏家 難不成是王家??


Pooky wrote:
你要對付的是魏家還是頂新?
abollar wrote:
其實台灣並不窮人均GDP...(恕刪)


關鍵在資本利得....

abollar wrote:
其實台灣並不窮人均GDP...(恕刪)
提高基本薪資,減少大學並提高錄取門檻,減少外籍勞動者並限制可雇用產業。
還得起 不代表你可以99%向公家銀行借款去買豪宅, 這個要說沒有銀行高層/官員授意 還真的是詭異~

普通小企業根本沒人能借的到~

話說台灣的公家銀行還有多少企業欠款的呆帳??

給予產業的租稅優惠,有一定期限,條例也有落日時間;現在政府規劃取消產業的租稅優惠,但相應條件卻是讓企業繳交的營所稅率由廿五%,大幅降到十七.五%。官員說,用促產條例落日換降稅,稅收幾乎不減少,低稅可提升競爭力;但,租稅優惠有結束到期的時候,稅率調降後卻永遠不會再調升。

政客伸入口袋 人民怎能甘心

如果這一切、一切都不發生,你可以超過十年不繳稅!

十年來,那些政客,不但不斷從國庫偷竊,為了選票,更大開支票,又不敢加稅,那錢從哪裡來?就借吧!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從八十六年一兆三千八百多億飆高到今年的三兆八千七百多億元。這債,遲早要還的。

馬克吐溫說:「今天我看到了一個奇景,竟然有一名政客,把手伸進自己的口袋。」是的,台灣沒有這種奇景,咱們的政客永遠把手伸進你我的口袋,從國庫不斷偷竊。而,竟然,他們還要我們感謝他、支持他哩!

你,甘心嗎?





政府倒貼油價 形同劫貧濟富

本報訊

什麼是用油補貼?中油董事長潘文炎說,「用油少的補貼用油多的,不開車的補貼開車的,貧者補貼富者,虧損由全民埋單。」它是標準的劫貧濟富。


九三年中油賺了一六○億元,九四年稅前盈餘滑落至八十三億元,而去年更大虧一八八億元。經濟部官員解釋,去年謝長廷擔任行政院長時強勢介入油價,因而造成中油大虧一八八億元,但之前,政府也是刻意壓低油價,「只是介入方式不像謝長廷那麼大張旗鼓。」

潘文炎直言,中油資本額不過一三○一億元,若取消浮動油價制,硬要中油苦撐,中油一年就得虧六百億元,「不到三年,中油就倒店!」

以九四年中油盈餘八十三億元是中油應獲致盈餘水準,如計算去年虧損的一八八億元,光是去年政府倒貼在油價上,就至少有二七一億元。

因為國營事業補貼,老百姓好像享受了比鄰國更低的能源價格,但實際上有很多後遺症。因為能源價格高漲將是全球性危機,中研院經研所員梁啟源以印尼為例說,印尼是產油國,印尼政府幾次壓低油價,但最後撐不住漲價,每次都引起暴動,「台灣不是產油國,憑什麼可以不漲價!台灣國庫可以撐多久?」經濟部以浮動油價化解中油持續虧損的惡運,但,那二百多億元已從國庫消失了!




紓困救金融 全民貢獻上兆

本報訊

在銀行不能倒的神話下,這十年來,因著政府監理無能,加上金融業與企業怠惰經營不善及掏空資產下,猶如老鼠般悄悄搬走奶酪。

從早期的紓困、降稅打呆、到金融重建基金(RTC)都為了挽救金融業與大型企業,他們偷竊國家資產,由全民埋單,填補金融業與企業黑洞窟窿估計超過兆元。

呆帳大戶 都曾受政府紓困

不過,惡夢尚未結束,只是開始而已,政大銀行系教授殷乃平說,目前國內金融根本問題,並未徹底解決,家族性金融財團隱藏性壞帳引線尚未浮上檯面,一旦金融財團有問題,新問題金融機構就會爆發,那才是「無底洞」。


依據各銀行今年公布的億元呆帳大戶名單,總計有一千四百多戶,在銀行欠下三千七百億元的呆帳,這些都是曾接受政府紓困的企業。其中,長億、安鋒與東帝士累積欠款金額都逾百億元,若加計人頭帳戶,真正倒帳金額,應該遠超過這些數字。

如果看整體數字,財金官員指出,近九年來,公民營銀行以自身盈餘轉銷呆帳一兆六千餘億元中,估計公營銀行至少占五成以上,若以五成計,公營銀行自身盈餘轉銷呆帳逾八千億元。

為了打銷這筆數額龐大的呆帳,全民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近十年來,政府降低金融營業稅,銀行也用本身盈餘積極打銷呆帳,不當紓困留下龐大的呆帳包袱,原來該轉進國庫的行庫盈餘,就這樣拿去「填海」了,最後都由全民埋單。

財經立委劉憶如直言,「紓困政策積弊已久,政黨輪替後該處理的,也沒得到早處理的機會,反而一路包庇」。她進一步分析,一般民眾會對紓困政策如此心有不甘,「關鍵在於出事的企業大戶大多沒賠到錢,原本應站在賠付防線最末端的納稅人,卻常被推到第一線」。

人民的名義 wrote:
那是因為他還得起, 銀行不怕他倒帳跑路

yagami7215 wrote:
臺灣的富人稅又是另...(恕刪)


你說的情況,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都一樣。

我只要強調一點,你收入年所得該被課稅的級距,你一毛都逃不掉,只要是受薪階級,哪怕你年所得1000萬

就是逃不掉

就是逃不掉

就是逃不掉

很重要,說三次給你聽

另外,開公司不是你講的這麼簡單,隨便開一家公司就可以節稅,沒有進項銷項,何來攤提成本之說,還一人公司?

節稅並不等於不用繳稅,你要搞清楚這點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