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或許算錯了萃取率

Drip vs. Immersion: We May Be Calculating Extraction Incorrectly! And, A Contest.

傳統上,萃取率的計算分滴濾式(含espresso)與浸泡式,前者的計算公式是

E%=TDS x Brew coffee weight / Dry grounds weight

後者是

E%=TDS x Total water weight / Dry grounds weight

(所以ptt上那位朋友,你沒算錯,app也沒錯,只是你浸泡式選錯成滴濾式)

....

我用atago, 雖然有iphone(ipad)的app可用,直接算比較快,懶得用app.

高價濃度計附的計算app(非量測到的濃度,這不可變)依scott的內文,應該會針對殘液比(LRR: liquid retained ratio)做補償,但scott認為不夠,最後提出自己的假設算法,變成滴濾式是

E%=(TDS x Brew coffee weight / Dry grounds weight) + TDS

浸泡式是

E%=(TDS x Total water weight / Dry grounds weight) - TDS(手打失誤,已修正)


就品管意義上,相同的萃取方式,不管怎麼算,補償不補償,量測的數據只要是線性相關就夠了,scott的算式是雞蛋中挑骨頭。我們只需要知道,不管scott這個算式是否更接近實況,假設兩種萃取方式得到相同萃取率,喝起來還是不同的,因為一個萃取率被低估,一個被高估。
2022-07-06 12:2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萃取率
Scott Rao的算法也許有道理
舉例來說,我通常用14g粉,210g水,萃取約182g下壺重
以沒有LRR校正的傳統算法(我從來沒搞懂VST的計算公式)
TDS 1.6%,萃取率就是20.8%

如果換成法壓或聰明濾杯
以傳統算法
要達到萃取率20.8%,TDS只要1.39%
兩者濃度差異實在太大

Scott Rao的算法
在滴濾式的下壺咖啡液重量加一份粉重
(這一份粉重是咖啡粉顆粒的水重估計值,這部分理論跟傳統的浸泡式算法相同
 因為這些水有參與萃取,只是沒有下到下壺)
浸泡式則用全部注入的水量減一份粉重
(理由是咖啡粉顆粒的水本來就不會出來,不應像傳統算法一樣計算在內)
兩邊一加一減,在數字上完美的呈現滴濾式與浸泡式,在相同的TDS時會有相同的萃取率

不過這個公式,Scott Rao在文中也認為是有問題的
這邊就不多嘴了,有興趣的人原文慢慢看

我沒有玩賽風
不知道用傳統算法,是不是真的在萃取率差不多的情況下,強度(TDS)會差那麼多
還是應該像Scott Rao這新公式所演繹的,兩者的濃度相同時和萃取率應該差不多
(其實就算有玩也無法驗證)

不過我認為這個新公式毫無意義
就像VST APP用LRR校正後計算出的數值一樣
除非全世界都改用VST APP的公式或Scott Rao的公式,不然有什麼用
數值是用來參考佐證的
你可以用來自己跟自己比較,也可以不同人在相同的計算基礎上互相比較
一旦計算基礎不同,就無法互相交流,只剩下自己跟自己比較而已
在只有自己跟自己比的情況下,哪個數值更接近真實數值,有意義嗎?

就算賽風和手沖,喝起來的差異真的像傳統算法一樣差那麼多
又有什麼關係
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沖煮法,喝起來不一樣,很正常啊
we543543
we543543 樓主

自己跟自己比較一致就好(方便修正),交流不統一,雞同鴨講[笑]

2022-07-06 15:5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