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問大家,粉 18 g,時間 30s,流出 60ml
1. 這樣算是 double shot 嗎?流速是否太快?
忘了當初從哪邊看來的,但一直以來就都用這流速在沖煮,味道也覺得還 ok。
剛剛向廠商詢問產品問題時,對方雖然一直強調喜好因人而異沒有對錯,但他覺得流速過快並且萃取過多 (沒有明確說過多,但提到 1:2,即 18g 粉得 36g 濃縮液)
這讓我對自己產生懷疑,難道這麼久以來我都弄錯數據了嗎?大家的 io 量都是幾比幾呢?還是我真的客家喝法?
2. 若是以 1:2 比例沖煮冰拿鐵,一杯 300-350ml 的量來說,36g 的濃縮液不會太淡嗎?不曉得有開店的前輩,冰拿鐵濃縮液都是取多少量呢?
先謝謝願意回答的先進。
你的廠商說的也沒錯, 水粉比會直接影響的是口味,
而口味見人見智, 你習慣18g出60g咖啡液的口味
這樣對你而言就是杯好咖啡
而若你有想嘗試的意願, 就可以試試1:2~2.5
出來的咖啡液的味道也會不同. 找你自己覺得適合的即可
至於水粉比高, 不代表濃度就愈高,
你可以觀察,一開始出液的時候, 液體的顏色是最深的,
這時的濃度相對來說也較高,
隨著時間拉長, 顏色就會漸漸變淡, 且流速會再快一些些
這代表著水份變多了, 濃度也變的較淡
下面有段影片, 裡頭的觀念值得參考看看
cheath wrote:
粉 18 g,時間 30s,流出 60ml
...(恕刪)... 1:2,即 18g 粉得 36g 濃縮液...(恕刪)...
這讓我對自己產生懷疑
個人想法, 若有疑慮, 或許可借助濃度計實測看看.
若 18g -> 60g 測出的TDS: 6 => 咖啡液中約有3.6g萃取物(A) , 56.4g 水 (通常水量多, EY還有機會拉高)
而 18g -> 36g 測出的TDS: 10 => 咖啡液中約有3.6g萃取物(B), 32.4g 水
雖然 A萃取 成分與 B萃取 不同(大體相同?烘焙度也會有差異?焙度越深差異越小?), 但味道ok的話, 可能可看成風味取向. 純飲ESP因TDS不同, 而一般飲者對濃度感覺較敏感, 應較容易分辨兩ESP差異.
接下來就是加牛奶成冰/熱拿鐵的比例問題, 牛奶也可看成 水+乳脂肪等成分...(蒸熱牛奶是 蒸氣+水+乳脂肪 : p )
所以整個MIX下來...會不會有差? 有機會. 差異會不會影響風味? 有機會, 飲用者會喜歡哪一杯? 不一定. XD
但是,請注意
『咖啡沒有絕對』
不同豆子、不同配方、不同烘焙,都會造成溶解不同
就會產生不同萃取率
SCA要我們教萃取率(espresso brewing factor, EBF)在1:1.5-2.5
但是如果你碰到的老師不求甚解
你就會以為萃取率一定要在這個範圍
事實上,我的豆子,萃取率常常在1:3
『咖啡是用喝的,不是用看的』
難道1:3就不好喝嗎?
我金門的一個學生開店,用我的豆子萃取47秒/double
超好喝的
你說她不對嗎?
(他用KvW spirit+Mahlkonig K30來萃取)
所以,不要被數據綁住
不同的豆子+機器狀態+你想要做到的風味=你的萃取
這都是變因
咖啡是用喝的
這也是我在教SCA Barista最強調的一點
至於那個所謂『錯誤』的影片
看看就好
這裡提一下18g豆子萃取36g與萃取50g的濃度問題
18g豆子萃取36g,假設萃取率達20%,濃度(TDS)是18 x 20% / 36 = 10%
18g豆子萃取50g,假設萃取率達22%,濃度(TDS)是18 x 22% / 50 = 7.9%
因為水比較多,通常萃取率會比較高,但可以看出濃度下降不少
18g萃取36g,萃取率20%的時候,溶出3.6g咖啡物質,36g裡有32.4g是水
18g萃取50g,萃取率22%的時候,溶出3.96g咖啡物質,50g裡有46.04g是水
這兩杯基底,各做一杯300ml的拿鐵,該用多少鮮奶?
顯然50g那杯會用少一點
一杯拿鐵裡的成分 = 溶解的咖啡物質 + 水 + 鮮奶
總體積同樣是300ml,哪一杯喝起來,咖啡味道會比較重,哪一杯奶味比較重?
其實沒有一定
咖啡和奶的味道,會互相拉鋸,也會相輔相成
原理理解就好
不用想太多,機器在手,試了就知道
不同的豆子,做法可能不會一樣
最後來看一下澳洲的Flat White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