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定義。
咖啡濃度,指的是咖啡豆萃取物重與咖啡液重的比值。
萃取率,指的是咖啡豆萃取物重與該次萃取使用的總豆重的比值。
將上面的定義列成式子就是
1)濃度=萃取物重/咖啡液重,也就是,濃度x咖啡液重=萃取物重
2)萃取率=萃取物重/豆重
將1)代入2), 得到
萃取率=(濃度x咖啡液重)/豆重
到這邊就可以看出來,萃取率與濃度是正相關的(先不計豆子萃取極限或器材能耐),高濃度就是高萃取率,低濃度就是低萃取率,反之亦然。這不是生物學的問題,而是簡單的算術。
ptt上原提問者的問題是如何製作高濃度低萃取率的咖啡,原串有許多朋友提出實作的方式,都對。啥?上面不是才說完高濃度就是高萃取率,低濃度就是低萃取率?
會有爭議的原因在於雙方雞同鴨講,或者說,談的方向不同。
高濃度低萃取率不能單獨存在,只能用比較的。比方一杯咖啡濃度1.4%, 萃取率20%, 那麼,只要做出一杯濃度比1.4%高,萃取率比20%低的咖啡,以此建立在比較意義上,才會出現高濃度低萃取率這個看來矛盾的詞彙。而要滿足這個「高濃度低萃取率」的條件,一定要降水粉比(12/27修正,同樣粉量出較少咖啡的意思,原本粉水比用法反了,後面也一律統一使用水粉比)。

上面這圖表由Coffee Kaizen的Sam Sgambellone 所製作,說明了個別不同水粉比時,可以出現的濃度萃取率組合。雖然是用來說明espresso用途,但只是濃度與水粉比範圍不同,用來解釋手沖在一定範圍內也行得通。
假設原有的咖啡是水粉比:2.5:1, 濃度9%, 萃取率22.5%, 那麼要製作一杯「高濃度低萃取率」的咖啡,往右下找(更高的水粉比)永遠找不到答案,只能往左上(更低的水粉比)去找。比方水粉比2:1, 濃度10%, 萃取率20%.
到這邊ptt的討論大概有底了,雖然我覺得提問者要的東西可能不是「高濃度低萃取率」。
拉這個圖表出來當然不只是要解釋ptt的問題,而是要談一點espresso實務與理論交叉的問題,這個部分待續。
如果上面的東西還嫌不夠枯燥,延伸閱讀可以參考一下這篇
Immersion vs. Percolation: Have We Been Calculating Extraction Incorr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