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與結構跟之前的804系列沒有太大不同
先來一張大頭照

重點中的重點,刀盤,LAB SWEET改回用cast steel,中間的方形孔是上刀盤座

刀盤側面,可以看到波浪鋸齒狀,但是落差幅度並不大

看到這刀盤其實有點抖
外緣的三角形平面部份比Mahlkonig Guatemala要大,波浪鋸齒落差幅度則較小
我很怕EK43 coffee burr改版往espresso靠攏的悲劇在LAB SWEET上重演
而且EK43 coffee burr改版就是把三角形平面加長,波浪鋸齒的落差縮減
這跟細粉量增加應該是有關係的
網路上找到一張比較清楚的KR804舊版cast steel刀盤照片
雖然看得出來跟LAB SWEET不一樣,但外緣部份好像改變不大

補充一下,目前804的刀盤是長這樣,這個叫machined burrs
https://www.home-barista.com/grinders/bunn-lpg-with-ditting-804-burrs-documenting-reassembly-t30733.html#p353657
最小刻度是1,我從2開始試,磨出來太細,改用4,再改用6,再改用8,每次5g
覺得6和8之間應該OK,於是回到7磨20g
看一看覺得差不多是手沖的細度,跟我用Mahlkonig Guatemala差不多
比一般人手沖細度再細一點,但我認為是ditting應該用的細度
開始以300微米標準篩做篩粉測試
篩出來的結果又抖了一下
磨20g粉篩出3.2g,果然細粉比較多啊,開始擔心它會沖出怎樣的結果了
Guatemala一般都在2.5g以下,最佳有到2g,最差2.8g,從來沒到3g
明天把豆子帶回家用Guatemala篩一次看看
不過,LAB SWEET在篩的過程中是沒有細顆粒與細粉黏結,卡在粉篩角落的現象
有這種黏結現象的都是均勻度表現較差的
把篩出的細粉倒回去混合均勻,開始手沖
悶蒸注水時並沒有水浮在咖啡粉表面下不去然後往橫向流動的狀況
這狀況通常也發生在細粉較多,顆粒上沾有很多細粉,使顆粒外觀看起來毛毛的磨豆機
我想這就是有些人教手沖說要在咖啡粉上挖個洞的原因
V60 01濾杯,悶蒸水量50g,悶蒸50秒,水溫90度,總注水量315g,不斷水
於1:20秒注水完畢,靜置1分鐘後移走濾杯
雖然細粉多,但下水速度還是挺快,而且咖啡粉的含水率低,咖啡粉的兩倍再多一點點而已
移走濾杯後也只再滴了幾滴下來(含水率高的就會滴滿多的)
我認為這也是均勻度高的表現
如果粗細不均,不同粗細的顆粒就像大石頭、小石頭、泥土、細沙混在一起,空隙都會被填滿
下水速度就會慢,含水率會高,濾杯移開後還會滴很多下來
均勻度高的話,顆粒大小差不多,中間空隙就會很多,水通過的速度就會比較快
就像我用Guatemala磨espresso,明明磨到超細,流速還很快
而且同樣重量的粉餅也明顯比錐刀或EK43S磨出來的粉餅要厚
TDS一測竟然只有1.44,算下來萃取率還不到20%
我已經很久沒有在一般沖法下沖出不到20%的萃取率
這表示水溫可以再更高些,或者再磨細些
增加注水總量也是提高萃取率的方法之一,但是我比較喜歡較高濃度
聞起來香氣有,喝起來則略嫌單薄,應該是萃取率低的關係,同時也沒有什麼雜味
之前用EK43S,萃取率這麼低絕對香氣不足,而且喝起來還會有雜苦味卡在上顎深處與喉頭
所以我想LAB SWEET的均勻度應該是很不錯的
而細粉量雖然多卻沒有什麼雜味
這恰巧呼應我先前在一篇文章裡提到,細粉過萃應該不是雜苦味的主要原因
而是低於主要粒徑的細顆粒,這些顆粒重量遠大於細粉,它們過萃的影響比較大
做個簡單的計算,假設細粉的萃取率有26%好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gxZpXOVZH4,影片中細粉萃取率測到24.7%)
細粉如果多1g,超過22%算過萃,則裡面過萃的物質只多了0.04g
20g咖啡粉,平均萃取率22%的話,總萃取出4.4g物質
從細粉來的過萃物質只比細粉少的磨豆機多了0.9%
在整杯咖啡約275g中,從細粉來的過萃物質只有多0.04g,濃度只多了0.0145%
如果你喝得出TDS 1.44%和TDS 1.43%的差別,我就認為這細粉過萃的影響舉足輕重
(注意,我不是說篩粉手沖沒用,而是篩粉後會影響流速或其他原因,導致萃取率改變
那才是篩粉後味道改變的原因,而不是篩粉後減少過萃物質才使味道改變)
這是清乾淨的磨豆室

這是磨完40g粉的磨豆室

第一次磨豆用刻度2,磨出espresso細度,倒入5g豆子,磨出4.4g
之後每次倒入多少克豆子就磨出多少克粉
可以看到有些細粉卡在刀盤與掃粉片之間,應該都是刻度2卡的
還有些粉在刀盤內圈,這裡就細粉和粗粉都有
也許可以用什麼東西把這個縫隙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