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為沒有看到我想看的資訊,加上我又滿鐵齒的,不相信這支真的有人家說的那麼好
所以我就花了7800元買一支來玩玩看,另開一樓發表一下心得
首先,拿起來把玩的時候,感覺不是很紮實,有點2266
原因出在中軸的六角頭與搖把的六角孔尺寸不是很合,所以搖把的晃動幅度較大
此外,C40的搖把握球也較鬆,同樣是握球的中心孔與轉軸的間隙較大之故
容易發出卡啦卡啦的聲音,就給人不紮實的感覺
但實際磨豆時因為出力方向的關係,不會有這個情況就是
木球的圓錐造型手感很好
用游標卡尺量了一下,C40中軸的六角頭是5.4mm,搖把兼上蓋的六角孔為5.85mm
對比Helor 101中軸六角頭是5.9mm,搖把兼上蓋的六角孔是6.0mm
C40在上蓋的六角孔內塞了一顆強力磁鐵,結合中軸時可以吸住
不過我並不欣賞這個設計,因為這個磁力有點尷尬
只抓著搖把可以把整支磨豆機提起,但搖晃大一點的話就會掉,沒有人會想摔磨豆機吧
所以這顆磁鐵的用途並不是讓你這麼用的,而是為了防止在磨豆時鬆脫
這個磁力又造成在拿下搖把時一定要用雙手還要稍微出點力,讓我在把玩時感受到有些不便
拔開磁鐵時會有瞬間加速,這個感覺也讓我覺得使用時不是很舒服
我覺得這部份還是Helor 101做的比較好
六角孔與六角頭間隙小,感覺就紮實許多,磨豆時也從來沒鬆脫過
也比較不會有長期使用恐怕把六角頭磨圓的疑慮
更有趣的是,跟Helor 101相比,C40 MK3的六角孔明明比中軸的六角頭大的多
套上搖把時卻是Helor 101的成功率較高
Helor 101因為比較合,套不進就是套不進,順著轉一下角度邊向下壓就套進去了
C40 MK3孔大反而會卡到一點但下不去,轉動角度時又帶著中軸一起轉,怎麼轉也下不去
必需拿起來轉個角度再套下去
接下來看看內刀盤

表面有很多應該是製造過程產生的痕跡
刀盤有7個角,每個角往下算一面,每一面的刀刃都不太一樣
甚至底部的三角形也有些是缺了最上面一角的
不知道這個是製造過程的變數,還是刻意設計成這樣
刀盤跟中軸結合也是用六角孔

但這裡就有個問題了,這個孔徑也是有間隙過大的情況
從底部推內刀盤兩側,會發現內刀盤可以左右游移
把磨豆機底部對著燈光,從上往下看內外刀盤之間的光圈,同時慢慢轉動中軸
也可以看到內外刀盤的間距是忽大忽小
在中軸上做個標記,間距最小的時候記下這個標記的位置
然後轉動中軸,看著相同位置的間距變大,再變到最小時,標記位置轉了一圈回到原位
這代表中軸沒有準確的穿過內刀盤的圓心
裡面這個跟下支架一體的碗形漏斗
豆子磨完就是磨完了,不用拍拍再磨
(原本是這樣以為,實際上發現還是得拍拍再磨重複幾次才能磨完)
這裡可以看到外刀盤也是有製造過程產生的橫條紋

跟Helor 101比較一下中軸上用來調粗細的螺牙
可以看出Helor 101的螺牙較細,同樣一圈12格,Helor 101的一格可以做較細的調整
做espresso時,Helor 101無段微調有時是不會調到一格的
C40大概就要用粉量來調了
不然就是再花39歐或45鎂買螺牙細一倍的Red Clix套件來升級
這個套件要另外花錢買,而不是預裝在新出貨的機身上,實在讓人覺得很小氣
Helor 101當初的中軸螺牙也是比較粗,後來改版就換成細牙


篩粉測試
使用300微米的標準篩,淺焙豆20g
Helor 101單品刀盤,鎖死後退三圈半,磨20g用44圈,淺焙硬豆有點費力,篩出細粉2.9g
C40 MK3鎖死後退兩圈半,磨出來目視粗細度大約相同
磨20g用85圈,磨起來輕鬆但手感有點怪
因為有時候會好像咬不到豆子,幾乎空轉的感覺
篩出細粉同樣是2.9g
雖然磨起來有時像咬不到豆子,不過磨兩次都是85圈
實際手沖時磨14g是60圈,算起來磨20g也是85圈,進豆速率應該是滿一致的
實際手沖採四六沖法
兩支磨豆機相比,下水速度沒有什麼差異,也同樣沖出萃取率22.5%左右
味道方面也不覺得有哪支表現特別勝過另一支,甚至分不太出來
兩支刀盤完全不同,磨粉效率差了近一倍,精度也有差,細粉量卻一樣,沖煮結果也一樣
這是這次測試裡比較意外的
味道的部份,可能跟豆子本身有關,這支豆子沒有什麼瑕疵,但也沒有什麼層次
過幾天別的豆子到了再來玩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