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得貼照片了...
1.Eureka Mignon
拜魚大提到,這台50mm平刀,因特殊刀紋設計可媲美64mm
二天試了illy紅罐與店家自烘豆
espresso-尾端有明顯甜味
卡布-滑順、甜感,應該適合絕大多數人
反觀hg-one大錐刀,即使做成卡布,喝起來味道較立體、多層次
(很難形容,反正就是比平刀來的"突出",但不代表好喝或不好喝)
2.Acaia Lunar
感想就是一個字"貴"阿
是因為休假走到門市後,失心瘋亂買的
但質感的確很讚,計時與秤重同時功能很實用
3.VST 15g
一直以來是VST 18G和IMS 18G 交互使用
近來ILLY買得很多罐
很想試試看所謂義大利咖啡廠豆建議的14G
煮出來味道究竟是否比18G更棒?
但實際用下來很頭痛
15g濾杯粉似乎要磨的比18g細,(用上面那台平刀磨)
(粉量較少下 需要更細粉來產生相同阻力?)
且每把成功(每個孔均勻出水,且很快匯集成一條尾巴)機率比18g濾杯低很多
不知其他人有類似經驗?
用了2天後決定,磨豆機和秤重都要出脫...
雖然Eureka這台粉塊超多(這其實問題不大)
但更另我不不適應的是 電磨吃粉且難清理
(hg-one好太多)
等270再試試看
先去訂購一支德國手磨kinu m47玩玩
mbantust35 wrote:
粉量較少下 需要更細粉來產生相同阻力?...(恕刪)
是的
因為粉餅變薄了,就要磨的比較細
聽過不少人說VST 15g難搞,容易有通道
可是我不覺得耶
我的感覺15g和18g都差不多
只是15g的萃取不像18g那麼「漂亮」
怎麼說呢?
如下圖,一般會認為理想的espresso萃取時會像這樣(圖片來源:Google)

但是,如果萃取時間相同,粉水比同樣1:2,那麼相同時間裡,15g就比18g少萃取6g
所以15g的老鼠尾巴一定比較小條
VST濾杯底又比較平,咖啡液本來就不那麼容易匯聚,
即使每個孔都出咖啡,也未必會佈滿整個濾杯底面並匯聚成一條老鼠尾巴,有時是兩條甚至三條
所以濾杯底面就會露出來,看起來就沒那麼漂亮,甚至誤以外有些孔沒出咖啡
其實觀察逐漸加壓的階段是比較準的
如果整個底面都有咖啡液珠出現,且大致上是同時間出現,萃取時沒有噴,就是很好的萃取
mbantust35 wrote:
我用二天覺得很難搞...(恕刪)
不是有HG-One了嗎? 為什麼還要買Kinu M47?
我是覺得M47除了外刀盤得用敲的以外,看起來是OK啦,外刀盤反正也不會常拆
另一個要稍提一下的是它其實還是對成本做了一點妥協
https://youtu.be/iDJpx50_yN8?t=60s
它的筒身是比較細的,上端開口做比較大方便進豆
所以它的上端進豆口,包含中軸的上支架,是另一個零件,而不是整支一塊材料車出來的
影片中可以看到接合處
精密度應該會受到一點點影響,但是也OK啦,零件分開製作再組合的磨豆機多的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