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搖磨豆機到電動

從手搖磨豆機到電動 2016 06 06

五月底在網路上看到 Y!頁面母親節75折優惠活動,心血來潮就下單買進這台 ------ Sanoe 咖啡研磨機。網際網路上有許多磨豆機的介紹,但對於這款價格平平、體格嬌小低調的機種卻不見有人介紹。趁這機會做個記錄,也讓有需求的網友參考一下。

從手搖磨豆機到電動

從去年 2015 初開始學習喝咖啡,主要是以手沖為主。作為一個咖啡初入門者,原則上就以簡易便宜為起始,一方面想要環保一點,一方面也是清潔容易些、空間省些(不突兀),所以就一直使用手動研磨的方式。平日 20~30 公克的中烘焙咖啡豆(三杯共計 400~450cc 的產出)約花 5 ~ 7分鐘的時間在磨豆子上,或者淺焙豆得稍微多費力費時一些。其實,每天早晨花幾分鐘為全家人準備咖啡也不是太離譜的事,但是心中總會盤算著,再過一段時日是不是要再買一個效能高些的手搖磨豆機,甚至有點不切實際的期盼 HG-1 或者 Helor 102 之類的頂級手動磨豆機可以大幅降價。

從手搖磨豆機到電動

雖然電子式磨豆不在原先短期計劃中,但經常在mobile 01 潛水,還是會看到動心的商品,其中一款是 B 牌 Bistro 磨豆機,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40&t=4228584 有短短的討論;另外,讀了 Amazon 上的讀者回饋大致上是不錯的評價,尤其是以「純粹手沖」者而言。(粗者如 French Press,或細者如 Espresso,反饋似乎就不是太一致)

然而,歐洲名牌的產品,加計匯率運費保險等間接費用之後、價格總是高了些,在美國售價約 USD$ 90 左右 的 Bistro,相類似的品項(名稱型號似乎非完全相同)到了本地定價 TWD$ 5,900。在幾乎放棄念頭之際,突然看到一個從來沒注意過的本地品牌,仔細比較之下,發現此款 S 牌磨豆機與 B 牌者有頗多相似的概念,比如錐形磨刀、粗細旋鈕、時間旋鈕、緩衝杯蓋(防跳豆)、電源開關、磨豆啟動停止鍵、以及低噪音等等特點。而不同之處,包括如機器外形(S 牌是傳統型穩健風、B 牌是流線型運動風)、接粉盒(S 牌是方形、B 牌是圓型),此外還有B牌的接粉盒是玻璃材質,其防靜電的效果應該相對較強。

權衡之下,希冀以本地親民價格,取得國際級產品的雷同功能,最後趕在截止日下了單(75折的誘因真的不小),折扣後價格台幣兩千出頭。目前為止,尚稱滿意。

簡單歸納這次臨時起意從初階手磨到初階電磨之轉換,以下幾個主要的觀察 (findings)

優點:時間縮短數倍、研磨聲音控制得宜(比手磨小很多很多)、粗細調整容易(一般手磨的粗細調整至少得要旋開上下座)、空間佔用不大(身高27cm放置於櫥櫃中還頗相配)....。

缺點:靜電(目前將一小鋼杯放在粉盒中直接收集出粉來對應)、以及內層部位吸附粉末所帶來的清潔問題(如粉盒塑膠蓋子、與圍繞刀盤的塑膠空隙邊角)。該有的傢俬,如吹球、毛刷、還有棉花棒一定得備妥,然相對以電力代替勞力所省下的工與時,偶爾清潔,並不過於費事。

另外,有幾個不是大優點也不是大缺點的功能。如 timer, 最大20秒限定,對家庭用戶而言原本單次用豆量就不多,意義不大。粗細刻度調至定位(如手沖粗度),但開始盤磨會稍稍漂移,人手要扶壓豆杯蓋或機身,才比較穩固(可能機器輕巧、櫃架比較輕薄,或者一放完豆子重心未穩馬上開磨就有些頭重腳輕,機器運轉有晃動所致)。此外,電線只有1m,尷尬的長度。

至於研磨豆粉品質,手邊沒儀器可做實證,而且以我的經驗也無法寫出客觀評斷,就先看看圖片...

從手搖磨豆機到電動

若以初步肉眼的觀察,這手磨與 S 電磨,二者同是內心錐形刀、外盤齒輪,研磨豆粉品質、一致性方面應該也是相去不遠。家人認為S 電磨所沖泡出來的咖啡液似乎比較苦,我估計是盛盤中的銀皮比較多一些所致。另外,沖泡咖啡後,手癢再多次短促空機轉動一兩秒兩三秒,竟然還可以陸續彙集到將近一二茶匙多的粉....,不知道其他電磨也是如此嗎?

持續觀察嘍!在有機會進階至頂級手搖磨豆機之前,希望可以多多瞭解這小機器,享受科技帶給生活的便利。呵呵,的確阿,親戚朋友到訪時,我可以快速送上現磨現沖的咖啡了,不用讓客人等太久。(其實如果有一台 HG-1 放在客廳茶几上,不用侷限電源插座的連結,假日午後,大家一起接力磨,同時欣賞機械工藝的精緻美麗,也挺有意思的 .....。)


2016-06-06 12:03 發佈
這價格買小飛馬不是更優嗎?

好市多的價格更殺阿
9127073 wrote:
這價格買小飛馬不是更...(恕刪)
平刀>錐刀
平刀和錐刀味道不同,沒有誰比誰好,要看刀盤的設計和整體的做工
在這個價位,我想等級應該都差不多
這錐刀刀盤也很常見,外刀盤的設計有點像是匿名二的新刀盤,磨手沖應該是不會差的

樓主這台,我看了一下公司簡介,原來公司成立也有一段時間了
初期看起來像是專門幫人ODM/OEM,其中合作對象也包括bodum
所以對樓主來說CP值應該不錯
機器看人用,買的人開心就好了

靜電問題,可以在倒入豆子之前,先在豆子上滴幾滴水,或是用小噴霧瓶噴一下,利用溼氣避免靜電
沖完咖啡後再啟動磨豆機又會掉粉出來,應該也是靜電的關係
剛磨好時因為有靜電,那些粉就附著在機器裡
等您沖完咖啡,靜電消失了,再轉動磨豆機才掉下來

會覺得比較苦應該跟銀皮沒關係,手搖也是會有銀皮啊,難道用手搖銀皮就會自動消失嗎
我比較傾向是因為刀盤的關係,磨出來的粉粒形狀不同所致
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沖法來改善,例如粗細度,溫度,注水的手法等

除了萃取率過高可能產生苦味之外,器材也可能有影響
我最近在試一支中焙的豆子,分別用三洋濾杯和KONO濾杯來沖
用同一台磨豆機,同粗細,同粉量,同沖法
即使測出相同的濃度和萃取率,三洋就容易帶苦味,KONO就不會
我想原因在於濾杯的肋設計不同

KONO認為注水時,浮在上面的細泡是苦味和雜味的來源
KONO濾杯的肋在濾杯下半部
上半部濾紙和濾杯貼合,水就不會從旁邊出去,而會集中往下,到有肋的地方才會出去
如此保持細泡浮在上面,雜苦味就不會流入下壺
Blue Bottle使用的Bonmac濾杯,4人份的也是只有下半部有肋,也許也是相同的理念

很多濾杯的肋都做到杯頂,所以一面注水,水就同時從旁邊有肋的地方流出
即使細泡都保持在上面,還是會有部份流入下壺

我是手沖菜鳥一枚,這是我到目前為止的心得
謝謝魚大的指教。

本地廠商擅長於代工,做久了也應該吸取經驗;如果進一步懂得創新、甚至嘗試做出品牌,也是經營之道阿。最初在網路看到 Sanoe 簡介,我也與魚大有相同的推測,S 與歐美品牌多年來 ODM/OEM 的 partner 關係,讓它在自家產品上有些優良功能的連結,不但提升自己,也讓消費者有所選擇。鼓勵一下嘍!而且,以此來推算,CP 值的確不錯!

咖啡液比較有苦味的問題,魚大說到某些濾杯所沖泡出來者,會有影響。喔,還真的神準呢,上個月我們家剛換了三洋有田燒濾杯(G102 雙孔),它的骨肋設計相當深邃,連底層都有垂直方向的凸紋(不像上一個濾杯無品牌梯形杯,底層甚至是光滑平坦)。其實當初換用三洋,只單純希望流速可以快一點,沒想到濾杯肋紋分佈方式對咖啡液口味有明顯差異。

你的提醒,讓我也懷疑,最近咖啡苦味較重,「溫度」可能是另一個重要變數。在早晨有限的時間裡,燒滾了開水後,並沒有太多耐心等它降溫多些。稍早在手搖磨豆機服務時,至少我會花上至少 5~7 分鐘來研磨,水溫至少也降了好幾度;然而這一個星期有了電磨,不到 20 秒的功夫,咖啡粉就已經磨完,接著產出逕入濾杯直接沖泡。這一個新模式,有可能讓手沖的水溫,較過去所習慣的來的高,萃取的層次也有所不同。魚大的提點,讓我對「泡咖啡」有新的想法,雖說就幾個變數,仍得一項一項來觀察了。

原來 Kono 濾杯(與 Blue Bottle 的 Bonmac)肋紋是分佈在下半段,操作時上半保持濾紙服貼,而其理念是預防雜味從旁側被水沖流而下。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原理,新鮮也。雖然我沒有這種濾杯,但是這理論也值得去瞭解,也許,在既有的濾杯上,如果我要減少雜味苦味,我也應該把水流與力道儘量集中在粉層表面的中心地帶才是。

至於靜電的問題,我會試著用少少幾滴水的方式來做做看。其實,可能只是一開始用新機器,難免有點強迫症,老是覺得沒釋放乾淨。呵呵。
9127073 wrote:
小飛馬不是更優嗎?...(恕刪)


Sanoe G501 磨豆機,身高連豆杯算起來大概 27cm,剛好適合家中櫃子層架的高度。小飛馬也很好,但是查了資料 36 cm 高了一些些。有機會也會去瞭解一下它的功能,謝謝建議嘍!
靜電問題真的是電動磨豆機麻煩之處
他們家也算是小家電大廠
3年保固,180天只換不修實在是世界級大廠才敢的承諾。
買兩千多元實在非常非常超值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