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1983 Olympia Cremina

首先驗明正身,1000W那個0不知道為什麼中間會多一道刻痕
1983 Olympia Cremina


正面,寬度僅19.5cm,右側有水位顯示
1983 Olympia Cremina

這個年代的Cremina沒有壓力計,不過那不重要
跟OE買這個可以套在蒸氣噴頭上的壓力計就行了
反正壓力計只在調整鍋爐pstat時會用到,調好後看加熱指示燈滅就是達到壓力了



前後深度26.5cm,紅色機體部份與前面水盤部份各佔一半
1983 Olympia Cremina


後面,我喜歡的紅色
1983 Olympia Cremina


跟我的手掌做個對照,真的十分精巧,全高(從機器腳到鍋爐上蓋頂端)也僅僅33cm
1983 Olympia Cremina


我有一支很不準的溫度計,KTJ TA-288,拿來廢物利用
原本是長這樣,頭部可動
1983 Olympia Cremina

把不鏽鋼探針拆了,裡面有條測溫線,本體黏在機器右上角,可以拿來量沖煮頭溫度
雖然不準,但只要知道誤差幾度,還是可以將就用
拆下來的不鏽鋼探針留著,稍後還有別的用途
1983 Olympia Cremina
1983 Olympia Cremina

本來是有想買OE這個測溫貼紙

不過不知道貼紙變色速度會不會比較慢,我也不太想貼貼紙在沖煮頭上


在網路上查到資料,1983前以前的Cremina,鍋爐外有一層石棉隔熱
1983年的則有人有石棉,有人沒有
在eBay標下這台之前還特別請賣家拆開機殼拍照,證明沒有石棉我才買
其實石棉如果沒有剝落的現象是不用擔心,只是我自己心裡過不去,有些介意

中古機器一到我手裡,以乎就避免不了全機拆光光的命運
本來以為這台看起來狀況不錯,應該洗一洗就能用了
結果機器到手,鍋爐裡面有些水,倒出來時竟然例出許多白色沈澱物,應該是碳酸鈣
鍋爐裝滿水,水位管竟然是空的,我猜水位管的入水孔應該也被碳酸鈣堵塞了
於是倒點檸檬酸進鍋爐泡一泡
沒想到碳酸鈣是溶解了,水位管也通了,鍋爐裡的電鍍卻也洗掉了
而且清洗好幾次都一直有碎屑掉出來
只好拆鍋爐刷洗了,把那些要掉不掉的電鍍全刷下來

更糟糕的是,我還從沖煮頭放水,發現放出來的水裡也有剝落的電鍍屑
那一定有大量的剝落電鍍屑卡在沖煮頭裡
所以沖煮頭也得拆

4孔蒸氣噴頭也噴的不太順,看來是有堵塞
所以蒸氣管也拆下來泡檸檬酸
到此全機只剩水位管和洩壓閥沒拆,其他都拆了

原廠鍋爐底蓋(含加熱器)的墊片好像是紙漿做的,拆開底蓋時那片墊片幾乎一定會損壞
來張OE的照片,就是手上那片墊片


OE也蠻賊的,這片墊片不單賣,要買就是整機全部的o-ring墊片一起買,美金62.5

也好,沒用到的就當備品吧
順便把之前已付款但還沒寄送的PHAROS(本來想等LIDO2上市再一起寄省運費)
和一些哩哩叩叩的也買了,省一趟運費

工作中一張照片都沒拍,想看拆機照的人可以到OE的REBUILD GUIDES看,內容非常詳盡


跟OE加買一個Elektra 49mm濾杯
要沖煮兩杯時比較方便一點
跟Olympia原廠的(左邊)比較,看似沒什麼差別
1983 Olympia Cremina


從側面看,Elektra的深一點,可以多填些粉
1983 Olympia Cremina


放入OE 49mm tamper,Elektra的直徑看來也大一點點
1983 Olympia Cremina1983 Olympia Cremina


至於沖煮的成果...咖啡豆用完了...呆呆的看著辛苦整理好的機器...
2013-11-13 12:3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1983
咦,小弟的溫度計一樣是KTJ牌,但型號不是TA-288,
而是ta-238,樣子也不一樣,探針多了一段軟線,可直
接進烘焙烤箱,還可以當timer。

這台大小看來和la pavoni差不多大,樣子差很大,但
也是好看。

Cremina構造似乎跟pavoni差不多,不知道cremina吸引bakafish大的是那些?
以我來看,pavoni鍋爐外露不小心就會被燙到,算是一個缺點吧。但資源多,則是pavoni很大的優勢。
請教pocketmon大,小弟的la pavoni雙份粉杯超過12.5g,
無論如何重填壓,把手會被粉頂住卡不上去,但看過國外
網頁說要用到14g。

您一次約下幾克豆?
OE PHAROS,版上應該有不少人擁有
此照片為機身序號853開始的新版


簡單介紹一下
68mm錐刀,來自義大利italmill,與Compak K10可能是同一組刀盤
Mazzer Robur有71mm與83mm兩個版本
這裡有71mm與68mm的比較,可以看到71mm只是外圍虛胖,磨豆部份的大小是一樣的
http://www.home-barista.com/grinders/comparisons-between-compak-k10-68mm-mazzer-robur-71mm-burrs-t23332.html

已經入手這支磨豆機的大大,使用上大概都很順手了
以下小弟野人獻曝,給有興趣入手的朋友們參考看看

入手這支磨豆機,首先會遇到的就是粗細調節要怎麼調
這是它的調節機構


中軸有螺牙,中軸上有上下兩個調節器
底下那個調節器順時鐘旋轉,會把中軸拉上來,就是往細調
上面那個調節器,是在底下的調節器調到定位後,往下鎖住,避免刻度跑掉

調節的方法

插入那根金屬棒(PHAROS內附),旋轉到你要的粗細度
然後一隻手握住金屬棒不動,另一隻手將上面的調節器往下鎖緊即可,不需使用工具
(新版把上下調節器改為一個止定塊,調到定位後用六角扳手鎖緊就可以了)

接下來問題來了
怎麼知道現在的粗細是多少,PHAROS上面完全沒有刻度

首先,把home-barista討論區中,熱心的國外網友製作的刻度盤下載回來並列印
在此頁的最後一篇文章中,有pdf,svg,ai三種格式,看你喜歡用哪一種
http://www.home-barista.com/grinders/owner-experience-with-pharos-manual-coffee-grinder-by-orphan-espresso-t17714-640.html#p239053

然後用美工刀或筆刀裁切下來(還好我小時候勞作都蠻認真做


把這張刻度盤套到你的PHAROS上面,並在右側的孔中插入一根竹筷,然後把手搖柄靠緊竹筷
(不一定要竹筷,夠長的就可以,金屬的更好)


接下來要先找到zero,即磨豆最細的起始刻度(但不建議在此刻度磨豆)
PHAROS的zero找法如下:
1. 先清除殘粉(可以用吹球吹一吹),然後把中軸往上拉起,到拉不動為止
2. 將下調節器順時針旋轉,到碰觸到底部為止,不需鎖緊,輕觸到即可,這個位置就是zero
3. 找一支你喜歡的尖物,我是用首篇提到的電子溫度計探針,留下尖端約4.3cm
  插入下調節器的4孔中任一孔(AB膠或熱融膠不錯用),這時對應到的刻度就是你的zero
  刻度只是相對應的值,zero不一定要在0上面,
  如果您很在意這點,那就下載上面的ai檔,應該可以自己改一改

因為手搖柄旋轉時,中軸當然也會旋轉,調節器就會跟著轉
但是不用擔心,因為調節器只是跟著中軸轉,所以粗細不會變動
而上圖插入竹筷的用意,就是為了固定手搖柄的位置,這樣才能知道指針現在正確的刻度

不過PHAROS磨完後的取粉仍然是個難題,影片4:30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nB-qSByDJY
影片0:30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6s6RwGhvpg
主要是因為PHAROS下半部藏了一個漏斗,材質是塑膠
http://www.home-barista.com/marketplace/pharos-manual-grinder-by-orphan-espresso-t17206-190.html
按照過去使用Rosco的經驗,粉盒如果用塑膠,靜電會很嚴重


國外有網友改造的非常好,可惜不在台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XqeMWGw0U


PHAROS的握法就看人了,我是覺得這樣比較好握
12/05更正,這個握法錯誤,姆指對外刀盤施力,會讓外刀盤位置跑掉


另一個角度,自己伸手到後面去拍實在很難拍,加減看


我的PHAROS編號850
這次跟OE交易,連這個都買了,一個要32.5美金




還買了兩個

一個53/54mm給Rossa PG,一個49mm給Cremina
杯口的直徑是一樣的

用途,擴大濾杯口好接粉,做WDT也好用


其實用紙杯或優格杯切底就很好用了,買這個只是爽度高


pocketmon wrote:
Cremina構造似...(恕刪)

一切都是因為這個影片

買不起新機就買中古機,不能買HG-one就買PHAROS
bodum雙層玻璃杯我也有

我覺得蒸氣壓力給水的manual lever,構造應該都大同小異
只要濾杯大小差不多,應該都可以做出類似的味道
差別真的就只是外觀而已
we543543 wrote:
請教pocketmo...(恕刪)


我平常都用12g左右。12g時,咖啡粉剛好裝"滿"(還沒壓)。
我試過,14g可以,但裝粉時會滿出來。
不需要太暴力壓,上把手也沒問題。

我印象中electra double似乎可以用在pavoni 49mm,home-barista有人說可以裝到18g,或許可以試試看。

pocketmon wrote:
我平常都用12g左右...(恕刪)


感謝,了解。

可能裝12g和14g所需的粗細不同,同粗細14g粉小弟真的
卡不上去。12g+輕填壓是ok的。

再請教可裝更多份量的粉杯是取更前段還是較濃?

we543543 wrote:
再請教可裝更多份量的粉杯是取更前段還是較濃?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如果硬要回答的話,我會說"較濃"。
萃取的變因有水溫、壓力、粉的粗細、粉量、填壓、萃取量或時間。
每個人習慣的方式、喜歡的口味有些差異,找到自己覺得最好的就好了。以我來說,對所有的變因的掌握度還不夠~(David Schmor說他會根據當天的濕度調整粗細...),所以12g只是我順手的量罷了。有機會買到elektra的basket,我可能會變成14g。

濾杯大除了彈性比較大外,還有另一個好處,用同樣的粉量比較不會直接接觸出水的地方(dispenser),煮完後會比較乾淨。我用silvia都用可以裝18g粉的三杯濾器,但我大都只用16g左右,咖啡粉殘留在濾網會很少。

順便分享我在home-barista看到的一個技巧:上把手前,先拉槓桿到出水前一點點,然後上把手,慢慢把槓桿往上拉到底。據說這樣比較不會在拉槓桿時,因為真空把填壓好的咖啡粉弄鬆了。我覺得,如果壓得比較緊,這種手法會比較好拉。


bakafish wrote:
bodum雙層玻璃杯我也有


我很喜歡bodum的這個杯子,但兩個都不小心打破了

bakafish wrote:
一切都是因為這個影片


話說大概是因為HG-One的研發者之一就是用Cremina....
HG-One附的盛粉盒最小的那圈剛好就是49mm....
裝上Cremina的粉盒剛剛好....

我也還在跟Cremina熟係中....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