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小弟本次實驗使用 FLIR T200系列的熱像儀,一來因為兩種手沖壺材質不同,故放射率不同,再者因為不銹鋼材質表面光滑,因此反射率過高,故使用膠帶黏貼於手沖壺,使其放射條件相同,

1.將熱水注入手沖壺之前,小弟有先打開熱水龍頭讓他先流個幾秒鐘,確保出水的溫度是在桶身內的,

2.先將兩隻手沖壺注入滿滿的熱水,靜制約30秒,在將水倒掉從新裝入熱水,此舉避免正是量測時因為表面積大小不 同導致一入水溫度就有立刻的差異性

剛入壺的水溫表現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約一分鐘後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約兩分鐘後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約三分鐘後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約6~7分鐘後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比較用的兩隻壺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比較用的兩隻壺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不鏽鋼壺資訊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所使用的儲熱型熱水器
KALITA琺瑯壺(鶴嘴壺) VS 宮廷細口壺保溫比較!!!!(看圖說故事)

由此系列之熱顯像圖可以得知,此款宮廷細口壺(不銹鋼壺)表面溫度較高,而琺瑯壺(鶴嘴壺)表面溫度較低,由簡單的熱傳學公式來看

Q= A*h*ΔT (A:面積;h:介質係數;T:溫度)

ΔT(溫差):為手沖壺的表面溫度和房間空氣溫度的差異

因此可以推論不銹鋼壺的熱流失得較為快速!!!!

2013-08-15 17:39 發佈
隔行如隔山,完全看不懂,除了結論。

感謝您的分享。
就結論來說有問題吧
你熱傳是從壺傳到空氣
溫差也是看壺跟空氣溫差,表面高溫的琺瑯壺,跟空氣溫差大,熱流失的快

而另一款都說是保溫壺了(不鏽鋼外層)


而且從頭到尾出現了
琺瑯壺
鶴嘴壺
細口壺
手沖壺
不鏽鋼壺
這麼多名詞
到底哪個是哪個





vdml wrote:
就結論來說有問題吧你...(恕刪)


首先這兩款壺都是手沖壺(小弟自己認定的...當然或有有誤)

KALITA這款的壺口是鶴嘴形式,而本身的金屬壺身內外披覆琺瑯,所以他是琺瑯鶴嘴壺

銀色那隻壺,以形式來說是宮廷細口壺因為她是不銹鋼材質的,所以是不銹鋼的宮廷細口壺




熱的傳遞有三種方式:傳導、對流、輻射

因為我們這裡是在探討在室內環境底下,壺的保溫效果好壞,所以主要探討的是對流形式的熱傳遞,當然要吹毛求疵的話,也是可以考慮這些壺對於桌面的傳導熱....


至於大大所提的琺瑯壺表面溫度較高一事,小弟解釋如下

因為紅外線熱像儀,他在偵測物體溫度的時候靠的是物體的放射能力

因為 物體的放射能力+物體的反射能力=1

(反射率越高就會將附近物體投射到他身上的頻譜反射給紅外線熱像儀,因此在拍攝紅外線照片時要特別注意,因為拍攝下來的溫度,並非真正物體本身的溫度,所以實務上發現光滑物體都會貼個膠帶,然後量測時使用膠帶的放射率係數做矯正)


而這兩種壺的表面材質不同,所以放射率不同,所以小弟才貼上膠帶,使放射率條件相同
所以在看溫度狀況時是以這兩個膠帶的區域為基準,所以我也有用畫出這兩個區塊
這兩個區塊也有最高、最低還有平均溫度

再來就是壺的表面溫度不等於壺內的水溫
這個就像是冰箱表面的問度不等於冰箱內的溫度
這一塊的原理是熱傳學裡面的傳遞部分
有興趣的話大大可以看看




我覺得可以不用把事情想的那麼複雜
兩個壺各插一支溫度計,看哪一支水溫降的快就好了
d92231139 wrote:
(反射率越高就會將附近物體投射到他身上的頻譜反射給紅外線熱像儀,因此在拍攝紅外線照片時要特別注意,因為拍攝下來的溫度,並非真正物體本身的溫度,所以實務上發現光滑物體都會貼個膠帶,然後量測時使用膠帶的放射率係數做矯正)

蠻有趣的
所以一般紅外線溫度計,若說拿來量額頭、量油鍋、量電腦硬碟等雜七雜八東西
實際上每種材質應該有不同校正(或者都貼上相同膠帶)

有科學精神很讚
很有趣啊!

但是結論是表是什麼?

如果可以我想比銅製宮庭壺跟鶴嘴壺
無聊的來試驗一下
小弟才疏學淺 不懂啥熱學或比熱 更沒有專業儀器
只好土法煉鋼
一定有誤差 甚至在板上某些專業人員眼中 根本是亂搞

背景說明
1.Kalita P900 & Takahiro 0.9L
1.Kalita
先倒入50cc 約80度熱水溫壺,二分鐘後把沸騰熱水加到800CC(扣壺身重)
倒完後約測溫約95
放置在塑膠盤墊上(類似托盤那樣)
2.Takahiro
直接加冷水至800CC 放在電磁爐上,101度後關掉電源
同樣放置在塑膠盤子上
3.非同步測量,沒開冷氣,沒開電風扇

得到結果


Kalita在三個階段90~75 都比不銹鋼 稍微有擋頭 但也沒差多少

另一個不懂地方發現是 每一個階段所耗費的時間 先增後減
Takahiro在
95~90度 耗02:53 共173秒
90~85度 耗03:29 共209秒,+36秒
85~80度 耗04:29 共269秒,+60秒
80~75度 耗05:07 共307秒,+38秒

同樣Kalita在
90~85度 03:52 232秒
85~80度 05:09 309秒,+77秒
80~75度 05:50 350秒,+41秒

亂搞完畢 不管對錯
Kalita銅壺 看得賞心悅目 用的爽 就夠了

bakafish wrote:
我覺得可以不用把事情...(恕刪)


forester小蔡 wrote:
很有趣啊!但是結論是...(恕刪)


如果可以...,就要有人贊助借出銅壺供測試,其他的d大有。
手沖壺的材質或是保溫程度不是重點,影響的變異不大,
真要講究,煮水壺可以試試一般不鏽鋼壺、鐵壺、銀壺之間的差異,
基本三要素:好的原料、水,在配合器具的操作技術。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