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

你今天喝了什麼咖啡呢?


chrono79925 wrote:
那到也有可能 如...(恕刪)

是有出啦

王策在HARIO表演正好在我想離開之前,展場人好多
他的台風真是非常好,吸引非常多人駐足,攤位前擠的水洩不通
對面的攤位好吵,什麼糖份攝取太多的
王策就說所以今天我們咖啡不加糖
bakafish wrote:
是有出啦王策在HARIO...(恕刪)


畢竟 王策是標準的 展演推廣類型的冠軍阿
而且從一開始培訓就是以比賽為主

苦練很久 台風肯定好
賽後也參加很多商業展演

不像有些冠軍 賽後就消失了
(賽後就跑產區協助提升後製處理)


每個冠軍都不太一樣 但都一樣在為咖啡努力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BBdog3388 wrote:
粕谷San、謝謝您...(恕刪)


玩咖啡的人難得的紀念品,當然要供起來!

安座保佑弟子以後的手沖咖啡都爆甜!拜再拜三拜上香


46派賽風大法!

BBdog3388 wrote:
玩咖啡的人難得的紀...(恕刪)


For honor Kasuya San 今早當然是46法。不過first shot 要我拿Kasuya San的祕魯競賽豆來試當然是捨不得。還是用譚大CP值超高的淺烘馬拉威。

先設個對比組、優化昨天的手沖先:約20克粉、sette 270 改14磨、改86度溫、1:16。以Brewista 手沖智慧秤為注水指標、前180克依秤、剩餘依秤以兩倍量注水。2分30秒移杯。波爾水。

標準46法:約20克、sette 270 27磨、88度溫、1:15、注水:50克、70克、60克、60克、60克。3分30秒移杯。波爾水。

結果是都好喝。但兩個差距這麼大的手法、竟然喝不出太大差別!一個是Matt Perger 的儘量磨細的方式。一個是Kasuya San 粗磨、5段悶蒸的手法,結果差不了太多。 硬要分 Matt Perger 儘量磨細的方式、在剛沖好熱時甘蔗甜香比較明顯。Kasuya San 的46法甜香味,聞起來比較沈重。但兩者入口喝不出太大差別。大概是因爲兩個手法,咖啡粒子核心水都有擴散進去、咖啡粒子裡的微分子都有被萃取出來吧!

Kasuya San 在咖啡展的肯亞AA喝起來會那麼甜、尾韻帶高純度巧克力口感,看來原因不是在手沖手法。十之八九原因應該是在烘培手法及烘豆師的選擇。。。










BBdog3388 wrote:
兩個差距這麼大的手法、竟然喝不出太大差別...(恕刪)

同一台磨豆機,在不同粗細度的粒徑分佈可能會有不同線型
造成相同萃取率會有不同味道
像我之前測EK43S就是這樣

Sette 270則可能在不同粗細度的線型差異不大,線條在圖面上平移
當初剛上市時,HB上某大師測espresso,說粗細度影響流速卻不太影響味道
也許在粗磨的範圍也是如此

bakafish wrote:
同一台磨豆機,在不同粗細度的粒徑分佈可能會有不同線型
造成相同萃取率會有不同味道
像我之前測EK43S就是這樣

Sette 270則可能在不同粗細度的線型差異不大,線條在圖面上平移
當初剛上市時,HB上某大師測espresso,說粗細度影響流速卻不太影響味道
也許在粗磨的範圍也是如此..(恕刪)


看來是這個原因。依scorati coffee 的粉徑測試資料來看sette 270 在我所測的 15~27的手沖以上粗刻度很像。但到espresso 刻度270的粉徑分佈就不同。

德文的看不懂。希望沒錯。。。





BBdog3388 wrote:
看來是這個原因。依scorati...(恕刪)

我指的是同一台Sette 270磨豆機,在不同刻度,但在某個範圍內的情況下
跑出來的線條形狀可能差不多,只是在圖中左右位置平移
也就是雖然磨出來的粗細不同,但其中粗顆粒與細顆粒的比例大致一樣
所以運用不同的手法,在磨粗與磨細都達到差不多的萃取率時,味道會差不多
一注到底的萃取率會較低,所以要磨細一點
四六沖法的萃取率會較高,所以要磨粗一點
但最細的細粉是在每一次顆粒破碎時產生,在磨細時可能會較多
我覺得這是您發現兩種沖法只有少許差異的原因

至於德國那個coffee circle的測試,我覺得可能不夠精細
https://www.coffeecircle.com/de/e/elektrische-kaffeemuehlen-test
從圖中來看,他們大概只用兩組篩子,每組各4個篩子,以mm為單位
一組是0.38,0.58,0.66,1.01,用來測手沖粗細
一組是0.38,0.66,0.76,1.16,用來測法國壓粗細
把各磨豆機調整到最後兩個篩子區間(這區間還滿大)的粉量最多來做測試
但這個做法,峰值並不會如圖中所示
這圖是把各區間的值標上一點,再把點連成線,然後把線條美化成曲線
實際上沒有測到的區間並不一定會是圖中的值,區間範圍太大更容易失準

其中跟我說的內容比較有相關的是Die günstige Alternative: Baratza Encore那一段的兩張圖

早課!太座的拿鐵要先做好。 再來當然是手沖、同樣是模擬咖啡展蔡治宇老師的沖煮架構,結果忘了昇個溫對應校正一下豆子的變化,熱的時候不如昨天的濃郁、但到微溫反而好喝。不錯的!(22克豆、Sette 270 16 磨出19.5克粒2.5克細粉、88度溫,BWT原水為RO,1:16,悶蒸42克水60秒粉。注水前150克依智慧秤而後兩倍水量沖。3分鐘移杯。譚大level up 燭芒。)

Sette 270 好玩!暫時家裡的手沖/賽風磨豆機、就是Helor 102-187c跟 270了。







拿來勺細粉。去年拿到還覺得雲林縣政府咖啡展送耳勺幹嘛!
終於今天早上有空試下sette 270的義式。最近花太多錢在豆子上、只好小氣的拿已經放了一陣子的譚大11月6日烘的巴西加州莊園義式豆試刀、RO 水 TDS 7附近。

First shot: 第一次試刀、先用密封罐裡的豆子sette 270磨1刻度、20克粉 、無WDT,25秒出20克espresso。當然是粹得不準、但風味跟平刀相比比較明亮、令人驚訝。暗爽!

Second Shot: 密封罐的豆子用光了、打開真空封包的1/4磅庫存,Sette 270 刻度磨3、無WDT、20克粉。砸了!一滴一滴的。刻度3還太細、很爽!

Third Shot: Sette 270 磨5,20克粉、無WDT 、中了!22秒出35克espresso 穩定的老鼠尾。相較於64mmMSJ/63mmT80平刀、espresso風味明亮順暢但細膩甘甜不如平刀。相較於83mm Helor 102-187C 大錐刀、風味沒那麼清晰明確、但換來的是順暢可口。好刀!物超所值。。。





不用WDT耶!真是令人驚訝。。


Third Shot 刻度5耶!好爽。。。。




粉粒跟平刀看起來就是不同。


Cookie 3槳佈粉器。依Matt Perger說的、平面壓粉器直壓、絕對不可以旋轉拋光粉面!忍。


First Shot! 刻度1、太細了但錐刀的風味特色有出來!


拿first shot 的espresso 沖美式。平順可口、但因豆子老了香味跟風味都走了。。
不小心又多喝了一杯espresso。

家裡一共三台義式電磨實在有點誇張、Fiorenato T80 看來還是賣掉好了。總是要拍點實際的照片跟影片讓同好買家看一下、譚大巴西加州莊園、20克粉。 出漂亮的老鼠尾、到了35秒出55克還是漂亮的老鼠尾、真的太誇張了點、又捨不得賣了!

不賣了!放回去!espresso 當然就喝掉了!

今天是11月25日、用11月6日譚大烘焙的義式豆。












  • 17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