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關於1Zpresso手搖磨豆機選擇


dogg408 wrote:
的確,大家會想分享...(恕刪)


其實可以認同你們推薦的初衷好意,以及極力的推薦

當然也認同BBdog3388分享的理念與討論

只是光從這幾張圖





在還未拿到手的情況下,看你們在不同篇文章推薦成這樣
實在讓我有許多問號!?!?!?
好奇你們到底是怎麼被毒到的@@

YYYXXX 大大也不用這麼氣憤,還是很感謝您的分享
玲瓏大或許會看到您的留言 對製造手磨上能有些幫助

prosaic77 wrote:
小弟末學後進,拋磚引...(恕刪)

感謝大大的分享,我想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磨豆機 是許多咖啡愛好者所追尋的
就像魚大不斷地為我們分享他的心得一樣XD
也期待您拿到玲瓏手磨後的比較與分享

yechain2000 wrote:
真的是這樣~細粉多寡...(恕刪)


同意大大的論點
而且在我爬文的心得 細粉的多寡其實影響的因素很多
目前市售的磨豆機 好像也尚未看到有哪一家有公開的官方測試數據?!
只能從個人分享的文章上去參考



其實當初會搜尋到1Zpresso也是因為看了許多網上的文章與推薦
雖然沒有像玲瓏或海勒直接在論壇與消費者,但有台灣公司服務,且服務的誠意似乎也不錯
尤其是我這種新手,有問題能一通電話或是直接到公司詢問,會是我考量的重點之一,
看到很多人分享收到後產品質感很優的反饋,很重我這種外貿協會的人,就算不磨豆擺著也要好看
另外我是有點潔癖的人,雖然有看到清潔錠與燕麥的方式,但還是多少會怕怕的
看到1Zpresso外殼能拆解的設計,眼睛為之一亮,所以才會想要敗入






edenqkimo wrote:
其實可以認同你們推...(恕刪)

48mm鍍鈦刀盤kinu m47也要賣一萬多
(kinu新款刀盤是dlc)
因為他有出63mm大錐刀,出品評價也不錯,所以對他的新產品有興趣,但我覺得,日後我會等拿到實物再跟人家推薦,以免造成誤會XDD

prosaic77 wrote:
小弟末學後進,拋磚...(恕刪)


抱歉,現在才發現您的是二軸大刀盤,用法不同,
以下完全不相干 冏...
有沒有三軸大刀的大大可以分享 細粉狀況跟用法?
感謝^^

-----------------------------------------------------
請問 您拔 粉瓶要倒出咖啡粉時,外調刻度有先調回0並轉到底嗎?
之前我在試拔 磁吸把手,發現,歸0轉到底再拔粉瓶,竟掉出一搓粉,
所以當時我就以為 要先調回0轉到底,否則會有上一次的餘粉,
每次磨豆,我都是 外調刻度 先調回0並轉到底卡緊 ->拔把手->拔粉瓶
(我只是用吹球、毛刷清潔,沒有整機拆開)
我也不知道對不對 (還是歸0卡緊 本來就是基本操作?@@?),
但 細粉沒您多也,粉牆不至於 變成泥,
流速算快,所以我都沒篩粉,
咖啡味道我覺得蠻好喝的~




edenqkimo wrote:
實在讓我有許多問號!?!?!?
好奇你們到底是怎麼被毒到的@@...(恕刪)

同意+1.

bakafish wrote:
我認為只要均勻萃取,萃取率夠高,就會有層次...(恕刪)

不懂, 舉手發問:"層次"如何定義? 是指豆內的成分(假設300種物質)被萃取得夠多的意思嗎?

bakafish wrote:
我認為細粉的負面影響遠大於正面...(恕刪)

錐刀雙峰分布的先天特性, 讓其對於手沖(或非Espresso)的表現較弱??

不知錐刀分單品跟義式, 其粒徑差異為何? 找不到圖...Orz
chan.chenhao wrote:
"層次"如何定義? 是指豆內的成分(假設300種物質)被萃取得夠多的意思嗎?...(恕刪)

一開始我也不懂
後來我發現其實很簡單,就是喝出一杯咖啡裡多少味道
有的豆子味道本來就多樣,有的就沒那麼豐富,所以跟豆子本身關係很大
咖啡豆裡各種成份被溶解(萃取)出來應該會有先後順序
所以萃取不足的話就會有些味道沒有出現,或是較弱不易被發覺

EK43在被Matt Perger拿去比賽一戰成名後,很多人對它測試
結果很多人都說單一,沒層次,沒有複雜度,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使用不當,萃取不足
如果真的是他們形容的那樣,怎麼可能拿去比賽


chan.chenhao wrote:
錐刀雙峰分布的先天特性, 讓其對於手沖(或非Espresso)的表現較弱??

不是,是除了細粉以外,義式錐刀的粒徑差異較大
因此它的高峰比較低,也就是主要粗細度的顆粒佔比較少,假設是50%
那麼當你對這些顆粒做到最完美的萃取時,還有一半的顆粒不是過萃就是萃取不足
過萃的部份多,容易被察覺,所以大錐刀就容易凸顯豆子的瑕疵
其實不止是手沖,做epsresso也是一樣


chan.chenhao wrote:
不知錐刀分單品跟義式, 其粒徑差異為何? 找不到圖...Orz

買個篩子來玩玩就知道了
我對匿名一代的單品刀盤做過測試
匿名一代的設計絕對不是高精度的
但是篩出來細粉少,除了細粉以外的顆粒均勻度也高,這是肉眼都看得出來的

dogg408 wrote:
48mm鍍鈦刀盤kinu...(恕刪)


所以 玲瓏的48 是用跟kinu一樣的刀盤?!如果不是 是比較沒說服力
不過如果說因為63不錯 所以讓人期待48這說法還算可以接受
不過如您所說 收到測試在分享比較好些,避免被誤會

如果刀盤如Y大所說 是與lido相同刀盤 磨淺焙豆很費力
那對於愛喝淺培用戶可能就不是這麼友善了
期待您收到後的開箱


loveechang wrote:
抱歉,現在才發現您的...(恕刪)


大大之前好像有看到別棟樓討論
搖臂難拿可以用加一些橄欖油再擦掉試試
或是大拇指跟食指捏住中心的突起,後面三指扣住柄身,垂直向上輕拉就打開了


如果還是不行看您是不是要直接詢問官方是不是有哪裡有問題
不然每次都要歸零才能將搖臂拿起實在很不便利啊


bakafish wrote:
一開始我也不懂後來...(恕刪)


所以依照魚大所說 精度對於細粉的多寡 不會是影響的因素?
還是看磨豆機本身的設計嗎?

bakafish wrote:
過萃的部份多,容易被察覺,所以大錐刀就容易凸顯豆子的瑕疵
...(恕刪)...
我對匿名一代的單品刀盤做過測試...(恕刪)

收到, 所以可能是陷入 過萃=>瑕疵味=>調粗/加豆量=>降低萃取率=>... 的循環了.

若錐刀單品表現明顯細粉少, 或許該找隻來試試Espresso, 先前一直在幻想會有用EK43刀盤的手搖平刀磨豆機...
不才買的是3軸大刀盤,今天請假在外坐車正好分享一下使用狀況;文會有點長,但是沒邏輯,也歡迎指正或建議我的觀念與操作。

目前用過的磨豆機(包含借用)有:借.小飛鷹、小飛馬、不鏽鋼手磨(1xx到5xx都有人賣,沒軸承、塑膠內結構、號稱可水洗卻洗不乾淨、外刀盤無法完全固定、陶瓷刀盤一次淺焙就壞)、3軸大刀盤、借.kng(鋼刀)、借.醇鮮慢磨;豆子95%是淺焙與淺中焙 ,5%中焙以上與極淺

看了前面留言提到:細粉多寡、風味層次、精度、省力與否。

個人玩手沖時日不長,約5個多月至6個月,沖煮方式由:一般繞圈加斷水、隨便繞圈加斷水、王策的外繞加中心注水、中心注水一刀流、小豆老師影片的悶蒸後繞到底、46法、46不下泡沫。

到松煙誠品遇到日式手法,嘗過其威力後,目前改用偷學加請教的:三次斷水、不悶蒸一刀流(做貫穿穩定翻攪,針對段落萃取與做粉牆造型)、攪拌法、中川(粉牆沒有成功過)、金澤(壺剛改好準備練)。


我開始練日式手法後更改了濾杯,由玻璃V60改為手工陶瓷濾杯-簷下四季_大好吉日,主要差距在於流速,簷下四季算是V60慢速版,更換後有增加更多的操作空間。

為何提到這些?主要是因為沖煮方法與濾杯流速的不同,需要的粗細就不同。v60(刻度2.7 - 4);簷下四季(刻度3.8 - 5.2)。

3軸大刀盤,相較於小動物跟爛手磨來說細粉少了70%(體感),大刀盤強項個人認為在於刻度3.3以下,那個粗細對應我目前濾杯很難運用,手法上更是不允許,3.3以上的刻度則是會出現約至多10-20%(體感)的大塊片狀顆粒(刻度越大越容易出現,尤其淺焙),分數只在個人的及格線;個人問過官方,他們表示小刀盤在粗顆粒的均勻度上會比大刀盤來的好。

味道層次不才認為不只與細粉相關,也與顆粒粗細、顆粒形狀、顆粒均勻有嚴重關聯,個人覺得:粗細過於不均沖出來層次較為不分明;不同形狀顆粒保持一定比例可能會造成層次鮮明或複雜;細粉影響流速可能導致粗粉與細粉都過萃。

精度問題到底指的是”加工精度”還是”磨豆機的重複精度”呢?

加工精度主要的應該是影響在磨豆機的穩定性上(包含各項加工公差),不才認為3軸的已經是ok了,若要更進一步應是設計與結構上的改進;磨豆機重複精度因為外調模組基本可以比擬電磨,在調整沖煮參數時極好用。

清潔部分也是這支手磨的強項,官方的保養影片已經足夠證明,個人非常喜愛。

施力部分,個人除了極淺焙的豆子外,基本上都不覺得有什麼費力的。

暫時想到這些,沖煮影片、刀盤照片有空補上。










獻醜了,手機有的是這些,有空再補。
edenqkimo wrote:如果還是不行看您是不是要直接詢問官方是不是有哪裡有問題
不然每次都要歸零才能將搖臂拿起實在很不便利啊 ...(恕刪)



喔喔,您誤會了,外調歸零很輕鬆,就只是轉回去而已(2秒)XD
主要是我發現歸零會有殘粉掉落,所以想"清乾淨"一點,
拔把手,的確是抓凸起部位^^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