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chenhao wrote:不覺得這樣的使用方式很像您在#549介紹的"bh較新的文章在談篩粗粉"的觀念實作嗎? 我也是想到那個概念,但就算只是篩粗粉,還是很懶。其實還是有興趣,因為目前常用的三種沖法,實際粗細都偏細,磨粗的沖法我要再想想(一直往kasuya特規的v60方向思考)。
篩粗粉這個想法,在我拿到EK43S一陣子之後就產生了因為我發現在相同的粉水比、TDS、EY時,EK43S的香氣不如Guatemala如果要提升到相同等級,TDS和EY必需更高,也免不了讓過萃的味道更明顯推測此時較細的顆粒已經過萃得很嚴重(當然豆子不是什麼高級豆)所以比較好的做法就是無視粗粉,降低粉水比,拉高TDS如果要更進一步調整味道,計算更準確的EY和粉水比,不嫌麻煩,那就把粗粉篩掉不過這個想法我沒有去實踐就是了因為沒有耐性,也不想降低粉水比或篩粉(浪費豆子)
本週測試預定~~ 非常感謝mieee77大大熱心支援兩款玲瓏手磨 Ace48s & Ace48c! 實驗之前靜態測量 Ace48s Italmill 48 刀盤尺寸回顧之前量測過的Italmill刀盤尺寸XTR wrote:KINU M47 Italmill 48 刀盤:1Z Je Italmill 48 刀盤: Ace48s/Je兩者內刀盤尺寸大同小異但M47刀盤卻偏小一些....期待 Ace48s/M47/Je 這三款使用Italmill 48刀盤的測試結果~===============2019/7/08 update===============好像還沒看到新款RMB299元的玲瓏Ace48c與原本的Ace48s比較藉著這次測試的機會順便拍些照片和大家分享Ace48s已經有許多人分享過了外觀應該不需要再介紹了僅提出一些有興趣的細節~1. Ace48s italmill內刀刻度標示為24格,但實際刻度盤螺母的凹陷坑洞只有18格,兩者是無法對齊的,使用時會混淆!2. 零件分解3. 外刀盤座有使用「單顆」內六角螺絲鎖住外刀盤,應該只是用於固定,無法校調。4. 木球質感不錯,旋轉滑順,中軸上方有開固定孔5. 粉杯與桶身的表面處理有明顯色差---Ace48c這款玲瓏新手磨的價格超殺,初版只要RMB299元!更新:Ace48c漲價了!定價上漲為 RMB349 元!一起來看看細節~Ace48c整隻鍍黑,中有腰帶,高度較低,重量也輕,粉杯改為螺絲固定初步分解比較內刀盤刻度/刻度盤螺母都是為18格,調整刻度時能對齊不混淆了外刀盤座護框可旋開旋開護框後露出鍍鈦外刀盤,此外刀盤只是鬆動擺放在凹槽內,無任何固定,可輕鬆徒手直接取下零件大分解刀盤尺寸Ace48c木質握球質感非常粗糙,抓握很扎手,建議自行用砂紙打磨應可改善木球中軸看似有軸承,旋轉無異音小結:1. 目前手上這個版本的Ace48s刀盤是可以鎖死歸零,大約要退一圈約17-18格不蹭刀。(螺距0.5mm)2. 平價版的Ace48c刀盤也是可以鎖死歸零,大約退半圈8-9格不蹭刀。(螺距0.5mm)3. 兩款內刀盤底部都有彈簧定位鋼珠配合刀盤螺母背面坑洞設計,以確保磨豆時不會再發生跑刻度問題。4. 調整螺母的手感非常硬,彈簧力強,轉沒幾格手指疼痛,對於手指力量纖弱的女性/老人家可能會有些困擾。
whistling wrote:同時四支一起測嗎?...(恕刪) 是五支...因為今天也收到了 q685220 兄所提供的另一款手沖名機:Kalita Next G (已換裝 Nice cut mill刀盤)----update:磨了幾次發覺這類平刀電磨的 "殘粉" 問題很困擾...原本以為磨豆機內部的殘粉空間應該是固定的假設殘粉空間是1公克那第一次研磨10公克進,9公克出 (其中1公克已經塞在機器內部成為殘粉)第二次之後的研磨應該都是多少公克進就多少公克出因為殘粉空間已被填滿~但是 "代誌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拆刀盤清潔後的實際研磨狀況:第一次研磨 6.28g進,6.02g出,吹球吹粉後6.14g出第二次研磨 6.35g進,5.92g出,吹球吹粉後6.00g出第三次研磨 6.00g進,吹球吹粉後5.60g出第四次研磨 6.37g進,6.68g出,吹球吹粉後6.75g出第五次研磨 6.51g進,6.41g出,吹球吹粉後6.57g出第六次研磨 6.50g進,6.51g出,吹球吹粉後6.60g出第七次研磨 6.65g進,吹球吹粉後6.53g出.....可以看到這些殘粉量完全沒有規則可言!!! 進豆重量與出粉量對不齊,一下多一下少,起起伏伏飄動....研磨重量較多時,這些殘粉飄動值會被稀釋,影響不大但是對少量研磨時的影響卻是非常嚴重這些殘粉重量飄動對後續篩粉統計與粒徑分析時誤差會很誇張~解決方法有二:1. 每次磨完都拆機拆刀盤徹底清潔 (這不太符合一般用法)2. 增加每次研磨量 (半磅/一磅) 來稀釋殘粉飄動的影響但是,以上兩種解法我都做不到~~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15(僅供參考)感謝熱心的mobile01網友 mieee77 大大的支持信任,願意出借玲瓏手磨Ace48s & Ace48c!也感謝另一位熱心的網友 q685220 大大的支援,願意出借日本手沖名機之一的 Kalita Next G (已換裝 Nice cut mill鋼刀盤)!最後還要感謝 塵世迷途上班族 兄,他將德國精品 KINU M47 手磨留在我這兒已經半個多月了,只為了等著湊齊這三款皆使用italmall 48刀盤的手磨一起做土砲篩粉粒徑測試分析!Ace48s/M47/Je--磨豆機:1. 玲瓏 Ace48s (italmall 48刀盤)2. 玲瓏 Ace48c (中國製48刀盤)3. KINU M47 (italmall 48刀盤)4. 1Z Je (italmall 48刀盤)5. Kalita Next G (換裝 Nice cut mill鋼刀盤)咖啡豆種:實測數據#1 (italmall 48刀盤組):實測數據#2 (中國製48刀盤組):實測數據#3 (Next G改裝版):PS: Kalita Next G 的刻度盤等分為1-15格(刻度8剛好在中間)刻度8的兩次篩粉數據都很怪異,數據離群很遠。第一回細粉率飆高應該是剛好夾帶出原本殘留在機身內部的細粉,第二回粗粉率飆高應該是刻度盤定位模糊而沒調到夠精準位置。因此刻度8雖然特地測了兩回,但因數據飄動太大離群太遠,參考意義不大~ 對照組 (Js/Jx歷史數據):結論:1. 玲瓏Ace48s / KINU M47 號稱使用相同的 italmall 48 內外刀盤組,且粒徑分析結果也非常相近,大約在15.2%左右。2. 1Z Je雖然使用相同的italmall 48內刀盤,但外刀盤不同,細粉率比上述兩款高了一些,大約在16.5%左右。根據上回Je與M47交換內刀盤的交叉比對細粉率幾乎不變,猜測大概是因為「外刀盤」不同而導致細粉率會有1.3%左右的差異。3. 玲瓏Ace48c與1Z Jx應該是使用同款中國大陸產刀盤組(299刀盤),且粒徑分析結果顯示也大同小異,看來這款刀盤的細粉率偏低一些,大約落在14.2%左右。(根據mieee77大大所提供手沖經驗,Ace48c的流速會比Ace48s要快些,可能與此299刀盤較低的細粉率相關)4. Kalita Next G (換裝 Nice cut mill鋼刀盤) 格數段差很大,每次殘粉量也非常不穩定,嚴重影響少量研磨時的篩粉結果。5. 實驗篩粉結果顯示這款 Kalita Next G (換裝 Nice cut mill鋼刀盤) 的細粉率偏低的趨勢正確,預估大約在14.0%~14.5%左右(殘粉量會飄動)。以電磨的細粉率來說並不算多。---篩粉列表:清點了一下列表,似乎目前較常聽過的咖啡手磨大多已經完成粒徑分析實驗了~如果還有朋友願意提供其他款式的神兵利器磨豆機繼續加入實驗也一樣非常歡迎!因為這些實驗都是需要集眾人之力才能更加完整,將咖啡磨豆機粒徑分析數據化與標準化也能讓大家有比較具體的參考依據。真心感謝各位熱心提供各式磨豆機測試的朋友們! 還有所有參與討論與提供各種寶貴經驗與意見的前輩們!
XTR wrote:4. Kalita Next G (換裝 Nice cut mill鋼刀盤) 格數段差很大,每次殘粉量也非常不穩定,嚴重影響少量研磨時的篩粉結果。 關於這點我剛好也是換刀盤的Kalita Next G,每次磨豆九成都是25~27g的量。殘粉量的部分,清潔完後第1、2次磨豆是最容易卡殘粉且吹不出來的時候,大約是進27g,出26.6~26.8g,然後再怎麼吹都不會多了。接下來幾次磨豆幾乎都是進出一樣的量,誤差頂多0.1g。我吹殘粉是沒關電源直接從粉杯吹的,有防跳豆的裝置所以不怕火箭吹球插太深。(但老實說,我個人猜測進出量雖然相同,但應該有一咪咪根本是上次的殘粉XD)
小虎999 wrote:關於這點我剛好也是換刀盤的Kalita Next G...(恕刪) 謝謝小虎兄的KNG經驗分享 一般人調整粉徑粗細到位後通常就固定了不太會又粗又細調來調去所以就算有新舊殘粉混料殘粉粗細度也相同手沖喝要求沒有那麼高 可能喝不太出來況且每次研磨量夠大,殘粉量的起伏也會被稀釋但在少克數的篩粉實驗中這些電動磨豆機的殘粉影響會被放大而且因為實驗因素每次研磨的粗細度會不同因此大小不一的新舊殘粉混料會造成粒徑分析篩粉數據會上下飄動而不夠精準可以看到電磨殘粉滿慘烈的而手磨因為結構單純先天上殘粉就非常非常低所以之前做手磨粒徑分析實驗時並沒有感受到殘粉所造成的困擾
土砲粒徑分析#16(僅供參考)趁台中展入手一支玫瑰金的 E7 送給長輩剛好合適(開箱圖文放在E-Pro下方)同樣是38mm七芯E刀盤只是刀盤與中軸固定方式不同理所當然會拿E7與E-Pro做比較---磨豆機:1Z E71Z E-Pro (對照組)咖啡豆種:實測數據:結論:1. E7使用38mm七芯刀盤,此刀盤特色就是研磨相當省力,雖然磨豆效率較差,但對研磨淺焙硬豆與力氣較弱的人來說,能省力就算是一大優點,加上玫瑰金外殼顏值高大上,感覺非常適合女性使用。2. E7與對照組的E-Pro皆使用相同的38mm七芯刀盤,同時間研磨同一包咖啡豆做篩粉實驗,數據顯示這兩款手磨的細粉率差異卻不小,E7的細粉率比E-Pro高了約2%,這點蠻訝異的,看來鎖死固定刀盤與中軸的結構是能夠有效減少細粉。====update:借到兩款手磨順便一起測試磨豆機:1Z Q1Z E實測數據:結論:1. Q版外觀小巧可愛,高度與直徑與粉杯都小一號,研磨豆量也被限制在20g以下。2. Q版使用一般最常見的不鏽鋼五芯刀盤,配上粗齒版外刀,研磨效率不錯,但費力,篩粉實驗顯示細粉率偏高。3. E版使用上調機構,上方刻度盤設定方便,但沒有防呆卡榫,容易誤觸刻度盤而改變粗細而不自知,建議每次使用時重新歸零/調整一次。4. E版使用38mm七芯E刀盤,內刀盤與刀軸鎖死固定,內三爪龍骨結構紮實,好拆好清潔,篩粉實測細粉率偏低,與E-Pro差不多。5. E版上方的刻度盤與搖柄屬分離設計,外接電動起子時可以當豆艙蓋,防止研磨跳豆,但使用時須防誤觸刻度盤。6. Q/E版都是內龍骨設計,外殼可拆(反牙),方便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