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ngelic wrote:
咖啡烘焙過程中,入豆(恕刪)
以前我也覺得談原理好像很能讓人理解,但目前我覺得只有經驗才是最有效的思考之鑰。以下回覆是數年的大量烘豆總結,我覺得能每鍋重現想要的結果才是重點,也不必用過太多機器,把手上的夥伴個性摸透才是踏實。
影片約6秒開始處,只是因您的浮風式熱風機沒有取樣棒直接肉眼觀察,影片解析度與色差會造成判定的誤差。所以接下來是訣竅;觀測的要點是豆體變的水潤晶透,此時要反覆取樣確認,因為會青黃色反覆轉變,聲音是烘豆期間最小聲的時候(最軟),接下來就開始出現白色細點<<這個時刻就是轉黃點>>,因為此細點會逐漸擴大成片狀,逐漸整顆豆變白色不透明,聲音也漸大(豆子開始變硬)。所以不是單看顏色,豆貌也要考量。
以前有分享過,轉黃點與一爆開始是脫水效率最高的時期(個人對濕度以及氣味比較敏感,濕度超過80、空氣中有異味都會心情煩躁)。後來新型烘豆機有溼度計,數據顯示個人感官觀察的結果無誤,此時(水潤晶透)鍋內溼度會開始小幅度增加,所以這兩個時刻需要加大風門,能提升風味乾淨度。
而反覆的烘焙結果也總結出,在轉黃點開始直到下豆的排風總量,會直接影響失重率(風味強弱),RoR過低(時間過長)則淺焙淡而無味、中深焙深焙出現焗烤味,過高(時間過短)則易出現澀味以及走味,即殘留水份過多。而RoR也需要維持在約6~12的範圍內(適用於我的機器上)在梅納反應上會讓風味呈現的較為穩定,甜度酸度平衡發展無雜味,養不養豆無太大影響、整體咖啡生命期較長。
希望以上回覆對樓主有所幫助。
老譚說做生意要童叟無欺,對得起良心。
老譚的年代,沒有大學只有私塾。
於是小譚便以父為名、莫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