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TDS 濃度計推薦

再測試不同粉量與水量出來的結果

15g粉 Helor102 刻度:退3圈又6大格
HM:1.27%(TDS)x225g(注水量)/15g(粉重)=19.22%
atago:1.53%(TDS)x192.5g(咖啡液重)/15g(粉重)=19.64%

20g粉 Lagom P100 刻度:60
HM:1.36%(TDS)x302g(注水量)/20g(粉重)=20.54%
atago:1.67%(TDS)x251.5g(咖啡液重)/20g(粉重)=20.75%

感覺上我的猜測是正確的,HM要用注水量去算萃取率,那這支只好拿來專門拿來測手沖了
chuan07 wrote:
再測試不同粉量與水量(恕刪)


不同豆子吸水率(保留在濾杯中,最後不會流入下壺的水)不同,從注水量起算,app無從判斷起,數字會變成粗估。

到底如何,與其猜來猜去,應該問原廠比較安心。真有問題的話,說不定原廠還可換貨。
chuan07

也對,我都是用同一隻豆子,沒想到這點。

2021-06-26 13:44
we543543 wrote:
從注水量起算,app無從判斷起,數字會變成粗估

如果採濾杯水未流完就移走的沖法,差距就很大
bakafish wrote:
如果採濾杯水未流完就(恕刪)


這跟espresso無法得知注水量是一樣的意思。
兩台機器之間要比較可能有點困難
儀器得到的數字都是相對的
如果固定用同一台機器在每次沖煮後測量
應該就很足夠輔助認識到沖煮結果
Little J Jr. wrote:
兩台機器之間要比較可能有點困難


兩台機器之間的比較有一定意義,特別是分享時不至於雞同鴨講。同一泡咖啡,a機19.8, b機20.1, 這樣的誤差尚可接受,20誤差到18或22則會構成嚴重困擾。

測量儀器出廠前應該會先經標準校正,至少atago每台都有最後把關的技師簽章負責。
chuan07 wrote:
HM要用注水量去算萃取率

個人認知:
萃取率計算(估算)要以 注水重 或 出杯重 來計算, 主要依據是以萃取方法來分別.
手沖到最後, 在濾杯中的殘液TDS不高
(先前we大四六沖分段量測時也觀察到各分段TDS從2一直降到0.5)
浸泡 (eg:法國壓)剩在法壓壺中的TDS, 與倒出飲用的TDS相同.

蠻難想像量測儀器會為了符合APP/計算公式, 而直接去調動量測結果的... @.@
https://www.scottrao.com/blog/2017/10/20/immersion-vs-percolation
https://www.baristahustle.com/blog/vst-wtf-part-1/
chan.chenhao wrote:
蠻難想像量測儀器會為了符合APP/計算公式, 而直接去調動量測結果的...


濃度計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量取濃度。

有時候,萃取率是非必要的,比方只想知道濃度1和濃度1.5喝起來各是什麼樣貌。

有了正確的濃度值,接下來的事(包括各種後設計算)都好辦;反過來,的確很難想像一台濃度計無法達到基本需求,而特化成只滿足特定沖泡手法的萃取率計算器(雖然可能可以逆推算回來正確的濃度值,如果機器真的這麼設計,但也只在特定手法時辦得到)。
owenniu wrote:
3.請至少搞清楚你的咖啡液狀態
要不要過濾 除了是在保護機器以外
也是為了懸浮物質能保持在穩定狀態下
進行測量 你的數值才有參考的價值
一定要用符合標準的過濾器(就直說吧:飛碟過濾器)
咖啡裡假如有細粉 其實一直還在進行萃取
想想你要測的濃度 到底是哪一種?

印象中,我做過ATAGO測手沖與espresso,過濾與不過濾的測試
手沖濾不濾,數值都一樣
espresso則不濾的數值會比過濾後稍高一點點
但我想這不是細粉一直在萃取的關係,只是懸浮微粒干擾

今天又做一次手沖,確定濾不濾沒差
bakafish wrote:
不是細粉一直在萃取的關係,只是懸浮微粒干擾


不管是細粉還是單純萃取物,都是懸浮微粒

在那麼高的濃度下,細粉應該沒啥好被萃取了,但的確會影響量測,所以會有魚大量測時的細微差異。

自從在粉杯下加濾紙開始,就沒再見過咖啡液表面crema上方的虎斑(細粉),就精確量測來說,粉杯下加濾紙效果應該不太輸事後那個飛碟(但會改變萃取效果,先不論加濾紙是否正面)。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