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o式大家很熟,就不再貼影片。kono式前面這段剛好反其道,雖然最後「大家」都溼了,但時間上,內外上下會差很多。
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追求的目標不一樣。前者追求的是全面的均勻萃取,後者企圖透過萃取不均求風味上的豐富(或複雜)。
...
補一點kono式的插曲。金澤咖啡屋應該是kono的總本山,金澤咖啡屋示範的kono式前段不是點滴,而是蜻蜓點水的間歇性微量潑水。點滴法來自古老的法蘭絨技法,粒粒分明相信是一種美學的選擇,蜻蜓點水或其他接近的手法或許可以替代。
咖啡的萃取其實不過是物理萃取科學而已、we大提的SCAA 沖煮guidline 跟 義大利espresso 協會萃取規範、能執行的前題都是豆子要合規、也就是物理實驗所說的被萃取物都要先能達到SCAA精品豆及義大利espresso協會的義式咖啡豆品質規範要求,不然這些萃取guildline 都是無效的。
對一般人的日常用豆而言、小豆老師的解說比較實際。 PTT曾經有同好問手沖法的規範、我把SCAA 手沖guildline PO上去開玩笑,逗PTT網友。小豆老師怕我誤導PTT的咖啡同好就趕快跳出來指正。

we543543 wrote:
再回到時間。前面提...(恕刪)
vs
mechtec wrote:
但是
請注意,沖煮,我們不能無中生有,只能隱惡揚善
豆子如果沒有澀,我們是無法沖出澀的
在感官上,苦是味覺、澀是觸覺
苦,不一定有澀,同樣的,澀,也不一定會苦
只是酸、苦,對人類的發展過程,代表是不好的、警示的風味
若有澀,就會更加加強負面的部分(所以,有酸+澀、有苦+澀,但不會有甜澀這件事)
在烘豆來說,澀是可以去除(或說轉化)的
所以,烘的好的豆子,沒有澀的話,就不需要想方設法去閃避
因此,若是淺焙豆,因為後段苦不多,萃取率拉高也不會有太多苦去掩蓋酸甜
(酸甜苦的平衡,也是好不好喝的關鍵)
以我的平常沖法,大概萃取率都在24%以上
那麼,想想看中焙豆,苦在哪裡?如果不要萃取太多苦,應該怎麼辦?同樣的,深焙豆呢?
這就是所謂濃度與萃取率的平衡(這也是金杯沖煮理論的重點:控制萃取率與濃度)
反之,如果豆子烘焙不佳,有澀,就要想辦法去閃避
比如後段不要,移開濾杯,比如降低萃取以降低濃度,讓人喝不太出來(雖然好風味也平淡了)
比如分段萃取去閃避在酸或苦的澀....
如果這部分搞清楚了,你就知道這些手沖手法到底在幹什麼...(恕刪)
BBdog3388 wrote:
個人覺得豆子才是重...(恕刪)
豆大提供的是咖啡豆觀點,我提供的是規範觀點(從規範中抽出一個參數來談),並不衝突。
標準化的意義,在提供業界一個作業的指引,包括烘豆業者。有了標準,才有所謂scaa認證豆和許多朋友推崇的義大利廠豆。反過來說,只要豆子合乎標準,依規範沖煮,就可以煮出一杯多數人滿意的咖啡(金杯準則或義大利標準都是統計的結果)。
沒有規範有時會產生許多麻煩,下面影片中提到的卡加立烘豆商,就碰上烘豆地與沖煮地水質差異帶來的困擾。最後是研究沖煮地水質,依其特性修正烘焙,解決問題。
Maxwell Colonna Dashwood | 最簡單的原料? 水和風味之間的糾結
we543543 wrote:
豆大提供的是咖啡豆觀點,我提供的是規範觀點(從規範中抽出一個參數來談),並不衝突。...(恕刪)
本來就不衝突。
只是提醒一下、精品豆品質規範才是真正SCAA規範的重點、也是其他SCAA規範能落實的必要條件。上次在PTT小豆老師在我一PO出SCAA手沖Guildline就發文指導、也是因為我完全沒提SCAA對豆子品質的規範要求,可能造成誤導。
個人是覺得豆子好才是重點。豆子好只要萃取過程還可以,這些手法、萃取率、濃度只是造成風味差異而已,粹出的咖啡都不會差。如果用的不是SCAA精品級豆子、個人覺得SCAA手沖Guildline 根本沒用的!
we543543 wrote:
只要豆子合乎標準...(恕刪)
正當年SCAA 82分以上的精品豆大約至少是半磅900元起跳,要符合標準可是蠻花錢的。
BBdog3388 wrote:
豆子好只要萃取過程還可以,這些手法、萃取率、濃度只是造成風味差異而已,粹出的咖啡都不會差
多數人應該都碰過隨便煮隨便好喝的豆子(其實背後隱含著許多參數,比方自家水質),如果每支咖啡豆都如此,那訂規範、標準的意義就不大,沖煮技術的討論也不太需要。
現實世界並沒有那麼美好,所以規範、標準的訂定是必須的。scaa的認證豆也只是要求在一定的規範內達到目標即可,沒有嚴苛到隨便煮隨便好喝。
scaa連水質都有規範,現實上依循這標準在用水的並不多。上面的影片提到的,烘豆商光一項水質參數影響,自家的自信之作從天堂掉落地獄。
不限定參數,可以在所有狀況都表現滿點的咖啡豆我認為很難很難,或許不存在。
豆子好當然好,但豆子好不好是建立在許多我們注意到或沒注意到的參數上,無法單獨評價。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