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

Breville BES920XL-不知有沒有機會蓋個樓

看來被魚大及華仔大說中了!
今早改22g,填壓力道就一腳站立的給他催下去,
終於看到8 bar 了
影片20M還在嘗試上傳中,先放上渣餅.

bakafish wrote:
關於萃取時間,機器計時是以按下按鈕的時間起算
不過國外有位專家認為,可以自己記下按鈕開始到第一滴咖啡出來為止,這段時間減半計算
...(恕刪)

一般看到的建議是從按下按鈕後的約4~5秒後第一滴咖啡流下來,但我的經驗都要到約7~8秒才好喝,
且量也只約到20ml多一些... 以上純經驗談

不知道這位專家這做法的主要觀念或根據是什麼?



2258TW wrote:
看來被魚大及華仔大說...(恕刪)

一般來說,若填壓力道太大,我覺得不容易每次填壓時都能維持一樣的力道,
建議可以把磨豆機刻度調小試試,以自己可以掌握的力道來填壓,這樣比較容易固定這義式沖煮的變數。

同意,我應該無法每次都維持同樣"大"填壓力道,我再調整刻度試試,感謝回覆
2258TW wrote:
看來被魚大及華仔大說...(恕刪)


想請問大家的是,像這位大大這樣催落去的填壓力道以及粉量,才能上到8bar. 這樣的條件是920xl的常態嗎?

我也是目前最多只上到8,屢試不成功,甚至嘗試過極限一點…820磨豆磨36秒,粗細7,真的填超多超大力,結果也才8 bar,是我有問題還是機器有問題?

我有試過以單杯加逆洗片,壓力直接到9.5bar…
S.A.G. wrote:
不知道這位專家這做法的主要觀念或根據是什麼? ...(恕刪)

他提出那個說法,是因為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要因應不同的機器
http://www.home-barista.com/tips/espresso-101-how-to-adjust-dose-and-grind-setting-by-taste-t16968.html
不同的機器,從按鈕開始到第一滴咖啡出現為止的時間(稱為dwell time)會不一樣
例如E61沖煮頭,因為有內建的預浸機制,dwell time就比較長

新手也許常聽人家說25秒或30秒60cc,並且很在意這個數據
但是別人的機器和自己的機器,可能會有不同dwell time
所以調整萃取時間還是要以味道為主,不用太在乎這些數據

另外,在他那個時代的pump咖啡機,主要都是機械裝置,dwell time是可以微調的
如果dwell time忽然出現異常,也可能代表有零件要更換

benson*814 wrote:
想請問大家的是,像這...(恕刪)

是震動幫浦機都是要慢慢將壓力打起來,
如果粉不能再細,就試預浸,
不過預浸過頭粉太密實,可能會呈現快堵死狀態,
應該就上的了9.5bar,但也會沒有9.5bar的效用
只說白賊七是最會白賊的代表人物,就被刪文了...所以管理員認為正宗最會白賊的人是?...
benson*814 wrote:
想請問大家的是,像...(恕刪)


我是用compak k5的磨豆機,應該是64mm平刀磨盤,刻度在15,壓力表只要稍填壓重點(以以前填壓的習慣,也可能我手勁大些)表就會到10BAR了!然後老鼠尾很細很慢

所以在BREVILLA的機企上我習慣填壓少點力,表頭才能到9BAR ,不過大家對這些數據為甚麼那麼堅持捏?

其實只要流速正常,咖啡好喝,不同的BAR數都不那麼重要 ,除非就是像美式咖啡那樣流下來,一點cream都沒有在來說BAR數等等

像我煮義式十幾年了,從來沒稱過豆子幾克,一切都是隨興而至XD........義大利吧台手輕填壓甚至沒填壓不是

因為用的是多高級的迴轉式商用幫浦機的關係 ,他們的重點是在整粉的均勻度很好,所以填壓不用大力 ,如果用

力填壓,但是咖啡粉其實均勻度很差 ,那也是沒用的 ...........那天我試著一邊輕敲濾器邊邊讓粉密合均勻度

好些,在輕輕壓實......發現咖啡的香味層次分離度更好了.....本來這隻豆子有某些香氣會糊糊的出不太出來

,在讓粉緻密度更好些后(我是認為未壓前輕敲濾器可以讓咖啡粉將不太密實的空間填滿啦)

,至於迴轉式或是振動式幫浦我覺得真的是可以忽視掉的XD ,就好像大家知道抽水馬達就是迴轉式幫浦的大SIZE

,板本一樣,振動式就好像打氣機的原理.....可能單位時間通過管路的單位水量迴轉式是一致的,而振動式就是

通過的水量可能前後半秒差個1/2的量,那這樣說來,拉霸機這種單純的將水大量壓出,依全手動跟彈簧變動壓力

的出水方式,不是不是可以媲美昂貴的變壓商業機了..........商業幫浦機玩到後來又回到最古老的

lever espresso機的模式了
skywalker1234 wrote:
我是用compak ...(恕刪)


感謝分享,又上了一課,繼續嘗試
我的想法是數據規數據,和好不好喝,兩件事分開看
一台理想的咖啡機,應該要能做到任何想做的數據(只要別太離譜)
因為某個數據在某支豆子上可能不好喝,換支豆子卻可能不錯

震動式pump看起來好像是末端(粉餅)阻力越大,pump才會更用力打
所以它的壓力是慢慢累積上升的
流速越慢則卸壓速度越慢,才能累積更大的壓力
反之流速越快,壓力就越累積不起來,壓力越低
是這樣嗎?

所以震動pump咖啡機30秒60ml,只會出現在某個特定壓力值之下嗎?
如果一台震動pump咖啡機能做到8 bar 30秒60ml,就是在這個流速下它的壓力只能累積到8 bar
是否代表它不可能做到9 bar 30秒60ml,可能只能做到9 bar 30秒45ml?(假設OPV設在10 bar)

據我所知,旋轉pump一開就是9 bar,不上粉餅也能測到9 bar
是因為機器有限流閥,且壓力表是掛在限流閥之前
所以可以看到各類營業機,開關打開時沖煮頭的出水量並不多,遠低於pump的打水能力
pump本身就可設定出力在9 bar,限流閥則提供末端阻力,這才是可以不上粉餅測得9 bar的原因
也因為pump最大出力固定在9 bar,粉餅即使阻力超大,還是只能以9 bar萃取


話說ULKA EP5這顆震動pump,9 bar時流量是每分鐘320ml
http://www.schneordesign.com/Avi/SilviaMegaMod/Silvia1.htm
也就是30秒160ml,那比espresso多出來的100ml水到哪去了?
同理,旋轉pump的出水量也應該是遠大於espresso量,水到哪去了?
有沒有熟悉咖啡機構造的大大可以解說一下
看大家討論萃取壓力這麼熱烈,我也來分享一下使用經驗;

在下使用Breville BES920XL+ BCG800XL也是個咖啡初哥,真正密集泡咖啡約半年,這個組合使用約2個月。

個人認為對於新手而言,由於經驗不足,諸如粉量、咖啡粉顆粒粗細、填壓力道、萃取時間、壓力等參數,都是要去一一摸索的。有這麼多的變因,如果沒有固定,往往泡出一杯味道不錯的咖啡時,下一杯要再複製會是個難題。

萃取時間可以藉由機器設定統一,咖啡粉粗細度基本上如果不是很差的磨豆機不會落差太大,填壓力道就比較難以量化,但是可藉由輔助工具讓每次填粉深度一致,粉量有個秤重器就可以解決。所以真正要抓的變因就只有萃取壓力這項,不是那麼隨心所欲。

萃取壓力,如果在通暢的通道,壓力是無法蓄積的,粉量、咖啡粉粗細、填壓力道、咖啡的密度都是背壓的變因,同樣的這些變因如果我們能夠固定下來,就比較容易取得品質穩定的espresso。

有時我換咖啡豆時也會發生在怎麼填壓,增加粉量都無法達到理想的9bar,直到我換了一個濾杯,同樣的粉量,填壓條件(我有使用智慧填壓器),就能達到9bar,新的濾杯與原廠的相比是濾杯底面積較小些,出水孔少,壓力比較容易達到9bar。不同種類,批次的咖啡豆,質地密度不同,硬度不同,就算相同填壓力道,相同粉重,萃取能達到的壓力就是不同。如果雙杯濾杯達不到理想萃取壓力,單杯濾杯一定能輕鬆達到,就是因為它濾孔比雙杯少很多。

上面這段是我之前的回答,找個濾孔比原廠少的濾杯,您會發現萃取壓力要上9BarG,真的不用那麼費力。
  • 1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