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999 wrote:bakafish wrote:
鬼齒的話,最近HB討論的挺熱烈的,有人說它萃取效果好,不必磨細,所以細粉少,又很均勻
說可能就像拍蒜頭一樣,雖然拍完還是很大顆,但裡面碎的亂七八糟,所以味道容易出來小虎999 wrote:
這個就是手沖玄學的地方,目前再怎麼多的數據統計還是不能100%解釋風味的呈現...(恕刪)
別把我的那三行字斷章取義只取前兩行,第三行字才是重點,別剪掉
第三行字是「講的跟神一樣,卻沒有任何數據

前面兩行只是我把HB的討論內容截取一些出來轉述,但我完全不同意這種說法
問題在於沒有提出任何數據,連濃度和萃取率都沒有
像那種討論內容我一律歸類在唬爛
同一台磨豆機,沖出不同的數據都可以呈現不同的樣貌
更何況不同的磨豆機在比較,沒數據何以服人
小虎999 wrote:
除非你光看篩粉數據就能斷定這杯咖啡泡出來好喝(這樣才叫客觀),那我就同意你的例子。...(恕刪)
除非你能用科學數據量化出「好喝」的定義,那我也就同意你的例子~

bakafish wrote:
問題是沒有提出任何數據,連濃度和萃取率都沒有
像那種討論內容我 一律歸類在唬爛..(恕刪)

不可否認有些內行人就是喜歡這套嘴上功夫!

能言善道說得是一嘴的好咖啡!
把虛無飄渺的風味 唬爛得頭頭是道 天花亂墜 感人肺腑 黯然消魂....
而且有些人也對此深信不疑
有如食神 "爆漿瀨尿牛丸" 之信徒同樣狂熱!




問問內行人是否有佐證的數據?
沒有!沒有!沒有!
不要說實際數據沒有
就連一粒咖啡渣影子都沒有!
還很喜歡動不動就烙一句「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來裝逼
怕自己被問倒了 只好用一句「你看來一點觀念也沒有!」來堵你嘴~

XTR wrote:
除非你能用科學數據量化出「好喝」的定義,那我也就同意你的例子
這有點本末倒置,我從頭到尾就只贊成數據能解釋風味走向,反對數據能解釋成「不好喝、過萃、萃取不足...etc」,既然這樣怎麼會反過來要我量化出「好喝」的定義呢...?
這種主觀意識影響這麼大的變因有什麼好定義的XD
就像車子安全係數我想他們應該不會把20歲跟80歲的駕駛列入測試變因吧。
那既然咖啡不能排除掉人為變因,那又怎麼能將這兩個例子畫等號。
這才是我之所以不同意以車子安全係數來舉例的原因。
bakafish wrote:
「講的跟神一樣,卻沒有任何數據」
我對於少複製這行導致誤解先跟您道歉。
bakafish wrote:
問題在於沒有提出任何數據,連濃度和萃取率都沒有
像那種討論內容我一律歸類在唬爛
同一台磨豆機,沖出不同的數據都可以呈現不同的樣貌
更何況不同的磨豆機在比較,沒數據何以服人
我之所以會說玄學也是這個原因。就是一口無法證實的理論。
jasberhbk wrote:
其實應該用紅色大字 提醒新朋友或以後爬文的同好
細粉多不代表風味差, 兩者無絕對關係...(恕刪)
這樣的論述相當弔詭....

當初會設計這次篩粉實驗的目的只是希望提供相對客觀的粒徑分析數據而已
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涉及後續風味/口味/好喝/難喝...的評論
-----
反倒是有兩間廠商看到篩粉數據出爐後先後跳出來解釋~
1. 玲瓏63 義式大刀盤細粉率很高,當場打臉玲瓏手磨最愛號稱的精密組裝與低細粉率,玲瓏老闆立馬第一時間跳出來反擊,說我們在打擊他,背地裡還說我們是水軍故意傷害他...

2. 醇鮮電磨 的細粉率更高,老闆也趕緊出來解釋,並提供他們自己的篩粉數據...(只是其數據變異太大,又無對照組比較,此數據證據力非常薄弱...

Why?
Why?
Why?
如果說粒徑分析數據與細粉量的多寡並不能關連到咖啡風味的呈現
那廠商為何需要如此緊張與在意細粉量呢?



Fines: Fine for Espresso, Not So Fine For Filter
另外,bh較新的文章在談篩粗粉。磨粗一點有助減少細粉,然後篩掉規格外的粗粉,減少萃取不足的部分。
Is it Better to Sieve out Particles Smaller than 400μ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