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在我們的理解--細粉和加工次數有關…若想像切斷法國長棍,怎麼樣的加工碎片最少?
好的刀溝角度之下,轉速和研磨路徑能夠有效減低加工次數也減低細粉量…就不再多談了…
若您對刀盤種類的特性熟悉,錐刀的刻度相對於視覺均勻度該是如何就不需要多作解釋。
若將市面上大部份的錐刀研磨均度拍照就能略知一二---
我們現在的開發上,是聚焦在如何產生專屬的「刀盤風味」。
感謝大大們不吝指教。
morrislo wrote:
2.咖啡是用喝的,就算數據接近的刀盤,風味還是可能有差異。
3.用了很多高檔的磨豆機,深深覺得咖啡豆和手沖技術才是王道,磨豆機只是配角之一...(恕刪)

目前本樓希望維持討論這些可用科學實驗量化的機械結構/精度/篩粉數據/粒徑分析...
麻煩回文時請聚焦至此

而口味/風味...沒有標準,過於主觀,不在此樓討論範圍


醇鮮能提出篩粉數據很好
但是當數據被質疑時也請拿出能夠說服眾人的證據與說法來澄清
而不是轉移話題扯到什麼風味/口味...等等虛無飄渺無法量化的太虛幻境~


提醒一下
如果回文依舊 避重就輕 沒有重點
並持續偷渡工商服務行為與行銷話術...
麻煩請節制 並請轉台

否則將會視情況「拉黑」處理~
morrislo wrote:
在我們的理解--細粉和加工次數有關…若想像切斷法國長棍,怎麼樣的加工碎片最少?
好的刀溝角度之下,轉速和研磨路徑能夠 有效減低加工次數也減低細粉量

呵呵~
嘴上說不要身體倒是挺誠實的
您這論點不也證實了醇鮮磨豆機的目標也是在「減低細粉量」嗎?

我在 #515F 的醇鮮磨豆機篩粉實驗數據可以看出:

醇鮮磨豆機的細粉比率應該是個人目前所篩過磨豆機中最高的!




然後您就出來「避重就輕」幫醇鮮解釋了一堆:

morrislo wrote:
「好的分佈和結構是影響風味的關鍵但不是好喝的保證,必竟咖啡好喝的條件研磨只影響風格和走向…」
「我們的研究結果中發現手沖的顆粒範圍和形狀也影響著咖啡風味,加上多變的形狀如何進行較精準的量測是一大問題。」
「我們認為粒徑分析的方法也有不少的問題存在,同時無法體現風味的特色差異…」
「咖啡是用喝的,就算數據接近的刀盤,風味還是可能有差異。」
「用了很多高檔的磨豆機,深深覺得咖啡豆和手沖技術才是王道,磨豆機只是配角之一,只要不太差,都能是很好的綠葉。」


but...重點呢?

醇鮮磨豆機的細粉比率很高依舊是事實不是嗎?


雖然醇鮮有提出官方版的篩粉數據
但是雙方數據差異太大

也許是因為器材不同 手法不同
導致雙方細粉數據差異甚大者也是可能的

但截至目前為止沒看到醇鮮提出任何有關實驗器材規格.條件.步驟?
也沒有看到任何「對照組」的數據?

這種關起門來自己跟自己比較的實驗目的是甚麼?
自我感覺良好嗎?

這些數據只能看出醇鮮磨豆機在不同刻度時的差異
如果連「對照組」都沒有的數據就沒什麼太大的意義了!

只有一位選手報名參賽,當然是永遠的第一名!

啊不就好棒棒啊~~

YYYXXX wrote:
5%不到的細粉率真是橫掃所有磨豆機,太厲害...(恕刪)

很正常
豆子不同/步驟不同/器材不同/篩法不同...
絕對值數據都會有差異

但是
如果連「對照組」都沒有的數據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看看就好
不必太糾結~
morrislo wrote:
我們現在的開發上,是聚焦在如何產生專屬的「刀盤風味」。

(先說我沒買過醇鮮)
其實我覺得"如何產生專屬的「刀盤風味」"這點不錯,如果只是要均勻,去買別家的磨豆機就好,均勻的磨豆機不在少數。(再說了,這個價位帶的磨豆機除了手磨有均勻的嗎XD)

還是用我最常舉例的小富士跟KNG,以這兩台來說,大家購買前最先比較的就是在"風味",比完風味才接著看均勻度、細粉等數據。

我想一台好的磨豆機,風味好是第一,數據真的只是其次...數據頂多是提供風味的走向做為參考,再說了,數據相近,風味就一樣嗎?未必對吧。

所以至少我覺得產品設計朝向專屬風味當目標我覺得是一個好的出發點。

咖啡嘛~喝了再說,曾看過一句話:"咖啡是用喝的,不是用看的"。

再說了,說不定重視均勻度、細粉量的消費者根本不是醇鮮的Target Customer阿。
最後一句是重點,我老爸可能會喜歡
小虎999 wrote:

(先說我沒買過醇鮮...(恕刪)
小虎999 wrote:
還是用我最常舉例的小富士跟KNG...(恕刪)

小富士雖然會在最後吐一口細粉出來
不過前陣子請朋友做小富士平刀篩粉測試,它的細粉量真的不多
但沒有磨得佷細就是,朋友說那是他們常用的設定,再細就會有雜味
鬼齒的話,最近HB討論的挺熱烈的,有人說它萃取效果好,不必磨細,所以細粉少,又很均勻
說可能就像拍蒜頭一樣,雖然拍完還是很大顆,但裡面碎的亂七八糟,所以味道容易出來
講的跟神一樣,卻沒有任何數據
之後就歪樓不知道歪到哪去了

前一頁醇鮮提供的手沖照片
如果是磨那麼粗來沖,細粉很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小虎999 wrote:
咖啡嘛~喝了再說,曾看過一句話:"咖啡是用喝的,不是用看的"...(恕刪)



在車輛撞擊測試機構建立之前
汽車安全與否完全是各家車廠自我表述 自吹自擂 各說各話

但是當 EuroNCAP / IIHS 這些具有公信力的撞擊測試機構出現之後
車輛結構安不安全一目了然
因為「撞下去就知道」!

「撞擊測試」有如各車款的「照妖鏡」
大家都無所遁形!騙不了人!

於是....

又有一種聲音出現了:「車是買來開的,不是買來撞的~

---

所以

既然說咖啡磨豆機的「均勻度」「細粉量」與咖啡風味口味並無直接關聯

「均勻度」也可以經由科學實驗數據來量化

那為何不敢面對呢?

「是驢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均不均勻,磨出來篩篩就知道了!
bakafish wrote:
如果是磨那麼粗來沖,細粉很少也是可以理解的...(恕刪)

就怕磨很粗 但是細粉也沒少到那裏去
就尷尬了....
XTR wrote:
又有一種聲音出現了:「車是買來開的,不是買來撞的~」

車子安全係數取決於撞完是全殘還是半殘,咖啡細粉多、不均勻萃取不足或過萃難喝了不起烙賽吧?
而安全係數與均勻度細粉量,這個是客觀與主觀的差別,我覺得不能類比。
除非你光看篩粉數據就能斷定這杯咖啡泡出來好喝(這樣才叫客觀),那我就同意你的例子。

至於廠商若自詡均勻度高,篩出來結果卻不是如此,這就不在我的發言討論範圍內了。

bakafish wrote:
鬼齒的話,最近HB討論的挺熱烈的,有人說它萃取效果好,不必磨細,所以細粉少,又很均勻
說可能就像拍蒜頭一樣,雖然拍完還是很大顆,但裡面碎的亂七八糟,所以味道容易出來

這個就是手沖玄學的地方,目前再怎麼多的數據統計還是不能100%解釋風味的呈現。


補充一下
bakafish wrote:
小富士雖然會在最後吐一口細粉出來
不過前陣子請朋友做小富士平刀篩粉測試,它的細粉量真的不多

細粉多寡真的不是我舉例的重點,而是新手購買磨豆機在發問時,得到的回應都是"看你喜歡什麼樣的風味",而不是"看你喜歡細粉多還少,顆粒均勻還不均勻"。
這就像傳統若P則Q的邏輯問題。篩粉後的數據組合只是這個風味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