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關於Aram/HC-P/Flair的預熱


chan.chenhao wrote:
(Aram在公司,...(恕刪)

啊欽 wrote:
今天下班順便帶aram...(恕刪)

感謝兩位提供數據和照片

再請教一下二位
HC使用pressure adapter的時候,水會裝到adapter的高度,還是原本的高度?
個人認為應該是只能裝到原本的高度再略少一點
啊欽 wrote:
水量應該是粉餅或粉泥到關鍵?...(恕刪)

應該說是空氣與行程+非壓縮行程間的關係.

使HC時, 假設活塞可推動的體積是80cc, 反置加水80cc,上濾杯,可能順便鎖了10cc的空氣進到裡面(Headspace), 萃取咖啡到最後時這空氣會把粉餅的水擠出.

使用HC+Pressure Adapter時. 除了80cc的行程外, 還多了Adapter那環的容量(假設10cc), 所以萃取到最後時會比HC再多10cc的水要擠出, 而鎖入的空氣排出的水量是固定的, 所以HC+Adapter時的粉餅會濕許多.

使用HC+Adapter要得到趨近單獨使用HC的粉餅乾燥度的話, 剛稍微想了一下, 還蠻難的...即使與HC一樣只加到HC的墊片那, 得到的粉餅也會比單獨使用HC濕上許多, 萃取的咖啡液應也會少了許多(eg:50g->40g)...

bakafish wrote:
HC使用pressure adapter的時候,水會裝到adapter的高度,還是原本的高度?..(恕刪)

我的是HC-P, 啊欽大的應是HC+Adapter, 依粉餅濕潤度猜測啊欽大應是裝到Adapter墊片的高度.

bakafish wrote:
只能裝到原本的高度再略少一點..(恕刪)

即使裝到原本的高度再略少一點, Adapter的非行程容積還是在, 空氣應無法將粉餅擠的跟單獨使用HC一樣.
(這可能得請啊欽大做實驗看看了. )
若不Care粉餅或粉泥的話, 加到Adapter高度可能還是較好使用的方法, 不用多轉許多圈後才能建立萃取壓力...
chan.chenhao wrote:
即使裝到原本的高度再略少一點, Adapter的非行程容積還是在, 空氣應無法將粉餅擠的跟單獨使用HC一樣.
(這可能得請啊欽大做實驗看看了. )
若不Care粉餅或粉泥的話, 加到Adapter高度可能還是較好使用的方法, 不用多轉許多圈後才能建立萃取壓力......(恕刪)

我也是這麼覺得

bakafish wrote:
我也是這麼覺得...(恕刪)


Chan大說對了,我加的水量都到壓力表處
剛剛幫老婆泡一杯,注水離壓力表還差約0.4-0.5cm
開始沖煮要建立2bar的壓力預浸,發現要比平常注滿水時要旋更多圈(約30圈,平常只要20圈),最後剩沒多少圈數,導致萃取量不足(18克豆子,取不到30克)
這表示活塞裡的空氣越多,就越需更多的行程來建立壓力?

啊欽 wrote:
Chan大說對了,...(恕刪)

果然還是會有這個問題啊
之前看過一些版友分享經驗,水位如果太低會導致壓力建立太晚,萃取量太少
看來是沒辦法了,使用pressure adapter就只能接受溼溼的粉餅

因為空氣和水不一樣,空氣受到擠壓時,體積會壓縮
雖然壓力會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如體積幾乎不能壓縮的水
啊欽 wrote:
活塞裡的空氣越多,就越需更多的行程來建立壓力?...(恕刪)

是的, 空氣在壓力越大的狀況下體積會越小, 若刻意在非壓縮行程不注水(Adapter空間)保留10cc空氣在汽缸內, 則在下壓萃取到9bar時, 空氣的體積約在1cc左右, 這也就是啊欽大您會發現產生建立壓力圈數變多的狀況. 而在行程使用完後, 壓力下降, 空氣體積又會膨脹將水擠出粉餅, 但此時粉餅阻力也會阻止水流出(會有一定壓力的要求, eg:2bar左右), 空氣膨脹也就只有約2~3cc會被再擠出, 所以萃取量會比原本加水到壓力表處少.

又, 若可以等的話, 殘留在汽缸內的水還是會慢慢滲出粉餅, 若無連續出杯需求, 萃取完後將它晾在那半小時, 再去清理粉餅會較乾些.
: )
bakafish wrote:
從預浸結束起算,升上9 bar的時間應該很短,連這段時間都算進去,萃取20-25秒達到目標量
...(恕刪)...
比方說做淺焙豆SOE,如果正常做法過酸,我就會花個20秒升壓到3-4 bar...(恕刪)

魚大, 您好
想請教這邊壓力曲線的細節是否為
淺焙豆SOE/正常做法:研磨刻度A, 20秒0bar預浸, 25秒9bar萃取
淺焙豆SOE/升壓做法:研磨刻度B, 20秒0bar->3bar預浸, 25秒9bar萃取
從正常改為升壓作法中是否將刻度調細(A粗/B細)以維持萃取秒數, 謝謝您.
(從另一討論串看到您對肯亞AB殺破狼Q認證做SOE的敘述, 想確認一下, 不然這邊當時有點搞不太清楚是什麼原因會不酸. 若有調刻度就比較明白了. )
chan.chenhao wrote:
淺焙豆SOE/正常做法:研磨刻度A, 20秒0bar預浸, 25秒9bar萃取
淺焙豆SOE/升壓做法:研磨刻度B, 20秒0bar->3bar預浸, 25秒9bar萃取
在正常/升壓作法中是否將刻度調細(A粗/B細)以維持萃取秒數...(恕刪)

應該是說,正常做法A是不會預浸那麼久啦,而且也不會是0 bar
一般咖啡機從0到9 bar會花上好幾秒,這個時間也算在25秒裡面
比方說這個,從開到關剛好25秒,paddle扳過去差不多5秒才開始滴出咖啡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VkauIwpwmo

刻意拉長預浸時間的做法B,就會用很慢的升壓速度來預浸,以免小壓力浸不透
浸透後開到9 bar時的流速則正常,不含預浸的時間為20-25秒
比方說這個(左邊的沖煮頭)
https://www.facebook.com/slayerespresso/videos/grind-comparison-slayer-vs-9-bar-extraction/695277177235501/

兩個沖煮頭使用相同的粉量和粗細,可以看到在9 bar時的流速,左邊是比較快的
所以反推,正常的做法A要在25秒結束,若粉量相同,就會比B粗很多

因為B的預浸會慢慢的浸到透,可以有效消除萃取時的通道
而且粉磨的較細,所以萃取率會比較高
萃取率高就是有其他中後段的味道來平衡前段的酸,就會感覺比較不酸
如果這樣還是覺得太酸,那原因大概就像我那支肯亞AB殺破狼
它本身味道就不夠豐富,主軸就是在強調酸
那就只好多萃取一點,降低它的濃度,就會覺得比較不酸

但我還是必需要說,一支豆子必需這樣搞才能喝,這樣的烘焙是不行的
太淺,一味的追酸,發展不足,香氣味道都不足
做成SOE即使是1:2都覺得濃稠度不夠,口感不佳,更別說1:2.5
就算它本來就不是要拿來做SOE,而是手沖
我試了幾次,還是覺得香氣味道都不夠,喝起來很單調
今天測試性的把它的萃取率拉到盡可能的高,按照經驗這樣做可能超過24%甚至到25%了吧
結果甜香是有出來
但是喝完後我一個下午都在脹氣,不知道是不是有關
萃取率拉的太高,萃出了平常不會有或量沒那麼多的東西,對身體不好
bakafish wrote:
就算它本來就不是要拿來做SOE,而是手沖...(恕刪)

目前在思考的是, 能否如同這篇所述的手沖理論, 在壓力曲線上做調整(eg:粉/水:15:30, 前10g以4bar萃,中間10g以9bar萃,後10g再降至4bar), 是否能再進一步調整味道呢? 不過, 壓力又跟時間/流速(Output)有關, 所以要如何調整還未想清楚...

chan.chenhao wrote:
目前在思考的是, ...(恕刪)

我覺得太複雜了
而且按照該理論,什麼時候出酸味,什麼時候出甜味,什麼時候出苦味,該如何去找出來呢
就算能找到,恐怕一支豆子也得實驗好幾次
所以理論如此,但實際上很難實踐
我的手沖做法是把專注力放在萃取率上,萃取率越高就代表越萃取到中後段
一支豆子看能拉到多高的萃取率不出雜味,就盡量做到那個極限值
出來的就會是一杯味道層次豐富飽滿的咖啡
如果不滿意,可以依四六沖法的原則去調整酸甜比例

至於espresso,除非是中焙以上,或者是為espresso烘的,不然萃取率通常比手沖低
如果要做複雜的萃取方式,我想您需要一台decent espresso DE1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