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ery wrote:
https://www.instagram.com/p/9gZxxESuDZ/
得出來的結果是粗顆粒(大約300um)的曲線是幾乎一樣...(恕刪)
300um幾乎落在中間,我是不把這裡看成是粗顆粒
我在看粗顆粒,是看萃取完的粉餅表面,明顯比其他咖啡粉要粗的多的顆粒
應該是曲線最右邊的那一段,以這張圖來說,500um才能算是粗顆粒吧
洽好兩條曲線在這裡也有了些微的差別
SC的測試,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不知道在測什麼
像這張圖,曲線和前一次的就不一樣,磨豆機還是之前那台Major嗎?
Dull指的是什麼? 是指跟前一次一樣磨過1700Kg豆子的刀盤嗎?
Sharp又是指什麼? Unseasoned還是Seasoned?
在不知道詳細內容的情形下,數據都只能參考看看而已
並不能說我的磨豆機也會有類似的情形
何況他前一次用的是平刀高轉速的Major,跟我超慢轉速的錐刀,本來就很不一樣
Owlery wrote:
所以我認為,你的刀盤新開刀要調整刻度,不是因為粗顆粒的影響...(恕刪)
粗顆粒是磨出來不均勻的表現方式之一,是我用來觀察粒徑跨度的一項工具或指標
特別是在錐刀,粗顆粒直徑甚至可達1mm以上,用肉眼就可以很容易看得出來
要調整刻度本來就不是因為粗顆粒的影響,如果有人說是粗顆粒的影響,那是倒果為因了
刀盤狀態改變,使整體的粒徑分布改變,影響了流速,才是要調整刻度的原因
至於粒徑分布,詳細變成什麼樣子,是細粉比例改變,還是波形全變
以一個end user的角度,我倒不是很有興趣研究
我只是不想看到很多很粗的顆粒而已
如果有兩台相同類型的磨豆機,使用相同豆子,相同粉量,做出相同流速
其中一個粗顆粒明顯比較粗,就可以說那台磨豆機磨出來的比較不均勻(粒徑跨度大)
以Monolith Conical和繪意71來說,就是這個情況
粒徑跨度大會造成什麼影響?
我的理解是這樣
萃取的時候,我們是對某個數量最多的粒徑做最適當的萃取
因此小於這個粒徑的顆粒會被過度萃取,大於這個粒徑的的顆粒會萃取不足
如果粒徑跨度大,則萃取過度和萃取不足的部份都會很多,在曲線最右邊的顆粒會嚴重萃取不足
也就容易造成刺激的口感與整體萃取率略低
因此同類型的磨豆機,我自己是認為當然是均勻度越高越好
豆子不一樣,粉餅的阻力本來就不一樣,甚至磨出來的粒徑分布都有可能不一樣
所以沒有要拿來前後比對的意思
前面提到的刻度變化,只是我使用這台磨豆機有好一段時間了,也有用過其他磨豆機
憑經驗得知這麼大的刻度調整,刀盤狀態應該有了變化
所以再調到刀盤鎖死做確認,知道它的確有了變化
並非原廠說的pre-seasoned與超硬coating就可以把它當作seasoned burrs,如此而已
Monolith Conical做出來的有一種特別滑順的口感
均勻度可能不是唯一的關鍵
因為要說均勻度,我還有平刀的磨豆機
Monolith Conical要跟我手上的平刀磨比均勻度還差的很遠,但只有它能做出那種滑順口感
在繪意71上使用內G外M的組合可以做到很接近
不過我還想讓GG刀盤再磨個一陣子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