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家用義式磨豆機抉擇


bakafish wrote:
因為原廠已經不供應...(恕刪)


只是麻煩了一點,一樣可以拆掉自行送去度鈦

話說說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興趣開團,大家來做一組高端手搖磨豆機

不營利為主,小弟家開工廠,加工環境還是認識一些的
Yiyans wrote:
Helor 102 比HG-One 矮
手直接壓頭應該就很方便了
HG one 有把手就只能用右手操作
我個人是覺得那個把手可以有更好的設計

我上週問海勒的時候他第一批預購才出了一臺
所以沒消息應該正常啦
...(恕刪)


因為沒有對比物.感覺102會很大一台.

原來第一批只出一台?難怪會那麼安靜.


Yiyans wrote:
HG One 也有一樣的問題,會卡些碎粒
不過沒有繪意的三根條仔會卡整顆豆這麼嚴重
我覺得繪意卡豆是設計瑕疵
加工的時候稍微銑圓就可以避免的...(恕刪)


Yiyans 兄你都已經有HG-1還會考慮買HL 102?(兩刀盤不是都一樣嗎?)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

bakafish wrote:
借圖一用
如果這是最終版本的話,下圖中紅線框住的地方如果是平面,恐怕會有豆子或碎片停在這不下豆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Helor 101,磨完要搖一搖再磨...(恕刪)


是阿~ 後來HL 101的機身在此處改成漏斗狀.就改善很多了.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
bakafish wrote:
磨豆機不沾粉是RDT滴水法去靜電
要改善佈粉是WDT,而且必需在濾杯裡攪拌作用比較大
如果另外用個粉杯接粉,攪拌完再倒入濾杯,對VST沒用
攪拌的方式我是採用這種...(恕刪)


打太快,沒想清楚
RDT: Ross Droplet Technique
WDT: Weiss Distribution Technique
感謝魚大提醒

我前幾樓提到的 YTD
其實是針對除了傳統的佈粉跟WDT水平攪拌之外,加做垂直的混合
粉粒尺寸跟靜電,研磨路徑,落粉....都可能造成水平顆粒分佈不均勻外(或者過度均勻)
我認為也有可能造成垂直的粗細分佈不均勻

我最近在試的YTD 是做完WDT之後
在RDT之前做一個拋粉的動作,類似廚師的拋鍋,把下層的粉往上拋,讓咖啡粉垂直轉90度,再做WDT

不知道是我自嗨還是矇對了
對HG One出的粉,目前試的效果還不錯
通道,blonding, spritzes 都有改善

魚大有空幫忙試試,看是真有效否
kit2010 wrote:
Yiyans 兄你都已經有HG-1還會考慮買HL 102?(兩刀盤不是都一樣嗎?)...(恕刪)

Kit大我有意願買Helor 102

一方面是因為認同Helor 對品質的一些堅持跟努力
另一方面,我是器材控,對精美的金屬作品很沒有抵抗力
第三,是想試試這台號稱加工精度完敗所有電/手的出粉
其四,是刀盤:我的HG One 是After Market TiN,我一直念念不忘前陣子喝的一杯Mazzer 出的restretto
再來,就是102比較小台,隨然目前我比較喜歡HG One 比較平衡的整體造型跟表面處理
不過,如果品質相去不遠的話,選102我可以省些廚房空間

RMB:3999,也是一個小賣點
總而言之就是想盡辦法要說服自己:別人的磨豆機比較好


Rolex King wrote:
不知道有沒有興趣開團,大家來做一組高端手搖磨豆機...(恕刪)

Rolex 大
DIY 高端手磨或者義式機我都沒資源
不過很有興趣
Yiyans wrote:
Kit大我有意願買Helor...(恕刪)


我並不認為102加工精度會有多好,商業宣傳而已
主因是以我對大陸加工環境的了解,他們的精密加工還沒台灣那麼密集
台灣精密加工真的是多如牛毛,好處就是競爭大,量小也做
除非製造者本身就擁有一家精密加工廠,而大陸加工收費並不比台灣便宜

以還沒看過實機,也沒拆過HG-ONE,超不負責任的只看外表認為
他的軸承支撐設計,不是單顆軸承,就是雙顆軸承之間距離很短
而整體設計的頭偏重,在頭與主體之間的連接強度也會顯得很重要
不然用久了頭就下垂,連接處出現縫隙,導致整個入力與出力軸位移

並不是用不銹鋼就是好,而是要考量到整體的重量配置、主體強度等等因素
而我的構想是,刀盤隨意,反正都是配合刀盤下去做,刀盤越大,軸承支撐就要越強
採用日本製雙排滾珠軸承,做雙邊支撐,日圓大貶之後,日本製軸承價格不在高不可攀
頭的主體採用6061 T6,硬度已經不輸給不銹鋼,而重量又比不銹鋼輕
再去做超硬陽極處理,採用CNC雕刻一體成形

甚至可以改裝電磨,用直流無刷馬達,低轉速下擁有高扭力
因為不是商業用,所以產量不要求,目的可以再100轉的情況下
擁有不輸三相交流馬達的扭力,搭配直流調速器就可以達到調速能力
不過直流無刷馬達比三相馬達還要貴不少,電動車就是直流無刷馬達

以我本身擁有anfim special 450來看,如果只COPY一台的話
成本最高不超過3萬台幣,最貴的部分是刀盤,其次是16級三相交流馬達
其他都不貴,量產的話確實台製可以賣4萬,採用進口刀盤,零售價
450不得不講,賣超過5萬這個價格,螺絲好歹也用一下不銹鋼的吧
沒差多少錢.....

以製造商的我來說,看HG-ONE跟special 450賣這價格
ONE卡在運費+關稅,450真的是沒競爭對手
而我本身最想搞得其實是ek43因為我沒這台



Yiyans wrote:
做一個拋粉的動作,類似廚師的拋鍋,把下層的粉往上拋,讓咖啡粉垂直轉90度,再做WDT...(恕刪)

其實我也做過類似的
把接粉杯傾斜然後滾動,配合竹籤翻攪WDT,應該有相同的作用
但是倒進VST濾杯後,效果不穩定,時好時壞
直接在濾杯裡做WDT是我目前成功率最高的

VST濾杯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不管我用Rosco還是用繪意,如果不直接在濾杯裡做WDT,
萃取狀況最佳時也是濾杯底部外圈先出咖啡,然後中間才出,而不是整個底面同時出
用Scottie Callaghan dosing tools把粉面挖出一個弧度再填壓也沒有明顯作用
不知道跟倒粉時都從中間堆成山形有沒有關係

我還試過把濾杯放在出粉口下方偏一邊,接粉時邊旋轉濾杯,讓粉平均分佈不會堆成山形
萃取還是會有通道,沒用

做不做RDT則不影響佈粉

國外玩家把HG-1的出粉口改裝成這樣
http://www.home-barista.com/grinders/hg-one-grinding-with-no-wdt-possible-t38186-80.html#p436640
萃取的影片在這
http://www.home-barista.com/grinders/hg-one-grinding-with-no-wdt-possible-t38186-90.html#p445576
看起來有改善,但不夠好
而且並非VST,如果用VST的話可能會出現更明顯的通道
所以我並不打算跟進此改造法

繪意和Rosco用在Rossa PG的原廠濾杯上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不做WDT完全OK
最近我把Rossa PG濾杯換成IMS B66,搭配Rosco也沒問題,還沒試過搭配繪意
VST用18g粉跟IMS用16g粉,粉餅厚度差不多
我想應該是VST漏斗形收斂較少,所以特別難搞,也許我該買個IMS B70來驗證看看
Cremina的濾杯只有49mm,也是上下直筒形,同樣也是要做WDT才能保證完美萃取
這樓好可惜沒再討論下去,如果有部台灣設計的類HG ONE大刀盤手搖,我㑹很有興趣,尤其Rolex King先生解說得很專業啊,大家來弄部01頂級手搖吧XD

jamesshot wrote:
這樓好可惜沒再討論...(恕刪)

真的,這帖再不回文都要沉下去了
要做一台01頂級手搖
先要選刀盤再決定機構吧?
市面上我能找到的是MAZZER 71mm錐刀
零售價要5仟多
機構則類似OE停產那支
採開放架構
用四支柱子支撐
其他的再想想
Rolex King大,砸魚大
可否站出來登高一呼?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