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jaydon wrote:
那搖越久搖越大力粉多越多,就算多個0.001G這個你認同嗎??

我當時留言有說多多少嗎??

你是依照什麼科學實驗可以說這個不可能??多個0.001G都不可能??...(恕刪)

不用硬拗
看你當時的原文全部吧
jaydon wrote:
不要想歪了。

有一種脖子酸,用的按摩器。

也是震動的。

這種方式比較準確一點,不然搖越大力,

粉被破壞的更嚴重,細粉越搖越多。

你這篇文章難道不是在說手搖篩粉會越篩細粉越多,而且會有顯著差異?
如果沒有顯著差異,何必在乎
你這裡在講的絕對不是什麼0.001g的差異
我說應該不會有這種事,自然也是指不可能會有顯著的差異,而不是0.001g的差異
我想你也沒有無聊到在這篇文章裡建議XTR大用按摩器,因為比較準確,可以減少0.001g差異吧

jaydon wrote:
我只是在講這個,為什麼給你台階下,我當時就沒講時間,只是講個邏輯問題,這個邏輯你認同嗎??用機器搖個一年可以吧!!...(恕刪)

在你那篇文章裡面根本沒有提時間這個因素
現在才來提時間,那我們再看一次你的原文
用震動就不用考慮時間了嗎? 震動越久會不會細粉越多? 震動的頻率一秒幾次? 粉被破壞會不會比手搖更嚴重?

既然在談篩咖啡粉,就不要把那些不是正常的篩粉動作與時間扯進來
很用力篩,篩一年? 毫無意義
難道還真得像XTR大說的
XTR wrote:
所以理論上應該是要制定出更精準的篩粉實驗標準
X.Y.Z軸位移量,晃動頻率,各軸的加速度G值,搖動時間.......(恕刪)

chan.chenhao wrote:
小弟非專業人士, ...(恕刪)


C大最後文獻很有價值
然後小弟發現這兩位作者的另壹篇文獻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4c7f/f24af12627abe63c0e13765569e93ea6973a.pdf
這篇的Fig.3提到孔徑比與粒度的關系,並且下文提到在流體輔助的情況下小於某值時就可以確定產生穩定的架橋。
Dr. Illy也有在他書中提到粉餅中細粉可能會隨水流動並最後形成壹個承壓的結構,可能就是在粉碗小孔附近形成架橋結構。
不過這樣解釋又來了兩個問題:
壹個是其他磨豆機磨出的esp粉主體顆粒都在幾百微米左右,於是小孔附近形成了架橋濾餅濾掉了較小的幾十微米的細粉。但是Kr804主體就是幾十微米的細粉,那整個粉碗就是壹個濾餅嘍,只有9bar的水是否能通過這麽厚的濾餅
第二個,較細的粉會不會也在篩子的篩孔上形成架橋呢
LennonShu wrote:
第二個,較細的粉會不會也在篩子的篩孔上形成架橋呢...(恕刪)

當然有可能

不過篩網會上下左右不斷震動,粉粒也會不斷搖動撞擊
這些動作應該都可消弭架橋現象...

---------

討論區意見不合很正常,大家不需要這麼嚴肅啦

坐下來喝杯咖啡放鬆一下,順變來欣賞LennonShu大大所提供的神秘木磨38D吧!




整隻木頭切半再挖空,看看這木紋還是連續的!


天然實木才有的瑕疵,保證不是貼皮!


打開粉杯,手柄藏在粉杯中


上下接合


拉出藏在中軸中的搖柄


握把設計頗具巧思!






刀盤底座固定方式


粗細調整環


內外刀盤


中空中軸


內刀盤



桿麵棍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6(僅供參考)
2019/5/07 update

首先,要非常感謝LennonShu大大!

承蒙他的熱心與信任
主動提出願意出借心愛的 Lido3 & 神秘木磨(38D) 支援
跨海順豐快遞給小弟做不同磨豆機種的土砲篩粉粒徑測試分析!



有名的Lido3大家都很熟悉了
就特別來看看這隻神秘木磨38D吧~


最特別的就是這支「中空中軸」的設計,竟然可以把搖柄全部收入!
但也因為這樣,搖柄長度被受限,搖淺焙豆時有些吃力
中軸作工繁複也精緻,粗細旋鈕也設計在上方直調,調整手感很棒。




---

本次篩粉測試所使用的咖啡豆:


器材:
1. 神秘木磨38D (38mm)
2. Lido 3 (48mm)


篩粉實驗數據:


對照組數據:



粒徑分析圖表:



---

其他小手磨可參考之前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3 的圖表

雖然豆種不同,但從JS的對照組數據看來,這兩款豆子磨出來的差異不大,舊圖表仍具參考價值~



=====

結論:

1. 赫赫有名的Lido3,又大又粗曠!充滿美式肌肉風格!
不過還是有一些細節與感想:
a. Lido3上下軸承都是銅套軸承,非滾珠軸承,精度與手感可以再加強
b. Lido3是利用旋轉外刀盤座來調整粗細,但這個外刀盤座螺紋「間隙」也太了吧!?!
晃動偏心量很大,也無法校正,內外刀軸同心度只能憑手感自由心證~

2. Lido3磨豆效率尚可,折疊搖柄稍短,橡膠握把不能滿握

3. Lido3使用的48mm六芯刀盤與Js使用的六芯刀盤非常相似,但外刀盤明顯不同

4. 篩粉數據顯示,Lido3細粉量屬中等組,約在15%~16%左右,比個人預期高。
原本以為內刀盤與Js相似,細粉量應該也偏低,但篩粉實測卻非如此。或許Lido3摒棄了原本在Lido2上使用的48mm it刀盤,但為了還是要兼磨義式細粉,刻意保留細粉量比例?(亂猜的~)

5. 神秘木磨38D細粉量屬中/低組,約在13%左右

6. 以粗粉率設定於20%為手沖粉徑的比較基準(共11款):

細粉率「偏低組」:11~12%左右 (1Z JS / OE APEX)
細粉率「中/低組」:~13%左右 (匿名2[細齒版] / 1Z E-Pro / 神秘木磨38D)
細粉率「中等組」:15~16%左右 (匿名2[粗齒版] / Helor 101 / 1Z JE / Niche Zero / Lido3)
細粉率「中/高組」:~18%左右 (......目前從缺)
細粉率「偏高組」:~20%左右 (玲瓏手磨63)



7. 細粉比例的多寡對手沖咖啡影響不小,但各方論點都有
在此僅提供各機種實際磨豆後的篩粉數據與粒徑分析圖表供大家參考。

因為口感與風味本就是主觀偏好,因人而異
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好~~


最後
再次感謝LennonShu大大的信任與跨海火力支援!



XTR wrote:
當然有可能不過篩網...(恕刪)


不是嚴肅啦,有些理論能解釋不少現象

說實話小弟很喜歡那個窟窿
LennonShu wrote:
兩位作者的另壹篇文獻...(恕刪)

對小弟來說, 這篇比另一篇震動的難理解多了, 詳讀中...@@
這是一個徑向抽取Nylon Particle並確認其是否會在抽取口形成Bridge的實驗嗎?
看不懂它的實驗架設...Orz

LennonShu wrote:
Kr804主體就是幾十微米的細粉...(恕刪)
9bar的水是否能通過這麽厚的濾餅...(恕刪)

當研磨粒徑/濾杯底部開孔固定時, 粉餅整體的阻力約等同於其厚度. 應可調整厚度來達到 預設目標萃取壓力/流量的需求.

單一粒徑(粒徑分布窄)的粉餅阻力是否會較小呀?(這邊需要證明)

這邊提到KR804的調節區間為100u~900u(?), 不確定guatemala/805的調節範圍.

謝謝L大的討論, 目前暫時是假設孔洞1/3~1/4以上的粒徑能形成穩固bridge. 以300u的孔洞來看. 75~100u的粒徑應可達成目的.

假設紅澤大blog的kr805是萃Esp的分布圖, 那, 可能就要看出現在孔洞附近粒徑大小的機率了, 應在佈粉/填壓時仍有機會掉落小於孔洞的細粉(多寡不確定), 然後形成第一層bridge,進入穩態吧?

LennonShu wrote:
(恕刪)...較細的粉會不會也在篩子的篩孔上形成架橋呢

XTR wrote:
篩網會上下左右不斷震動...(恕刪)

架橋要形成除了合適的顆粒外, 還需有下壓/側向力...etc. 通常篩子會比過篩粉量大上許多, 且如同XTR大提到的震動, 這些應都不利架橋現象的形成.(#365的文章中有實驗到多大的震動會破壞bridge)
(Q:實驗者如何發現有架橋現象產生, 而減少量測樣品量/加大震動呢?)

chan.chenhao wrote:
當研磨粒徑/濾杯底...(恕刪)


前面的都是指紅澤大的Kr805,不是Kr804

粉餅對水的阻力主要還是由孔隙大小決定

橋架附近如果形成新的過濾粉餅那橋架孔隙肯定是由細粉尺寸決定,如果沒有形成新的過濾粉餅那空隙尺寸就由主體粉末大小決定嘍。
假定是單一粒徑完全沒有細粉,肯定比有細粉流速要大呀(前提是顆粒都是球形,非球形就難說了)。

振動對於架橋破壞的問題按照文獻中的意思,如果形成穩定架橋是不太怕振動的(振動有多大不確定)
當然實際情況遠比實驗要復雜,因為文獻上來就排除了靜電及分子力的對橋架形成的影響,而且實驗還將粉末幹燥了。但是對於咖啡粉尤其是細粉來說,靜電力幾乎不能排除(結塊)。相對來說攪拌的效果更好(在細粉中混入粗粉再篩)。如果是粉碗的話有咖啡液可以幫助橋架形成。

小弟只是覺得如果整個粉碗裏都是805平均都是幾十微米的細粉,對水的阻力增加恐怕是幾百微米粉的百倍,水可能根本流不到粉碗底部


----------------------------華麗的分割線---------------------------
補充壹下,壓力建立恐怕跟粉餅厚度不是直接相關
按Dr. Illy的說法,壓力應該是在水流過粉餅的過程中慢慢建立的,Illy猜測是聚集在粉碗底部的細粉,小弟覺得很有可能就是在粉碗濾孔附近的架橋結構。他的實驗間接證明了這一點。








出自Espresso Coffee - The Science of Quality (2005)

chan.chenhao wrote:
架橋要形成除了合適的顆粒外, 還需有下壓/側向力...etc. 通常篩子會比過篩粉量大上許多...(恕刪)

+1
架橋現象似乎都需要有一定的顆粒堆疊高度並產生足夠下壓力

相較之下篩網面積超大 孔洞超多 粉粒又少
通只有薄薄一層粉粒在篩網上來回滾動
要產生結構扎實的架橋現象有難度~

XTR wrote: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恕刪)


感謝X大的辛勤勞作
LennonShu wrote:
粉餅對水的阻力主要還是由孔隙大小決定...(恕刪)

個人目前對粉餅阻力的理解,(可能有誤)
覺得這個模型解釋了蠻多現象的,算包治百病吧. : )

(圖From Link)
濾杯底部開孔數=虛擬通道數, 粉量及研磨粒徑=>決定管長及管壁摩擦力. 預浸/升壓速度/目標萃取壓力=>決定最終萃取階段時管長/摩擦力.
(BH上對粉餅阻力的說明, 唯其並未加入濾杯底部開孔限制)

當要符合20g粉,9bar,30sec萃40g這樣的Esp recipe時, (所需要的)粉餅整體的阻力就已經固定.
不管研磨粒徑組合是 A.一般義式特性(雙峰,錐刀約80/400u,平刀約80/300u)或 B.為805這種手沖刀研磨至可產生Esp顆粒的(假設是80u單一Group/SC上是200u-流速略快), 其在相同Recipe上所需的阻力都是一樣的. 只要濾杯能容納得下, 就可在30sec萃出40g, 不過味道應會因粒徑組合不同而有所差異吧.

805若20g/80u組合阻力過大, 無法順利萃取, 那就調粗囉, 也就說明紅澤大Blog內的粒徑圖不是Esp研磨刻度, 而可能是最小粒徑刻度吧?

LennonShu wrote:
振動對於架橋破壞...(恕刪)

這邊的Fig.8有提到水平/垂直震動對架橋破壞的數據, 不過並未提到其實驗粉體高度(?)(下壓力對bridge穩定是否有影響?)



--------------------------也是華麗的分割線-------------------------
補:尚未細看,
"壓力應該是在水流過粉餅的過程中慢慢建立的"
=>個人理解是當以Tamper 2bar壓力夯實粉餅時, 管壁阻力為U2, 以9bar壓力萃取時, 9bar水壓會夯實粉餅, 管壁阻力增加為F(u9)
[F(u9)與粉餅含水度有關].
當粉餅吃水<泵浦供水時, 壓力就上升了.然後OPV(或其他機構)就會將其定在9bar...
壓力建立快慢取決於管路空間(eg:Headspace),粉餅吃水速度及泵浦流量.

補2:Fig:7.2
不確定其機型/流量測定點(鍋爐->沖煮頭間?).感覺上比較像是水充滿Headspace,粉餅從Tamper夯實(2bar)變為壓力夯實(9bar)後,OPV限制9bar,然後以1.5ml/sec流量萃取的狀況.
覺得DE1+的Flow/Pressure圖也蠻好玩的(Scott Rao Blog有蠻多張的). 有興趣的話也可看看... : )
Fig:7.4=>看不懂...Orz
是指粉餅有通道,阻塞虛擬通道,然後又打開(崩潰)的現象嗎?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