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 我問他是哪個刀盤, 他回我
We're using italmill's standard 47mm conical burr for prototypes.
一時未察, 沒注意到他講的是樣品,
但覺得雞同鴨講, 我不在意樣品是哪個刀盤,
重點是實際出貨是哪個刀盤才重要.
所以我再寫信問他. 他才又回我
As you can see in the video, the prototype turns counterclockwise, we're going to order a special burr, to create a new mirrored version of it. The diameter will be the same but, it will turn clockwise.
意思是他們打算訂一款"特別的刀盤 (order a special burr)
to create a new mirrored version of it 以某個刀盤做鏡像後製造
The diameter will be the same but, it will turn clockwise. 尺寸會是一樣, 但使用者可順時鐘轉動
他這裡的寫法 有點不是太清楚, 但我猜測他應該就是拿 Italmill 47mm 這款刀盤做鏡像製造.
讓使用者能順時鐘轉動外刀盤.
XTR wrote:
如果內刀盤基座架不是桶身一體CNC成形
組裝一定有間隙有誤差
同心同軸與角度多少一定會偏差....
=======
另一個問題
外刀盤套筒目前只看到 "一個" 軸承?
如果內刀盤座是壓入式,那概念大概跟M47的外刀盤意思差不多
只是又多了一個零件(刀盤座),這個零件本身當然也會有精度上的差異
外刀盤套筒上面是螺牙,跟粗細調節環組合,磨豆時是兩個一起轉動
所以套筒+粗細調節環 = 上端固定,軸承 = 下端固定
我的疑問倒不在那個軸承,而是粗細調節環怎麼組裝在筒身上,又能自由旋轉
這個粗細調節環看起來應該是不會讓user拆,裡面應該也有軸承
影片裡也沒有看到任何限制進豆的設計,那120圈真是謎
如果轉外刀真的有減慢進豆的作用,那對錐刀研磨的均勻度確實會有幫助
只是我畢竟不是學物理的,不了解轉外刀究竟如何影響進豆
XTR wrote:
如果降低進豆效率可以提升均勻度
那直接加擋板減慢進豆就好
何必搞旋轉外刀盤這麼麻煩的事呢?
knob官方:沒有中軸避免中軸晃動啊

從設計來看,這個外刀盤套筒含軸承,可以輕鬆放入筒身
使用中軸的磨豆機,軸承也一樣可以輕易拿出和放入
只要搖起來沒有晃動感,就代表這個間隙兩者應該差不多
反正都是CNC車出來的,除非你有要求比別人高的精度,不然就是那樣吧
正如同先前說的,如果高階手磨的中軸有間隙會晃動,那麼knob的外刀一樣會晃動
間隙可能有差,但不確定影響出粉品質有多大
使用中軸有筒身與軸承的間隙,軸承與中軸的間隙,中軸與內刀盤的間隙
knob有筒身與軸承的間隙,軸承與外刀盤的間隙
軸承與外刀盤的間隙或許可以視設計與加工精度的要求,做成壓入式消除間隙
或是要求寬鬆,跟中軸一樣可以輕鬆拿出放入
而兩種手磨中固定的那組刀盤,無論用哪一種固定法,也都難以保證和筒身會同心
只要刀盤是可以輕易置換的都有間隙
我覺得也許只有M47的外刀盤固定方式比較好,沒有間隙也沒有額外的零件影響精度
進豆擋板我覺得還是有它的缺點
例如和內刀盤同步旋轉,這會讓進豆咬豆永遠都是在內刀盤的同一齒
久了不知道會不會磨耗不均
為什麼要用旋轉外刀盤,如果有認識蕭大的人問問看好了
究竟具體有什麼優點
83mm刀盤,光是那顆軸承就大到嚇人,不是傳統磨豆機上看得到的東西
XTR wrote:
當外筒轉速提高慣性力變大
豆子被甩至貼壁
越不容易下滑
只有150 rpm,豆子跟筒身的接觸面積小,磨擦力也小,離心力的作用能到這麼大嗎
luluchen1622 wrote:
同樣的概念用在電磨則有不同的評價。M01有網友介紹過的Sette 270/270W,也是內刀盤固定,外刀盤旋轉。我認為這樣的設計用在空間限制較少的電磨就合理多了
Sette的設計零件更多,而且還有很多塑膠件,外刀和內刀應該更難做到同心
使用的是Etzinger的刀盤
Etzinger的etzMAX也是旋轉外刀盤,接下來要上市的手磨etzi也是轉外刀
這個外刀盤有它的獨特設計,也許才是他們使用旋轉外刀的理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