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濃度、萃取率、水粉比,兼談espresso與手沖


bakafish wrote:
沖馬桶


忽然想到,如果沖馬桶理論可以成立,那kono式喝起來應該和直球法差不多。因為只有前面的部分被沖下去,就必須回歸定義。

kono風味跨度顯然不是直球法可以比的,應該是萃取成分的比例被改變了,才有數據與口感不一的情況。

kono這一段算以濃度、萃取率與粉水比的角度嘗試去突破一個難以理解的手法,不一定對,很可能大錯特錯。不過我希望更多人集思廣益,可以讓咖啡更去神秘化。
BBdog3388 wrote:
大便


感謝提供這個思考,我再想想。

有想到一個比喻,不過再談下去晚餐大家都不用吃了
we543543 wrote:
感謝提供這個思考,...(恕刪)


最近正好被我烘豆的朋友激到開始玩法壓、所以正好在研究沖水萃取 vs 浸泡萃取的差異。

對了!摸摸電商的Bodum 法壓在限時促銷、折扣非常非常非常高。有興趣玩法壓可以看一下。據我玩烘豆的朋友說、法壓是最接近杯測的萃取方式,對不對我不知道。看在便宜的份上先訂了兩隻Bodum法壓壺來玩。。。
BBdog3388 wrote:
法壓是最接近杯測的萃取方式


應該是。我都用99元的妙管家沖茶器。便宜沖茶器的特色,過濾效果差,喝起來特別粗曠,可以想像湯匙破渣就開始喝那種情境。

we543543 wrote:
kono風味跨度顯然不是直球法可以比的,應該是萃取成分的比例被改變了,才有數據與口感不一的情況...(恕刪)

所以我才會覺得前段滴水和時間才是這種沖法的關鍵
這也是KONO與金澤的相同處
時間,讓後段的物質有機會溶出

we543543 wrote:
過濾效果差,喝起來特別粗曠,可以想像湯匙破渣就開始喝那種情境。...(恕刪)


我有一個損友是用虹吸濾布把法壓壺的金屬濾網包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bakafish wrote:
所以我才會覺得前段...(恕刪)


魚大找的那支影片應該是多數人第一次看到kono式 yamada san親自示範的影片,時間比較早,用的濾杯也應該和後期不同版本。

我自己亂玩kono的時候,濾杯是後期版本,因為時間有點久,忘了是參考前面粉紅色濾杯的影片,還是下面綠色濾杯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7x5D2FSG70

另外還有兩支也是yamada親自示範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1Afykuyw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L9N-nmuZc

(最後一支影片很不清楚,但年代推估應該也是早期版本濾杯。)

這幾支影片的尾段滿水位後都有數次落水再補水,應該會較接近兩段式,在高水位時取中後段的推估。

utube上也看過日本店家示範採取類似的尾段手法,不過不確定是否kono認證店,就不貼上來。

魚大有上過yamada san的課,尾段的細節當時有沒有特別講解?




BBdog3388 wrote:
濾布


處理濾布挺麻煩的。

喝法國壓的傳統是,杯底不喝。這樣比較簡單。

we543543 wrote:
這幾支影片的尾段滿水位後都有數次落水再補水,應該會較接近兩段式,在高水位時取中後段的推估...(恕刪)

我認為他只是要把水位保持在高位而已,跟萃取關係不大
目的應該是KONO派所說的泡沫雜質不要讓它下去
如果跟萃取有關,每次都要這樣做的話,不會沒有解釋這段
要每次都在注水完剛好到達下壺量說真的不容易

我記得上課時他是說最後大水是要把濾杯裡的咖啡液沖下去
同時要讓泡沫雜質浮上來
bakafish wrote:
每次都要這樣做的話,不會沒有解釋這段


日式流派有時手法跟解釋連不起來。很多都是硬碰硬試找到手法,知其然,要解釋所以然時未必可以解釋清楚。

我試過將末段殘水倒回下壺,得到的就是一杯「普通」的咖啡,而不是什麼雜味。但從kono派想得到成品的立場看,後面全流入下壺顯然達不到目標,自然會視殘水為雜味。我是這樣猜測。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