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手沖濾杯推薦


魚大這個應該是舊版的KONE,新版的好像有塑膠框對嗎? 舊版感覺比較好清洗。

我沒用過KONE但是有KINTO,買KINTO因為有個玻璃外殼,對水流有阻力可以減緩水流速度,悶蒸時不會滴水,比較能浸泡到咖啡粉。

我覺得只往中心沖的示範,應該是讓初學者比較容易上手提供的一種玩法,拿金屬濾杯手沖時由於沒有濾紙緩衝,水柱在靠近外圍5mm範圍,會聽到水滴聲變大,所以我想在邊緣5mm範圍以內的區域繞圈,水柱比較不易直接沖破粉層而是在濾杯裡面攪動,畫圓應該還是對萃取有幫助,


bakafish wrote:
KONE應該可以
不...(恕刪)

konacat wrote:
魚大這個應該是舊版的...(恕刪)

是的,影片中是舊版,我的新版在上緣多了一圈塑膠防割手,但是不影響使用和清洗

影片中用100cc的水悶蒸我是覺得有點多了
我是搭配V60錐形陶瓷濾杯使用
因為濾杯內有凸緣隔開KONE和濾杯,所以水會下去的很快
在悶蒸時若要不滴水到下壺,水量與力道都要很小心
水太少有些咖啡粉會沒浸到,水太多或力道太大都會讓水流到下壺

KONE與濾紙最大不同是流速
如果不倒入咖啡粉,拿KONE和濾紙注水比較
你會發現KONE比濾紙快很多,因此需要用厚粉層來降低流速
畫圓容易攪動咖啡粉,粉壁變薄流速會變快
所以如果要畫圓的話,注水控制要更小心
我自己的經驗是畫大圓容易使咖啡喝起來水水的,我想應該是萃取率不足
不過我的手沖技巧不好,僅供參考

還有一點就是KONE的size和V60 02濾杯是差不多大的
所以如果粉太少,我的經驗是低於20g的話,會比較不好沖
感謝兩位。

用慣法蘭絨支架,小弟傾向流速可以快一點的,
要慢,人手控制。

又,看西方人手沖的影片常覺得怪怪的,雖然結
果論不一定會很怪。
發表一下鐵網初次使用的心得好了

傍晚 No Brand Metal Dripper 到家,立馬試沖一杯

因為便宜的豆子放在研究室,家裏只剩 Hunapu 中淺焙豆

結果.....

網子直徑約 8cm,平常的下壺壺口太小,只好直接用咖啡杯來接

可是這樣就看不到已經沖了幾 CC

所以我沖著沖著,就溢出杯口來了 (證明我實在還是超級大菜鳥一枚)

一番手忙腳亂整理擦拭之後

不用說,咖啡當然是太水太淡了,真是可惜了這些豆 ....

只能說第一次使用鐵網手沖的經驗還真是 "特別"

不過,咖啡的油脂比較多是真的,除了我沖得太水之外,其實甜味也還蠻明顯的

底部有一撮很細很細的細粉,我故意去喝它看看,其實也還蠻無感的 (請原諒我的木嘴)

如果有對口感方面比較在意的版友,可能要注意一下這部份

明天帶到研究室去,用便宜豆子來好好和這支 CP 值很高的鐵網培養一下感情


bakafish wrote:
我自己是用KONE(...(恕刪)

用過KONE 感覺應該是最需要技術的,尤其是在沖小分量的時候.
KONE無法解決繞圈沖水的問題,中間注水相對KONE來說是不會萃取不足,但是容易讓中間的粉過萃啊.理想的方式目前看來是參考日式沖泡,用粉駐粉壁,放置水直接濾下去,小量多次注水,液面不要超過粉壁.這樣的缺點是邊上的粉一定萃取不足造成浪費.
socrates.w wrote:
用過KONE 感覺應...(恕刪)

一開始我以為玩KONE從中間注水很容易
後來越玩才越發現也是需要技巧
因為注水方式不同,擾動咖啡粉的幅度不同,流速也不同
有很多變因要去發現和控制才能把KONE的實力完全發揮
使用濾紙的經驗並不能完全套用

從中間注水實際上是不會過萃,否則KONO也別玩了
KONO一開始只從中間滴,然後用小水柱繞圈也只在中間大約10元硬幣的範圍內而已
到最後一刻才會用大水柱把水注滿,然後立刻就拿起來

我試過用KONE繞圈與不繞圈的沖法,不繞圈或是小範圍繞圈是比較好喝
用傳統繞圈法不好喝,我太久沒用傳統沖法玩KONE,已經忘記是怎樣不好喝
而且從中間注水或繞小圈,最後可以沖出像傳統繞圈式的一圈粉牆
繞大圈則很容易把粉牆沖壞,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技術問題
但我用同樣的濾杯,改用濾紙,粉量粗細都一樣,是沒有這個問題

KONE的大小不適合沖兩人份以下
壺嘴距離咖啡粉面太遠,水柱下去的力道太強,不好控制
我覺得最低限度要放24g粉
當然技術高超的話不在此限

我前幾天以KONO的手法玩KONE,意外的很合
味道與KONO濾紙沖出來的調性有幾分類似,但又有不一樣的感覺

後來我還是買了正統KONO濾杯和濾紙,把KONE帶回家用了
畢竟KONE太大,還是放家裡沖多人份用比較好用
結果喝了幾天又開始懷念金屬濾網的味道
這次買國產的Driver金屬濾網來試試

Driver的設計有些奇怪
內層是細密的金屬絲網,外層才是像KONE一樣的打孔不鏽鋼,但孔徑比KONE大的多
我猜是導流或減低流速用的,不可能是過濾
過濾的話沒有第二層過濾的網目比第一層大的道理
內層的金屬網,我猜大概和HARIO或Tiamo免濾紙的濾杯用的差不多

Driver的大小和錐體角度都和KONE一模一樣,高度略低約一公分,錐尖平面面積較大一點
兩者直接放在水龍頭底下沖水,KONE和Driver的水都只會沿著外壁匯聚到最低位置才流下來
不會直接噴出來

其實我還蠻想把KONE剪掉一半高度來用,但是太貴下不了手
如果Driver好用的話,哪天搞不好就拿Driver來開刀
bakafish wrote:
一開始我也以為玩KO...(恕刪)


Driver給你剪下去就毀了XD
它細網只靠上下焊點夾合固定

現在我也都是用V02沖一人份也都是中央注水
可以去翻一下Hario濾杯說明書,錐型濾杯本來就是適合中央注水,不太適合注水到旁邊去的

個人沖法是悶蒸時要確實打濕,不要濾杯旁的粉還是乾的
一開始沖會繞小圈避免周圍的粉太乾,繞圈範圍大概不超過50元硬幣大小
水量一開始也別太小,先邊繞小圈邊提高水位,水位一提高就不會覺得壺嘴太高了
待饅頭山變平後中央小水量注水保持水位就好一直到結束..
jimmydai wrote:
Driver給你剪下...(恕刪)

只要剪開後細網還能靠底下的焊點與本身接點維持錐形倒也無妨
分離反而更好清洗和乾燥
剪完邊緣免不了會割手,就自己小心點了

我晚上拿到貨後拿去沖水,到現在超過3小時還是溼的,KONE早就乾到不能再乾了
看來洗完要拿紙擦一下比較好
我有點擔心如果用清潔劑洗會殘留在夾層
不用清潔劑又怕咖啡油脂附著產生油耗味

高度我覺得還是有差,我是技術不好就靠器材
換用KONO 1~2人濾杯後一整個得心應手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