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XTR wrote:

刀軸與刀孔之間預留...(恕刪)


其實我有個小怨言,預購完Js、ZP6才出現,不然絕對不用考慮就是ZP6

我一直很想玩1Z的外調機構,先前的Z Plus刀盤想試但又用不到Plus那麼多配件⋯
scorpioliu wrote:其實我有個小怨言,...(恕刪)

剛剛爬一下淘寶發現現在賣的Z-pro,好像就是台灣的ZP6的樣子耶
小虎999 wrote:

剛剛爬一下淘寶發現...(恕刪)


沒錯啊、它就是Z Plus的Pro版,只是台灣名稱改成ZP6,應該是和之前Z Pro的刀盤不一樣的關係、做區別;中國那邊大概是想讓產品名稱彼此好做聯想吧

至於Z-P6這命名邏輯我猜應該是這樣:Z系列的Pro版6星刀
scorpioliu wrote:
預購完Js、ZP6才出現,不然絕對不用考慮就是ZP6...(恕刪)

ZP6的結構與質感用料皆比J系列高了許多
當然ZP6也反應在價格上貴了兩千

JS雖然定位在中低階
但是預購價格還算實惠
加上六芯單品大刀的出粉品質遠高於預期
算是物超所值了啦
Date: 2019/4/27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3 出爐(僅供參考)


實驗日期:
2019/4/27

咖啡磨豆機:

1. 匿名2 2015單品手磨(粗齒版)
2. 匿名2 2016單品手磨(細齒版)
3. Helor 101單品手磨
4. 1Z JS單品手磨
5. 1Z JE義式手磨
6. 1Z E-Pro手磨

(目前手邊的磨豆機全上了~)


豆種#2, 淺焙,烘完約4週
(老譚,衣索比亞 90+ 哈契拉,日曬,淺焙)



器材:
#20目粗粉用標準篩 + #45目細粉用標準篩 + 精密電子秤(0.01g)
每一次磨完都將粉杯內部與刀盤底座可見的殘留細粉全部掃入粉篩之中(刀盤不分解)
將標準篩上下相疊,盡量篩到篩不出粉,可區分出三種不同粗細粉徑
使用精密電子秤量測各粉徑的重量,並計算 "粗/中/細" 粉的粒徑分佈的重量百分比



研磨基準:
以磨豆機研磨之咖啡粉可以通過#20目篩網約~80%為基準 (目視大約手沖粗細)

PS: [SCAA杯測標準,70%~75% 的咖啡粉粒能篩過美國20號標準篩網,即粒徑為850微米或0.850毫米。杯測用咖啡粉粗細度務必統一,要比有濾紙的式滴濾咖啡機的研磨度稍粗一點]


篩粉數據:





備註:
Helor 101與匿名2是第一次參加土砲篩粉實驗,為了快速抓出20%的粗粉率,所以我是先設定過細與過粗兩種刻度,再用線性插值法去推估20%粗粉率的大約刻度。事後也印證用線性插值法來推估粗細還算準確。
Helor 101與匿名2這兩隻都是無段調整粗細,所以可以抓0.5左右的格數。
匿名2的螺紋牙距很大,加上矽膠材質的螺母墊片會有變形誤差,差半格的粒徑分布就差很多。


分析圖



--------

結論1:1Z JS 的細粉量比率依然最少:11.79%

結論2:1Z E-Pro & 匿名2(2016細齒版)的細粉量也不多:約~13.00%

結論3:其它三款 Helor 101/匿名2(2015粗齒版)/1Z JE 細粉比率都在伯仲之間~ (約15.5%~16.5%)

結論4:刀盤類型的選擇就決定了粒徑分佈曲線,前提是組裝精度不能太差。

例1: 匿名2(2015粗齒版) vs 匿名2(2016細齒版),結構相同,內刀相同,只有外刀盤不同,導致粒徑分佈不同
例2: 1Z JS vs 1Z JE,結構相同,內外刀盤不同,導致粒徑分佈不同
例3: 匿名2(2015粗齒版) vs Helor 101,結構不同,內外刀盤相同,粒徑分佈大同小異


=======

延伸閱讀:

#182F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1(僅供參考)

#185F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2(僅供參考)
XTR wrote:
Date: 2019...(恕刪)

這裡面比較會出現因人而異結果的大概只有Helor 101吧
這支磨豆機為了能更換兩種刀盤,外刀盤座的設計比較不好,旁邊多了一個key slot
而且key比slot小的有點多,如果不處理的話,搖晃磨豆機時會聽到key在裡面的撞擊聲
所以它沒有抵緊刀盤的作用,純粹就是打個缺口出來比較好拿刀盤吧
我每次拆開它重裝時都會重做調校
還有中軸頂端的螺母,大概是最為人詬病的一處
不裝緊會影響精度,甚至可能在磨豆時跑掉,裝太緊又影響滑順度

其實這組不鏽鋼刀盤的細粉可以很少,前提是上面提到的調校與螺母鬆緊要對
像我做出來的是退3格多一點點就不磨擦,比JS退4格不磨擦更精準一點(螺距相同)
在匿名一代那樣簡單的設計裡,這組刀盤就已經能有非常好的細粉和均勻度表現
(當然我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在調校上)
還有,聽說這組不鏽鋼刀盤磨損有點快,磨損後細粉會變多

當然了,有這種因人而異的問題就代表機身的設計不好


您在篩粉過程中有沒有發現有時粉篩的角落會卡粉?
我發現比較不均勻的磨豆機,卡粉狀況會比較嚴重
我的解讀是不均勻的磨豆機,小顆粒會填滿大顆粒之間的空隙,形成較結實的團塊
這個團塊卡在角落後,就算大力的搖晃也搖不出來
我都會用其他工具去撥出來然後再繼續篩

XTR wrote:
Date: 2019...(恕刪)

大大辛苦了,不知道有無電鑽可以試試細粉差異呢?隨便抽一支試試看看結果!
bakafish wrote:
這裡面比較會出現因人而異結果的大概只有Helor 101吧

我的Helor 101只有剛買時有拆過外刀盤研究,之後就沿用至今
也從來沒有再次分解外刀盤校正或清潔過...


bakafish wrote:
還有中軸頂端的螺母,大概是最為人詬病的一處
不裝緊會影響精度,甚至可能在磨豆時跑掉,裝太緊又影響滑順度

我的Helor 101中軸頂端逆牙螺母還是經常會鬆脫
要時刻檢查
有時鬆脫時會順便取下中軸來清潔內刀盤與陶瓷軸承

話說這個開放式陶瓷軸承的精密度也是不太敢領教.....


bakafish wrote:
您在篩粉過程中有沒有發現有時粉篩的角落會卡粉?

目前為止都沒遇到卡粉的問題~

#20目


#45目


細粉

Wein yan wrote:
不知道有無電鑽可以試試細粉差異呢?隨便抽一支試試看看結果!...(恕刪)

我沒有電鑽....

不過我可以用手轉很快來模擬電鑽嗎?
XTR wrote:
我沒有電鑽.......(恕刪)



應該練到有二頭肌了!!媲美電鑽的二頭肌!!

最近測試辛苦了!!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