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51286 wrote:
同樣8分鐘與6分鐘這個例子
在轉黃前誰的膨脹會比較大? 為什麼
這問題滿有趣
如果兩鍋轉黃的溫度相同,但時間不同
可以推測,時間長的那鍋,橡膠態的時間也比較長
且加熱比較緩和,時間拉長應有助於拉近豆表和豆心的溫差
因而使豆內的水蒸氣或其他氣體能把橡膠態的豆子撐大
所以時間長的膨脹會比較大
我在最近烘的兩鍋水洗淺焙豆,如之前幾篇所述,刻意保留水分以利拉長橡膠態的時間
烘出來的豆子,手沖時濾杯下水比之前烘的豆子快,推測是孔隙比較多,有利於水通過
不過問題仍在
照先前所說,我的生熟豆密度差異應該也不小
但我的豆子切面就是看不到那麼大的孔隙,在豆袋內也不排氣
如果豆子切面沒有大洞,但跟有大洞的豆子密度差不多的話,其實沒有大洞反而是好事?
是否因為受熱不均,氣體集中在某處,或生豆質地不均,才撐出一個大洞?
影響排氣的關鍵因素又是什麼?
因為有大洞,豆子其他部分可能都沒洞,所以氣體能保留在豆子裡慢慢出來?
而沒有大洞的豆子,其實佈滿了肉眼不可見的小洞,所以氣體一下子就跑光,豆袋就不會膨?
那包DIEDRICH烘的豆子,豆袋會膨,悶蒸不會膨,手沖時濾杯下水速度很慢
很多豆子看起來中心線沒開或只有微開
沒有切開來看,切面應該是不會有大洞
取豆後擠壓豆袋後才封口,隔天豆袋又稍微鼓起來,這狀況持續好幾天
起初覺得豆子沒烘好,用804 Lab Sweet磨,乾香溼香都不行
開袋後過幾天有明顯的變好
用專門對付淺焙豆的Mahlkonig Tanzania來磨,香氣才整個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