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因為Aries換刀盤要拆機太麻煩了
既然已經拆了,就直接換刀盤吧
最右邊那個黑色的零件拿掉,就會露出刀盤

黑色是光影的關係,不是污漬
這刀盤鍍鈦鍍得滿漂亮,表面是光滑的,不像一般鍍鈦表面粗糙消光

刀盤座底部的外圈溝槽的確是卡內刀盤座用的
整個是塑膠件,但是精度做得很好,刀盤嵌入後是倒不出來的
我是從這個背面用一字起字頂刀盤邊邊,不斷換位置慢慢頂才頂出來
關於這點,我覺得Kafatek MC4可以去撞牆,那個刀盤座與外刀盤的間隙大到笑死人

取出外刀盤

旋轉外刀盤的軸承,底下有3顆螺絲,必需把軸承拿出來才能拆
軸承可能是緊配,我拿不出來,所以就拆到這裡

不繼續拆還有一個原因,請看下面兩張照片
注意上面塑膠件與下面金屬件的間,這是調到最粗時的間距

這是調到最細時的間距,已經頂到了

所以這個限位如果要改造,可能塑膠件和金屬件都要改
這工程太大,我可能也缺乏工具
所以到這裡就不拆了
接下來,有請Dr. Bean蕭大的83mm神山錐刀登場




裝上外刀盤,跟吃飯一樣簡單

但是內刀盤就好玩了
Aries的內刀盤,中心孔的鍵槽比Mazzer的大,它的插銷無法使用在Mazzer或神山刀盤
而且Aries會用到刀盤下方的圓孔,神山錐刀也沒有這個孔
所以只能死命鎖緊那個十字螺絲,利用夾緊的方式固定
由於螺絲不是反牙,不知道會不會磨一磨螺絲鬆掉
萬一鬆掉再考慮買個螺絲膠來點吧
順便一提,我覺得刀盤座下方的敲擊器應該沒有什麼作用
敲擊器在刀盤座上,自己敲自己,震動力也不足,只有吵而已

忘了說
機殼的螺絲在這裡,外圍那6個橡膠墊片挖出來就可以看到
底座也有同樣大小的4個墊片,底座要先拆

接下來怎麼拆的就怎麼裝回去
豆槽如果有什麼原因不想裝,放個磁鐵就可以搞定這個安全開關
裝了神山錐刀,馬上來試機
豆子和上次一樣,Dr. Bean E.J No.1 北歐風格特調咖啡 (中焙度)
用最細刻度磨16g,從填壓的深度來看就知道磨太細了
Rossa PG慢慢升壓到4 bar,濾杯底部還沒有出咖啡液
於是在4 bar停留超過1分鐘,終於讓整個濾杯底面佈滿咖啡液
如果不這樣做,直接升到9 bar,不是萃取不出來就是會滴油
接下來慢慢升壓到9 bar,總時間超過兩分半才萃取出32g espresso
這個細度絕對是夠用了

這杯espresso我鼓起勇氣喝下去,還真是好喝啊
甜,香,沒有雜味,沒有瑕疵


Dr. Bean刀盤的效率高,馬達若不夠力會磨不動
今天的測試,我是把進豆擋板和橡膠撥豆棒拿掉,讓它一次咬進最大量豆子
轉速調最低90 rpm
豆子一倒入就停機不運轉,但再按一次開關就磨下去了
一般磨豆機若磨到一半卡住,再從靜止啟動,因為失去慣性也一定磨不動
所以我想可能是我在開機後空轉太久才倒入豆子
倒入時機器正好啟動磨完自動自動停止的功能
所以看起來像磨不動,其實不是
但是沒有裝進豆擋板,刀盤上方會有空隙卡粉
所以下週我還是會把擋板裝回去
粗細度調到正常,測試才會準
磨很細的情況下,粗細粒徑差異會縮小
沒有雜味代表豆子烘得很好
刀盤與磨豆機的搭配表現,還是要調到正常粗細度才會知道
也許正常粗細度的粒徑差異拉大,表現就不會那麼好了
還有,Dr. Bean這個刀盤的設計理念是有很大的進給量
用擋板限制進豆,結果可能不符合Dr. Bean的設計
下週再來試試粗細度一格差幾秒
以及對比Gorilla Gear RoBlack 71mm(Helor 106)的味道差異
至於原廠刀盤,就先收起來吧
哪天我有別台83mm磨豆機能裝神山錐刀再把Aries原廠刀盤裝回去
最後還是抱怨一下豆槽和上蓋的設計
由於啟動時馬達達到設定轉速有延遲
所以我不建議先倒入豆子,蓋上蓋,再啟動磨豆
但先開機再入豆,豆子很容易被打飛出來
於是倒豆子和蓋上蓋就得動作快,搞得緊張兮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