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azzer即將在2022推出Omega手搖磨豆機

搜尋了一下有搜到影片

Mazzer OMEGA

售價似乎是259歐
isaura wrote:
搜尋了一下有搜到影片Mazzer...(恕刪)

粉杯底下有個環,似乎是篩網
bakafish wrote:
磨espresso,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刻度間距
一格是1/30 mm,一圈是60格,那麼螺距豈不是高達2mm
過去我用繪意71的螺距是1mm,一圈100格,無段,偶爾我會微調1格
Kinu M47則是0.75mm,一圈50格,無段
Mazzer的1格等於繪意71的3.33格,Kinu的2.22格
C40 Red Clix的螺距不知道是多少
如果是0.5mm,一圈12格,1格是1/24 mm,比Mazzer這支更大些


依據官方說法, 每格的確是1/30mm = 33 µm
而1Zpresso J-Max 每格約為 8.8 µm
1Zpresso JX-Pro 每格約為 12.5 µm
Commandante C40 每格好像約為 30 µm
Commandante C40 + Red Clix 每格好像約為 15 µm
(以上數據是有網友分享)
ee21 wrote:
Commandante C40 每格好像約為 30 µm
Commandante C40 + Red Clix 每格好像約為 15 µm
(以上數據是有網友分享)

這張照片是我當時C40 MK3與Helor 101的對比照,左邊C40,右邊Helor 101

C40一圈12格,若每格要約30 µm的話,螺距必需是0.36 mm
那Helor 101就小於0.36 mm了
以圖中約10圈 vs 13圈來算,如果C40是0.36 mm,Helor 101就約0.27 mm
Kinu M47為0.75 mm,0.36mm不到一半,這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小
找了一下之前自己寫的文,Helor 106是0.5 mm,Helor 101又只106的一半,這就不對了
Red Clix則必需為0.18 mm,應該更不可能
如果一圈12格,每格能到15 µm,那就等於Kinu M47一圈50格,每格也是15 µm
應該就不會有人說Red Clix間距還是太大

我當時沒測量C40 MK3的螺距,看起來沒有很細,我猜應該是1 mm,一格83.3 µm
Helor 101現在不在身邊,跟C40按比例計算,我猜是0.75 mm
Red Clix則是0.5 mm,一格41.67 µm

以上是指螺距,不是實際上每格磨出來的粒徑差異
bakafish wrote:
螺距2mm實在是有夠大,總覺得不太可能

剛發現,1Z K-Pro官網寫一格是22微米,一圈90格
計算下來螺距應該也是2mm,一格實際上是22.222微米
原來現在真的還有人在手磨上做這麼大的螺距
bakafish wrote:
這張照片是我當時C40(恕刪)


魚大.

我找的到資料在這..
我沒有C40, 所以也只是在網上看到的數據

C40

Red Clix
ee21 wrote:
我找的到資料在這

我想他指的可能是實際磨出來的粒徑分布,差一格時主要峰值的位移量吧
(雖然不知道他的測試方法與正確性,
 以及調粗細同時也影響粗粉量與細粉量,所以也不一定粒徑差多少流速就差多少)
例如其中一個網站上這樣寫

它並不等於刀盤的位移距離

不同磨豆機或刀盤,刻度一格的刀盤位移量越大,不一定代表真實粒徑的變化量就越大
但因為C40的真實使用情況,磨espresso確實有差一格流速差太多的現象
我們姑且把不同磨豆機或刀盤,刻度一格的刀盤位移量,與真實粒徑的變化量,看成正相關

這裡也有個反例
前陣子有位朋友把他的Helor 106 Mazzer刀盤拿去鍍鈦
我在測試時,鎖到最緊後退2又1/4圈,結果太細,萃取1分鐘
覺得應該再退1/4圈就可以到正常流速了,結果才快13秒
Helor 106的螺距是0.5mm,退1/4圈是125微米
而我用自己的Helor 106配Gorilla Gear刀盤
鎖死後才退1又1/4圈,萃取相同量花了1分6秒
再退1/4圈竟然就只用了19秒

從這點來看,Mazzer手磨一格的刀盤位移量雖然比較大,未必就不適合用於espresso
只能等正式上市後看看了
所以我在3樓寫的是,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刻度間距
bakafish wrote:
從這點來看,Mazzer手磨一格的刀盤位移量雖然比較大,未必就不適合用於espresso
只能等正式上市後看看了
所以我在3樓寫的是,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刻度間距

刀盤位移量影響義式萃取範圍跟刀盤的幾何形狀也有很大的關係,以同樣是平刀來說,SP450的螺距是1mm,一圈100格,等於每調一小格的刀盤位移量是0.01mm,影響萃取時間約2秒,算是很容易調整來對應espresso的磨豆機。

而EK43咖啡刀每調一小格的刀盤位移量也差不多是0.01mm,但影響萃取時間卻是很誇張8~10秒,而且影響是非等比的,調到最細時可能差一小格就滴不出來。EK43土刀要好一些,但也沒辦法像SP450那麼容易調整刻度來對應萃取時間。

雖然Mazzer手磨一格的刀盤垂直位移量是0.033mm,我量出Mazzer 187C錐刀斜度是20度,姑且以Mazzer手磨錐刀也是20度來計算,實際刀盤間隙的每一格位移量算起來只有0.011mm,其實也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過幾天比較有空時,再把手頭上的KONY 63mm錐刀拆開來量螺距,再以一圈60等分來計算每一等分的刀盤位移量與0.033mm的差異有多大,每調一小格影響萃取時間有多少,這樣或許可以推測Mazzer Omega手磨是否足以應付磨義式的需求。
Daniel WYS wrote:
刀盤位移量影響義式萃(恕刪)

比較奇怪的是,Mazzer 186C鍍鈦前後明顯的不一樣
鍍鈦後要多退一圈,磨豆所需圈數也增加很多
SSP的版本也是
而MC3卻好像沒有這個問題

Omega衝著它Mazzer原廠,我也有興趣
bakafish wrote:
比較奇怪的是,Mazzer 186C鍍鈦前後明顯的不一樣
鍍鈦後要多退一圈,磨豆所需圈數也增加很多
SSP的版本也是
而MC3卻好像沒有這個問題

鍍鈦後要多退一圈是很奇怪,鍍膜厚度應該沒什麼影響。一般鍍鈦的厚度約1~3微米,內外刀盤加起來最多也不過是12微米,影響微乎其微。推測是細粉變多,萃取阻力變大了!

磨豆所需圈數變多應該就是鍍鈦後磨擦力變小,進豆效率變差,所以要多磨很多圈。

MC3鍍鈦後有沒有影響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我很慶幸我的MC3當初沒有選鍍鈦刀盤,現在磨豆效率高、細粉少、風味佳。家用環境其實不用考慮刀盤壽命,沒有鍍鈦的高碳鋼刀盤平均可以磨700kg,以一天磨100g來說,可以磨7000天將近20年。除非收藏用,不然磨豆機用20年也該換了。

可惜MAX刀盤標配就是ZrN多層鍍膜,不鍍都不行,不然我就選沒鍍膜的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