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咖啡烘焙過程中的轉黃點

mechtec wrote:
如果到這裡都想通了,你就會發現,你開始不會執著『轉黃』
而是開始去思考,你要把豆子表現成什麼風味,而去改變在各個階段的操作


三個點 .. 轉黃點 一爆點 下豆點 ..

誠如M大所說 ... 執著沒有幫助 , 除非某支豆子你嘗試過多種組合 得到某個你最喜歡的結論
這個執著是可以成立的 , 甚至是可以幫助到有疑問的人

有趣的是 , 每隻豆子都不會統一

再者就是烘豆者辨識度的問題

有太多變因存在 , 很難籠統的一套方式打天下 ( 當然還是有這樣的人存在 )

喝的出差異 才有對比的價值
roangelic wrote:
相同參數下只有鍋數不同、或者出豆時間差了10~20秒之類的,失重率可以差到1.5~2%

是因為連續烘幾鍋後,滾桶蓄積的熱量比較大,或者溫度分布比較均勻的關係嗎?
魚大:
我自己多增加了一個探頭放進去機器內部(沒接觸任何金屬部位),並非放在豆倉烘培室內,等於是機殼內的環境溫度吧,有熱機情況烘完第一鍋,與連續烘兩三鍋後,該探頭溫度差了至少15度;且這個前提是我有一組設定,機器空機不入豆狀態下,有一個溫度設定與風門設定可以讓空機無豆烘培室內的豆溫幾乎恆定或者上升非常緩慢,我用這個設定去做預熱,烘完出豆後改回這個設定跑個幾分鐘火力稍微微調就可以回到相同的空倉豆溫(預熱溫度),我以為這樣已經排除鍋次的問題,但實際喝起來仍差異很大(同一組參數不同鍋次),當然失重率與一爆時間也都有所不同,鍋次的問題我詢問結果是前期脫水階段需要人工干預,但需要干預多少才算恰當,我覺得是從轉黃的點來看比較適合
xhining

"空機無豆烘培室內的豆溫幾乎恆定或者上升非常緩慢",這叫做烘培室內的空氣溫。不一定會等於鍋溫…不然你在你覺得相同的條件下後關火關風,倒入相同豆量的生豆,回溫點有一樣嗎?

2021-07-23 22:50
FZ6盧魚 wrote:
喝的出差異 才有對比的價值



我用改PID的廉價熱風機幾乎可以複製曲線,但喝不出差異所以的都是隨便烘一烘,喝起來像咖啡就好。
問別人都不準,自己試出自己適合的方式吧
看樓主的回應"A鍋突然出現一次非常好喝的"
我第一個反應是,所有參數都一樣?就算一樣時間下豆,脫水時間一樣嗎?給的梅納時間一樣?味道好的那批風味一樣能保存持久?還是短時間就風味喪失了?

變因很多,天氣氣壓濕度,傳導方式的配比,瓦斯火力的穩定,爐內壓力的控制,脫水時間跟梅納時間到一爆之間的分配,一爆後的風門跟滑行時間取捨.........
問每個人都只會給你不同答案
mechtec wrote:
1.轉黃,假設如果我們有能力訂定某個色溫就是轉黃,而不是用人眼辨識


我也覺得樓主不用講話這麼冲
這位大大講的內容其實非常受用,真正的老師傅,大師不管換什麼機器給他都有辦法馬上調整,為什麼?
因為他不會去侷限顯示器上的數字,數字參考,但主要他是用自己的感官去判斷豆子都變化,每個階段的變化香氣都不同,一開始聞不出來拿剪刀出來剪看豆子變化也行,
跟其他烘豆師討論烘焙時,我自己也不會去講什麼時間什麼溫度,我們只會探討脫水要不要拉長,給多少風,火加幾成減幾成,一爆後幾秒要不要滑行要不要中途斷火,我想要表現什麼,然後試喝結果有沒有符合預期怎麼修改,然後能保存多久
單純用看轉黃的會有落差,不同處理法轉黃快慢差很多,顏色也不太一樣,變黃了真的脫水好了嗎?
fantays1442

我講的就是鄭超人大師,但他剪豆子是早期的事了,聽他講他後來都是以氣味來輔助判斷

2021-07-23 0:00
ohlson

常跑一些店,找到喜歡的味道與烘豆師交流,應該可以吸取很多經驗!許多大師有時候只是金錢堆出來的大師,根本毫無內容可言!!

2022-05-11 11:34
菜鳥求教各位前輩,在下使用sandbox 無取樣棒的家用機。
對於下豆時機有看到"聞到喜歡的味道就能下豆了",請問這大概是類似怎樣的味道,甜味還是會有花香之類的味道?前期的脫水草味,轉黃後的烤麵包味都聞得出來,就這下豆點我只聞得出煙味而已,感謝!

轉黃點應該各位前輩都沒說錯,
應該是r兄第一篇寫的太簡潔,如果加上後續r兄後幾篇應該是想以同機器同豆子其他差異性暫且不論,拿artisan來觀察這樣應該有可還原性(個人理解有誤請指正)。而其他前輩說的就是第一篇太簡潔範圍太大變數太多,很難抓到r兄的討論點,
trident2000

用感官是沒錯,但要有點天份吧,像我就沒有,經常幻想如果我有炭治郎的鼻子,烘咖啡可能就不用接電腦了

2021-07-22 21:13
FZ6盧魚

無取樣棒的烘豆機=無腦烘=穩定烘 (但是要設定好參數)

2022-06-20 14:27
mechtec wrote:
先不談你的機器做不做得到
兩條曲線,分成三階段,轉黃前如果叫(1),轉黃到一爆如果叫(2),一爆到下豆如果叫(3)
這兩條曲線的哪兩個階段一樣,哪一個不一樣?
菜鳥試回答,有誤請各位前輩指教
如果真會有個階段會一樣那我會選(3)

理由:
轉黃前(1)應該是以脫水為主,這時為物理反應多,而兩條脫水時間不同,所以含水量也不同了;轉黃到一爆(2)這時以化學反應多,但因為水也會參加化學反應,自然這階段也不同。
一爆到下豆(3)最有可能一樣,因為是豆子由吸熱到放熱?最簡化法裡面只放同一顆豆子應該一爆所需要吸的熱量相同?
mechtec wrote:
最後,兩個曲線,烘豆時間是不是不一樣
如果答案是『yes』,變因只有一個,是不是就是那個階段造成?
接下來,轉黃一樣嗎?如果答案是『yes』
是不是表示到達此點的兩個曲線都達到了一樣的狀態?
既然都達到一樣狀態,後面又都一樣
那麼你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
豆子不同,比如說耶加?比如說瓜地馬拉花神?比如說曼特寧?你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呢?
後面問題在下就不太理解了,因為我的答案是no
豆子就是密度,含水,這個太高深了

r兄應該無意嗆人,算是第一篇打太簡短,明明是老江湖了,被誤會是像我這種菜雞,相信也是希望多點討論啦
bakafish wrote:
(2)和(3)一樣((恕刪)


Simo Cristidi的那篇訪問
只是告訴你他是這樣決定的
但是卻沒有告訴你為什麼?
你如果跟他用一樣的機器、一樣的環境、一樣的豆子(還要同批次、同儲藏運輸環境)
或許有得參考
但如果不一樣呢?
所以,最重要的,你要去瞭解他這麼說背後的原因
你才會根據你的機器與環境狀況作調整

舉個例子
文章中說到:
=============================
烘焙持續時間:

手沖咖啡:8-12 minutes

濃縮咖啡:10-13 minutes

發展時間比率(DTR: Development Time Ratio)

手沖咖啡:理想的發展時間比率是10-14%

濃縮咖啡:理想的發展時間比率是18-22%
===============================

以上,為什麼有這個數據?
比如說,手沖咖啡DTR是10-14%,範圍那麼大
請問到底是10、11、12、13還是14比較好?為什麼?
甚至,我可以舉出不下5個WCRC前三名,他們的DTR都不是在這個範圍
(如果大家對WCRC還是有所崇拜的話...,雖然,近幾年的冠軍的豆子我都喝過)

至於我前文說的,建議您多嘗試不同的烘豆機,再來討論

給您參考
mechtec wrote:
以上,為什麼有這個數據?

這篇文章看到數據的部分我就完全跳過了
就如同您說的,豆子不同,機器不同,根本不具參考性
烘豆賽的曲線我也不會詳細去看數值,而是看手法
例如做不做soaking(雖然跟我的機器也無關),什麼時候調火,什麼時候調風,怎麼調
如果從曲線上看不到手法,那就隨便看看

這篇文章我看到的重點是,利用不同的入豆溫和RoR,去跑出三條曲線
並且在一爆開始到下豆,保持幾乎相同的一爆溫度,RoR,下豆溫度,DT
至於轉黃,他沒標,正好也符合我看入豆到一爆這整段時間的做法

我的烘豆法大致上就是採取這個做法
這鍋烘完,以喝到的感覺,判斷應該把時間拉長一點,還是縮短一點
DTR我沒在看,我只看DT,這個就個人喜好了
mechtec

好吧!給您參考一下,我在烘同一豆子,可能會在第1、2、3階段用不同的風火配置與ROR,回溫點也故意控制不同,這樣可以隨心所欲控制一支豆子的風味走向。不是跟您炫耀,只是請您想想烘豆是否有更多的可能?

2021-07-21 1:39
trident2000

您指的是simon嗎?被小豆大最有意見的W博士的公司R字頭機器引用的這篇嗎 https://hotonicoffee.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html

2021-07-22 21:21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