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Ditting 804 變速刀盤研磨測試 Machined Burr vs. Cast Burr

ugo426 wrote:
我費了一些力敲下了旋轉盤調整平行度,依照上圖程序如下:

我今天在Tanzania上試了這個做法
在拆的時候發現下刀座中間那顆螺絲鎖得並不緊
不太清楚這個下刀座是怎麼卡的,要大力敲才敲得起來
也不太清楚我有沒有做好,尤其在鎖回去時,那顆螺絲最後要鎖緊就非得碰到下刀座不可
會不會此時螺絲還沒鎖緊,又把下刀座碰歪了
感覺不要用原廠使用開口扳手的方式,而用六角套筒會比較好
這樣可以把下刀座升上去頂住上刀盤時就把螺絲鎖上去

不管怎麼樣還是認真做了
順便把上次自製的旋鈕刻度尺調整一下位置,現在可以看到原廠刻度
下班時間到,明天再來驗收
bakafish wrote:
我今天在Tanzania...(恕刪)


魚大真有動手實證的精神
下刀盤座一般採用"莫式錐"的結構自動對準,如下圖所示。


這是經常用來鎖固鑽床、車床、銑床夾頭的結構,一公一母自動對準。
螺絲應該要鎖緊才有固定效果,六角套筒確實會好用很多!
我是採用磨豆室的CNC槽邊緣(如箭頭所指)當作基準面,
從放刀盤座開始、緩慢鎖螺絲、鎖緊固定螺絲三個階段,
都不斷確定下刀盤面與邊緣是在同一個平面上。
當然也可以試試您建議上下刀盤緊迫,確認刀盤面過程都是接觸的!
這樣調整後,可以大幅改善上下刀盤座的平行度。

ugo426 wrote:
下刀盤座一般採用"莫式錐"的結構自動對準,如下圖所示

了解

我應該是搞砸了
在昨天拆裝之前,刀盤磨擦點是在-0.05
(我自己列印一條尺貼在旋鈕上,刻度-0.05就是尺上-0.05cm,-0.5mm)
用0.15磨,也就是距離刀盤磨擦點0.2,流速偏慢
昨晚拆裝後,尺也重貼,刀盤磨擦點在-0.1
因為豆子用完了,剛才換了一支豆子
用0.2磨,也就是距離磨擦點0.3,和昨天刻度僅僅只差1mm
磨出來肉眼看就偏粗了,萃取壓力更是完全無法建立
剛才再用刻度0磨一份,肉眼看還是偏粗,萃取也不用提了

另外,昨天拆裝時有清理刀盤,主要在最外緣的鋸齒溝槽內有卡粉
(所有殘粉掃出來秤重,不到0.2g)
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卡粉讓溝槽變淺了,所以之前才能磨得更細
清理後就又變粗了
這個後續再來實驗看看
Tanzania打開時是這樣的,沒有可以當作參考線的地方


所以我想到一個方法
在鎖好之後,開機運轉,從側面看刀盤頂端那條水平線切線
如果沒裝好,刀盤不平,旋轉時就會看到切線模糊
尤其在停機,轉速變慢尚未完全停止時,刀盤上下晃動會看得很清楚
新機也可以利用這個方法檢視是否需要拆掉重裝

在重裝之前,的確看到刀盤在上下晃,重裝之後好多了
我沒有扭力扳手或起子,上刀座只好用力鎖到鎖不動為止
然後用下刀盤去逼緊上刀盤,再用六角套筒去鎖螺絲,這樣下刀座不會跟著旋轉
螺絲鎖一點,就把下刀盤再往上升一點逼緊,再鎖螺絲
鎖好後再把上刀座拆下來,開機檢查下刀盤是否晃動
這次好很多了
這張圖是在重新安裝好之後運轉中拍攝的,左邊是用螺絲起子去插微動開關


下刀座的邊緣厚度並不一致,所以如果看運轉中的下刀座邊緣,會看到上下晃動
但刀盤部分不會晃動

我在用下刀盤逼緊上刀盤時,沒注意旋鈕的刻度,轉過頭,把旋鈕卡榫弄斷
現在旋鈕轉到0還能再轉過去
bakafish wrote:
上刀座只好用力鎖到鎖不動為止
然後用下刀盤去逼緊上刀盤,再用六角套筒去鎖螺絲,這樣下刀座不會跟著旋轉
螺絲鎖一點,就把下刀盤再往上升一點逼緊,再鎖螺絲


厲害,魚大的這個工法很值得參考~~
可以確定刀盤對磨的真實平整度!

CNC加工的刀盤會比鑄造的下刀盤座精度好很多,
馬達軸心固定的莫式錐頭精度也很高,所以要調整的部分只有刀盤座的固定。
也祝調整精準,更上層樓。
ugo426 wrote:
這個工法很值得參考~~
可以確定刀盤對磨的真實平整度

不過還是有個很大的缺點
下刀盤的水平度(應該說跟轉軸的垂直度),取決於上刀盤
上刀盤如果不水平,下刀盤也不會水平
當下刀盤轉動180度時,兩刀盤的最大間隙會達到最大
會比一個刀盤水平,另一個刀盤不平更大

現在的刀盤磨擦點剛好在0
剛才用0.1磨一份16g
是比昨天細,但還沒到原廠狀態的細度,肉眼即可辨識
9 bar萃取19秒就到32g了

原廠狀態我是磨到第5杯才能磨出麵粉般細,有比正常更慢一點的流速
前面4杯都刻度太粗
接下來我就不動它,再磨4杯看看
如果是刀盤外緣的溝槽卡粉才能磨更細,那麼應該到第4杯就能磨出先前的細度

原廠的組裝,如果沒有其他工具輔助,而是像影片中那樣,手放上去就鎖起來
精度不可能好
ugo426 wrote:
下刀盤座一般採用"莫式錐"的結構自動對準

不好意思, 門外漢問個怪問題...
請問若為自動對準, 是否讓其在操作過程中自動對準精度有機會較佳?
eg:
1.放置下刀盤(粗抓水平,未固定,未迫緊)
2.組裝好上刀盤
3.放入不要的咖啡豆, 從粗研磨開始研磨起, 一步一步調整至Esp粗細.
如同先前網路上D大分享的錐刀+Esp粉流體觀念, 以上刀盤+(Esp粗細度)咖啡粉擠壓下刀盤與錐體固定... @.@
chan.chenhao wrote:
1.放置下刀盤(粗抓水平,未固定,未迫緊)

沒有鎖緊的話,轉軸應該不會帶動下刀座
要在緊和不緊之間,不太確定行不行
就算成功,最後還是要鎖緊
這時候還是沒有別的方法可以不碰下刀座而鎖緊螺絲
碰了可能水平度又跑掉
bakafish wrote:
沒有鎖緊的話

wiki:莫氏錐用摩擦力傳遞力矩
在軸上有突起(鍵?)帶動下刀盤嗎? 若無, 應就是磨擦帶動吧?

bakafish wrote:
碰了可能水平度又跑掉

此時下刀盤應已與莫氏錐軸迫緊, 應該跑不掉才是...
螺絲在這時的作用為何? 或許也是魚大在一開始拆刀盤時發現它有沒鎖緊狀況的原因?
chan.chenhao wrote:
wiki:莫氏錐用摩(恕刪)

是磨擦帶動,但不確定要多大的磨擦力才能抵抗磨豆的阻力
磨擦力若已經過大,恐怕磨豆的阻力也無法改變下刀座的水平度
真的要這樣做可能要一點一點的去試
還有,磨擦力在克服磨豆阻力之後
是否大到能抵抗鎖螺絲時「控制下刀座不旋轉而影響下刀座水平度」的力道

如果無法保證上刀盤的水平度
即使這樣做,恐怕也無法保證下刀盤的水平度
以這台的磨豆速度,真要這樣做,大概還得準備滿滿一豆槽的豆子與吸塵器
我沒吸塵器可以用,其實也不太相信用磨豆可以去校正刀盤位置這件事
粉粒分布的狀況難說,而且刀盤最外緣也不是平面

原廠狀態螺絲是沒有鎖的特別緊
不需要像影片那樣用螺絲起子去固定下刀座,而是用手擋住一片掃粉塊就行了
當時是用開口扳手,力矩本來就大些
螺絲的用途,應該就是迫緊下刀座與轉軸,讓之間有足夠的磨擦力吧
原廠鎖的緊度,肯定不像前面影片裡鎖的那麼用力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