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義式咖啡萃取時間

zero369 wrote:
原廠附的有壓濾杯因為...(恕刪)

謝謝回覆解答
來找看看合用的多孔濾杯試試^^
zero369 wrote:
每款濾杯適合的粉量都不同,咖啡粉吸水後會膨脹,粉量放太少或太多都不佳
建議先找出大概的粉量,以後都秤重後放入濾杯

至於電動磨豆機的沒有到小富士那個等級不要買來用於意式...(恕刪)

其實咖啡粉本身不會膨脹,是空氣受熱後膨脹把粉撐起來
大多是在手沖悶蒸時可以看到這個情形
義式萃取因為壓力的關係則不會有此現象,已經有人用透明濾杯證實過了

小富士鬼齒和平刀都不適合用於義式


zero369 worte:
粗粉彼此之間的間隙大,細粉彼此之間較緊密間隙小,也就是越細的咖啡粉壓粉力道要越輕
過度重壓與過輕的壓粉力道都不適合,要視使用的濾杯和咖啡粉粗細程度以及粉量來調整壓粉力道

填壓力道應該要盡可能每次都一樣
對初學者來說,最保險的方式是不管粉的粗細
壓到你覺得粉餅已經不會再因為壓更大力而變得更扁
這是保持一致性的最佳方式
等到已經熟練整個流程,通道極少發生,再來考慮改變填壓力道
即使是專業的咖啡師,要用輕填壓的方式,也會有每次力道不一樣的問題


zero369 worte:
原廠附的有壓濾杯
因為是兩層加壓設計,所以萃取速度會比無壓濾杯快
能裝15g咖啡粉,代表這款濾杯應該是雙份的
只沖煮約30~40ml有點太少,可沖煮45~60ml...(恕刪)

這跟我理解的加壓濾杯不同

萃取壓力,也就是一般常聽到的9 bar,建立在粉餅有足夠的阻力來降低流速
粉磨得越細,阻力就會越大,流速就會越慢,萃取壓力才能上得去
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理解:壓力大小是看「輸入的供水流速與輸出的咖啡流速差」
如果咖啡流速太快,壓力跟著洩掉,就無法累積,到不了9 bar
而會買幾千元義式咖啡機的人,通常也不會投資太多在磨豆機上
於是比較容易出現磨不夠細而使萃取壓力無法累積上去的問題
廠商就開發出加壓濾杯,裡面那層是如一般濾杯的多孔設計,用於正常萃取
底下那層只有一個小孔,用於降低輸出的咖啡液流速,使壓力能夠累積到9 bar
但是如此一來,原本咖啡液流速應該隨著粗細改變的,就被干擾了
會讓使用者無法抓到正確的粗細度,做出來的咖啡就不好喝
尤其是初學者,要他只憑咖啡的味道來判斷應該磨粗一點還是細一點,根本沒辦法

不過即使是幾千元的pump式義式咖啡機(不是鍋寶那類蒸氣式咖啡機)
只要用非加壓濾杯,配上一台夠格的義式磨豆機,出杯品質還是不差的
所以說磨豆機真的很重要

espresso的萃取量,建議以粉的重量倍數來看
要萃取幾倍看個人高興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例如粉量,粗細,溫度等
萃取量越多,萃取率會越高,但濃度會越低
如果用新鮮烘焙的咖啡豆,通常會萃取2倍粉重,也有人喜歡1倍或1.5倍
如果用義大利大廠的豆子,我們通常稱為廠豆,則會用到3倍甚至更多
這是豆子特性不同的關係
不過這都看人偏好,像我即使用廠豆也不會超過兩倍
bakafish wrote:
其實咖啡粉本身不會膨...(恕刪)

感謝回文指導!


今天煮的,用了45秒@@!當然跟店家沒法比,就是中藥跟咖啡的差別(哈哈)……味道很雜。
但有個疑問,上次店家點的濃縮很好喝沒錯,忽然想到那個口味加上牛奶會有味道嗎?加牛奶份量應該不只30ml。
我的磨豆機tiziano tsk9272p 用在摩卡壺覺得還可以,所以就繼續用義式沒升級,看來需要升級了。
再請教一個問題,上網看了多孔無壓濾杯,大概兩份分兩種,一種濾杯上下一樣大(跟我現在有壓力一樣)另一種是出水孔那邊內縮,孔洞比較少,請問差別在哪里?(問了google大神關鍵字不知怎麼打,都出現手沖的………)
感謝指導回覆!謝謝
狂起來不要命 wrote:
感謝回文指導!今天煮...(恕刪)


看濃縮調性
不同豆子搭配牛奶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至於粉杯 這點兩種都有擁護者
直筒代表 : VST
圓弧底代表 : IMS

這個很說不準 就像手沖濾杯的差異
都可以煮出好咖啡 就看你怎麼煮
我覺得現階段
樓主應該還不太需要去在意兩者出杯的差別

與其在意粉杯的差異
不如擔心購買的時候能不能裝上把手
尺寸問題
直筒或高劑量有些半自動把手會裝不下去
例如Astoria的部分機種. Cimbali部分機種等

La Marzocco則是VST的愛好者 基本上用VST都沒太大問題
記得還有找VST代工過原廠粉杯


另外還有材質塗層的問題
IMS的抗沾黏石英塗層讓我很好奇
畢竟對於營業用來說 不沾黏是很好的事情
方便清潔





周邊設備有沒有更換的必要
取決於你是不是真的有興趣繼續煮下去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狂起來不要命 wrote:
今天煮的,用了45秒...(恕刪)

您這杯是用加壓濾杯還是無壓濾杯煮的?
如果是加壓濾杯,因為我沒有用過,無法給您建議
如果是無壓濾杯,45秒是久了點,可以調粗些
如果磨豆機調粗一檔會導致流速變快太多,例如變成20秒
那就要維持原粗細度,以減少粉量來調整流速

雜味多,可能因素有:
磨豆機本身沒那麼好
咖啡機的溫度不穩定
這是低價加熱塊機種的通病,會造成每一杯做出來的味道都不太一樣
通常連續沖煮越多杯溫度會越高,就越容易出雜味

因此我覺得現階段不太需要升級磨豆機
除非您真的對此很有興趣,已經打算日後會升級咖啡機

無壓濾杯的造型是直筒型還是內縮的漏斗型,對萃取和流速會有影響
即使是比較專業的58mm機種也是有這兩種造型的濾杯
我是比較愛直筒型
因為通常來說,直筒型的底面積比較大,孔洞的總面積也會比較大
流速就會比較快,粉可以磨細一些


狂起來不要命 wrote:
上次店家點的濃縮很好喝沒錯,忽然想到那個口味加上牛奶會有味道嗎?...(恕刪)

這不一定
豆子原本香氣會不會被鮮奶蓋過
要看用什麼鮮奶,和加了多少量
感謝各位前輩辛苦回覆! 謝謝!

終於找到多孔濾杯,也把把手底部切割完畢,但使用上遇到點問題。
就是咖啡流出時不是全部填滿液體,從頭到尾都會看到濾杯(今天剛拿到濾杯,沖的第一杯,要假日才能多做實驗),請問這樣就是所謂“通道效應”?
請教該如何改善?
感謝指導
狂起來不要命 wrote:
感謝各位前輩辛苦回覆...(恕刪)

是的這就是通道效應,所以在佈粉上跟填壓需要在費點心思!
能夠減少通道會讓萃取均勻點。
以你這照片看來個人認為沒有很嚴重,還是要用錄影的從頭到尾比較清楚!
有些豆子有通道也不一定難喝。

更正:放大看感覺濾杯孔洞好像都有出咖啡液,只是有些沒有跟旁邊的聚集在一起
狂起來不要命 wrote:
感謝各位前輩辛苦回覆...(恕刪)


如果萃取過程有地方是空洞沒漏下來
就是粉層不均 佈粉問題囉
(沒有看到全程 無法判斷)

基本上佈粉問題 不只是剛入門的朋友會發生
有些不怎麼講究的店家也會有

所以有時候去看別的店煮咖啡 看一下他佈粉
大概就可以猜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味道分布
(萃取不足跟過度萃取的味道 是否明顯)

一般 不均的情況
頭尾的味道會比較強烈 中段變薄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