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時間有點久,已找不到)
簡單的說
義式的要求:細
所以重點在細的均勻
因此設計重點在於刀盤的穩定與可調整範圍細且廣(甚至無段調整)
而到了這個尺寸,就算有細粉
但細粉尺寸與原來設定的磨豆尺寸已經差異不大
所以細粉多寡已經不是義式磨豆機的重點
手沖的磨豆機,因為磨豆尺寸比起義式大得多
加上手沖,水的浸潤比較偏表面
所以每顆粉的形狀均勻相對比較重要
(也就是說,磨出來的粉體要長的差不多,不要有的是片狀,有的是正方形....)
因此調整的範圍就不是重點(手沖尺寸差那麼一點的敏感度不大)
手沖機幾乎很少做無段調整
所以設計上,磨盤的形狀關係到切割(或說壓碎)粉體出來的形狀
也因此,如小富士的鬼齒設計才會是大家在意的部分
因為手沖的粉體比較大,與細粉的尺寸差異大
所以細粉多寡就相對重要得多
這也是評估手沖磨豆機的一項重要標準
(當然。細粉可以以過篩減低)
也因為重點不同
義式磨豆機常常磨盤是兩兩水平,以避免重力造成的晃動影響磨粉均勻
因此,進豆方式也常常都是上方進豆,直接進入磨豆
反之,手沖的電動磨豆機,例如小富士或Kalita N-C,或小飛鷹/馬
設計上就不一定求磨盤的穩定(看看NC的那軟弱無力的彈簧)
以這類型來說,進豆後以螺桿送豆到磨盤
磨豆後直接落下
這樣可節省空間
磨盤是垂直地面,雖然重力可能影響,但不是重點
轉速稍快也沒關係,因為在豆子不會磨到那麼細,在磨盤間內時間也不長
當然,因為磨豆機太多,設計也有所不同,也無法一概而論
只是個人覺得這是義式磨豆機與手沖磨豆機不同之處
給大家參考
mechtec wrote:
關於手沖與義式磨豆機...(恕刪)
其實espresso的味道,還是非常受細粉左右
知名的磨豆機製造商應該都會做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分析,製作出圖表
像是這樣
http://www.home-barista.com/reviews/titan-grinder-project-particle-size-distributions-of-ground-coffee-t4203.html
particle size從10微米到1000微米,呈現雙峰分布,這是espresso的重點
要說均勻,其實也不均勻
只是在這個細度人眼看不太出來了
磨豆機的設計,是以刀盤間距控制出粉的顆粒大小
但它只能控制比間距大的粉無法通過,比間距小的粉就全部都可以通過
而且咖啡粉並不是圓球形
就像你拿支竹竿進門,直的過不去,橫的也過不去,頭朝前尾朝後就過得去了
所以磨手沖的粗細度,一定會看到大片狀的咖啡顆粒
這和磨盤設計是直立或水平沒有絕對關係
刀盤間距那麼大,不篩粉要求均勻都是不可能的事
但我認為咖啡的味道並非越均勻的粉味道就越好
就像espresso要有雙峰分布是一樣的道理
不過我在國外論壇的討論中是看過一種說法
不論錐刀還是平刀,磨盤越大,可能豆子被切割或壓碎的次數就會越少,細粉就會越少
另外,經過電子顯微鏡的分析,平刀磨出來的粉較呈片狀,錐刀磨出來的粉較立體
也有人說平刀做espresso,對粉量與填壓力道較敏感,比較難調整到最佳參數
相對來說錐刀的容錯度較大
也許就是跟粉的形狀有關吧
當時我的狀況是:已經有Silvia+901N
偶爾會喝手沖單品,也就將就著用901N調粗刻度當手沖用
後來偶然試過同事用的TIAMO 700S磨單品,口感比901N是跳躍式的提升
(700S為600N系列的機種,換裝義大利LA MARCO刀盤)
此時剛好在PTT咖啡版詢問大家意見時,大家都蠻推Kalita Nice Cut和小富士
反而700S沒什麼人推,當然也是在價錢和大家的意見中掙扎
後來反覆思考了一陣子,也參考了這本書當中店家使用的磨豆機

書裡面店家幾乎都以三款磨豆機為主:小富士,瑞士ditting,Kalita Nice Cut
後來在版友的建議下選擇用代買購入日本Amazon上的Kalita Nice Cut
拜匯率所致,入手的價錢已經比以往要價萬元好很多了,目前是滿意使用中
日系的磨豆機雖然和小動物系列的長的一樣(其實也就是國內廠商當copycat的關係)
實際上使用起來,還是有可以品嘗出來的差異在(先後用過小飛馬,Kalita Nice Cut)
以國內小動物機種來說:700S≒小飛鷹>小飛馬 大動物系列沒用過就不評論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