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了一台二手的
剛才用游標卡尺測量一下賣家附的兩個多孔濾杯
看起來很像,卻有天壤之別

孔數排列一樣,孔數也一樣是348孔
濾杯深度也非常接近
但一個是直筒,一個是內縮
兩個濾杯的做工都非常差
直筒的開口是51.4mm,往下竟然量到比開口處直徑更大
最大量到51.6mm,最小為51.3mm,真圓度不行
內縮的開口約51.3mm,下去不到一半就不到51mm
所以51mm的tamper壓下去連一半都到不了
底部只有49.5mm
孔徑我想應該各家都差不多,看圓不圓而已
孔數348算少(看濾杯截面積與開孔數的比例)
影響到的是磨粉不能磨更細,除非裝很少量
但偏偏這濾杯又做得比較深一些,大約是26mm
348孔還不算最少的,IMS B582TH22N這個49mm濾杯(實際上是50mm)只有293孔
所以我後來換用B582TH29E,有493孔
受限於把手設計,上端與濾杯接觸面是平面,所以只能用濾杯唇是平面的濾杯
我想,買這種機器,最大的困擾可能是沒有品質夠好的濾杯可選擇
直筒形的因為真圓度差,且上窄下寬,我就不打算用了
內縮形的51mm tamper又壓不到一半深度,這又限制了最少能用的粉量
不過裝14g中焙的話我想應該是勉強能壓到
15g是我認為的極限
因為這個直徑的濾杯裝到15g粉,已經相當於58mm濾杯裝到20g了
粉餅厚度太厚不是好事,理論上會使粉餅上下層的萃取差異變大
忘了說,還有一個NEOUZA旳多孔濾杯

這個濾杯我就叫他搞笑濾杯好了
深度只有18mm
裡面還做個很小的階梯不知道做啥
看起來既不像單份也不像雙份
原廠的分流把手裡面有一塊塑膠,所以會有階梯
濾杯如果要做深就必需配合做個階梯形,不然裝不進去
但這個搞笑濾杯這麼淺,根本不會碰到原廠把手的塑膠塊
做這個階梯根本無意義,還擾亂萃取
不上把手時的出水量(WD值),10秒不到30g
所以它的升壓速度應該不會很快,那麼粉就要磨細來對應
這也許可以補償濾杯孔數少需磨粗的問題
另外,這麼低的WD值,我很懷疑在正常萃取流速下,它的萃取壓力根本到不了9 bar
所以有沒有OPV,不是重點
除非磨得很細,流速非常慢,不然它應該達不到OPV開啟的壓力值(9 bar以上)
現在手上只有烘很淺的淺焙豆,所以先不做萃取測試
一大早在PChome買了兩罐illy中焙豆子,大概明天才會到
到時再來做萃取測試
所以就一起做個測試
15g手沖用的淺焙豆,正常espresso細度會流速飛快
來看看078S能磨細到什麼程度,一滴都擠不出來

影片同時證明前面所說的,由於它的WD值很低,升壓會很慢
稍早用Rossa PG(55mm濾杯)裝16g粉,34秒萃取32g
用相同的粗細度,在伊萊克斯裝14g粉
果然還是受限於濾杯孔數少,流速很慢,要磨更粗才行
由於是內縮濾杯,且下半部直徑縮很多
14g粉的粉餅厚度比Rossa裝16g還要厚一點,大概裝13g才會差不多
這也是造成萃取流速偏慢的原因之一
這個內縮濾杯,由於內徑從上到下縮太快太多,我覺得實在是非常難用
illy中焙的焙度其實已經算深了
焙度越深,同重量的粉量會越多,所以14g粉已經很多
裝了14g粉,粉量會高於濾杯
要把濾杯拿起來往桌面敲好幾次,讓粉往下沈到低於濾杯上緣才好填壓
但是粉已經這麼多,用51mm tamper還壓不到底,tamper會被濾杯卡住
這個問題要解決大概只有訂做小一點的tamper,也許50.8mm
但也無法完全解決,因為開口51.3mm,跟50.8mm還是差太多,足足有0.5mm
簡單說就是這個濾杯設計是完全不合格
0.5mm的差距有多大?
問問用58mm濾杯半自動的玩家就知道
用慣58.5mm tamper的玩家,看他們願不願意用58mm tamper
原因在於兩者直徑差異過大,填壓後會在濾杯壁上黏一圈粉,tamper側面也會
上把手沖煮後,濾杯壁那一圈粉就容易黏在沖煮頭
沖煮頭分水網和墊圈就要常常刷洗
那個直筒(往下外擴)型濾杯更不OK
剛測試,出現明顯通道,一條咖啡液直接往外噴
這是因為濾杯往下外擴,真圓度又差,填壓時就會有些地方壓不到,壓不實
這些地方咖啡粉的密度較小,水就會往密度小的地方竄
機器本身性能沒什麼大問題
但是濾杯搞特規,原廠自己只做加壓濾杯
又沒有夠格的配件商支援(例如IMS)
副廠規格亂做(內縮太快太大),做工又差(真圓度,直筒度)
是個很大的問題
這點實在是很可惜
卻無法結帳,出現「该商品因相关法律法规或淘宝网政策无法购买或运送」
後來我找到原因,應該是品名裡面寫了Delonghi或是德龙
由於De'Longhi有台灣的代理商,所以才會無法寄送
本來我是要找其他店家買,有找到另一家沒有結帳問題
不過因為價格設定問題,已經跟客服花了很多時間來回
還是決定生意給他做了

等收到貨之後再來報告
到時我應該還會再去訂做一個專用的tamper
我喜歡填壓底的邊緣是沒有做倒角的,越銳利越好
直徑跟濾杯越合越好,這樣填壓時就不會有粉擠到濾杯壁上,也不容易壓歪
因為IMS濾杯往下接近底部時也有內縮,訂做tamper當然也會壓不到底部
但是只要壓得到慣用的粉量就沒有問題
illy中焙豆裝15g,51mm tamper壓下去不會卡住,大概還要再下去1mm才會卡
(這要看磨豆機和豆子,不同磨豆機或豆子,磨出來的粉體積會不同)
濾壁上那一圈粉就用竹籤刮下來再填壓一次
粗細度抓到剛剛好,萃取30秒30g(含預浸斷水2秒)
壓力指針大約在白色和黑色的交界處,會隨著萃取到後段漸漸往下跑
這個就是WD值低的關係,所以無法維持在高壓,但也不算壞事
味道算是不錯,略平,雖然沒有驚豔,但也十分順口不刺激
喝起來其實比較像傳統義大利式的espresso
這樣算好事嗎?畢竟用的是illy豆子,不像傳統義大利式espresso就不對了

不過brew ratio(粉重:咖啡液重)是不一樣的,其實算是歪打正著
反正結果好就好了,很對得起它的價位,CP值高
味道略平可能是因為粉餅厚(用濾杯直徑換算,大約相當於58mm裝21g粉)
磨粗一點的關係
由於WD值低,升壓比較慢,會拖到時間
所以理想粗細度應該可以再細一點點,時間再拉長幾秒
由於沒有三向洩壓閥,萃取完之後不能立刻取下把手
此時咖啡粉餅會膨脹
以至於取下把手時會看到咖啡粉有碰到分水網(在萃取前沒有碰到)
這點無可厚非
有三向洩壓閥的機器,粉餅上的水會從沖煮頭逆向洩掉,分水網會更髒
解決方式是在粉餅上放濾紙,或是放二次分水網
我是比較不建議用二次分水網
因為它本身就會造成一些阻力,以及吸收部分熱能,造成萃取水溫略低
此外也很難說它透水到底會不會均勻
原因在這裡

廢水盤上那兩個圓孔就是對應分流把手
萃取完畢時把手還在滴,會從圓孔滴入
比較不會滴在不鏽鋼板又濺到桌面或機身上
同樣是illy中焙豆15g,這次我磨得稍細了點
由於WD值小,可以看到在影片16秒時才滴出第一滴咖啡液
壓力達到最大時,老鼠尾巴也穩定,已經是20秒
影片22秒開始,萃取流速加快(正常現象)
而WD值小,壓力無法維持在高壓,開始往下掉
但這樣的萃取流速其實不快,反而還稍微偏慢了
它發出嗶一聲結束萃取的影片時間是43秒
(我是使用萃取量重新設定單杯,結果到這裡就自己停止
可能是已到單杯萃取量上限,或是時間太長了)
從老鼠尾巴成形到萃取結束約24秒,只萃取了25g(pump停止後繼續流出的咖啡液不算)
粉重:液重還不到1:2
有位國外大師說,從按鈕啟動pump開始,到第一滴咖啡流下來
這段時間可以減半計算
所以這杯咖啡可以看成是35秒萃取25g
這也是為什麼我想要用較少粉量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14g粉,萃取1:2就是28g,相同的萃取時間,代表流速要更慢
這樣萃取壓力會更高一點(雖然不一定要9 bar)
當然,粉量減少,粉也可以磨更細一點
之後等IMS濾杯到手,499孔,可預期粉也是可以磨得更細
不過合不合個人口味還是要用了才知道
以我來說,那可能是我會比較習慣的味道
專業的半自動咖啡機WD值至少是兩倍以上,甚至到3倍4倍
所以即使萃取流速快很多,它還是可以維持在9 bar
並且需要透過OPV來把超過9 bar的壓力洩掉
而伊萊克斯這台應該是到不了9 bar,所以沒有OPV其實也沒什麼關係
這邊有個影片,3:43開始可以看到專業半自動的壓力表現
雖然看不到萃取液重,不過從分流嘴的咖啡液也可以看得出來流速快得多
沖煮頭上的壓力表還是穩穩的在9 bar
對了,伊萊克斯這台雖然沒有主動的三向電磁閥(洩壓閥)
但說明書裡有提到
在沖煮後要卸下把手前可以打開蒸氣開關(側面撥桿)來洩壓
如果磨得太細出不了咖啡液,壓力累積在沖煮把手裡,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洩壓
不用等它慢慢把水滴出來
成品照,萃取後放了大概1分鐘才拍吧
光線不好,拍出來不美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