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Helor 101手搖磨豆機


bakafish wrote:
不會啊,每次鎖死都...(恕刪)


魚大我說的是這樣...

因為不是每台都像Helor 101有點可以看

如果磨完豆不做任何清潔動作不看記號點直接調整

使盡吃奶力氣鎖緊也會像我剛拍的圖這樣,會有縫...若無聊可以試幾次



如果做好清潔再調整Helor 101是都能每次都回到同個點沒錯

我的鎖死點是在實心點的右邊三格

jimmydai wrote:
魚大我說的是這樣....(恕刪)

原來如此
我是磨完一次就會清一次啦,所以沒有想到這個狀況

bakafish wrote:
您不是買了HG one...(恕刪)

可惡
理由被推翻,心又開始癢了
不過家裡已經有快十台磨豆機了
再買會被老婆X了
我星期一用Rosco做了測試,結果很意外
相同的粗細度,Rosco大概要調到1圈又7.5大格(差2.5大格就兩圈)
細粉量竟然只有1.6g

我想會不會是從週五到週一,過了三天豆況不同了
於是拿起Helor 101再磨一份,細粉還是2g

跟Helor 101磨起來的手感,最大的不同是進豆效率較差,磨的時候感覺刀盤裡的豆量很少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減少了豆子互磨的機會,所以細粉比較少
磨的圈數也比較多,總共60多圈,比Helor 101意式版約多了10圈

可惜的是味道沒辦法測了
過了這三天,該有的香味很多都沒了,喝起來也沒什麼層次了
我用Helor 101單品版,意式版,Rosco,Mahlkonig Guatemala磨,喝起來都差不多
好豆子真的應該快點喝掉

對了,Mahlkonig Guatemala磨慣用的粗細度,是當中最細的,細粉有1.8g,一如往常水準
這支豆子好像不適合拿來測磨豆機的細粉量
測出來1.6g 1.8g 2.0g,好像都差不多
Rosco這個數字是反常
昨天壹位用戶(曹兄)測試了两種新玩法:

單品外刀配合意式內刀,據他說,手冲的出品很贊,和lido3很接近。

而倒过来,使用意式的外刀,配合单品的内刀,出意式粉,也很赞。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哦,應該會有驚喜。
bakafish wrote:
底部,外刀盤的固定方式,意式外刀盤和刀盤座有一點點點點點間隙,但是裝單品刀盤無間隙
...(恕刪)


只要薄薄一片就可以改善這一點點點點的間隙.
拿喝完的鋁罐瓶子(清洗乾淨).剪一片這長度來填在紅色箭頭這位置.這一點點點點間隙把上就消失了...

魚大借你的照片一用~^^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
kit2010 wrote:
只要薄薄一片就可以...(恕刪)

我有考慮過類似做法
但這個做法有個風險是可能會把外刀盤往另一邊推,而不在中間位置
所以最後我是在外刀盤貼一圈膠帶

bakafish wrote:
我有考慮過類似做法
但這個做法有個風險是可能會把外刀盤往另一邊推,而不在中間位置
所以最後我是在外刀盤貼一圈膠帶...(恕刪)


魚大你說的沒錯.(竟然沒考慮到這點)

目前已經把鋁片取下.然後在外刀盤貼一圈膠帶.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
bakafish wrote:
底部,外圍有一片墊...(恕刪)


魚大的精神令人配服,
ROSCO及Helor 101,對我來說都算是神級器具.
短期內的沒有入手的打算.續用匿名1代及2代.

不過看到魚大的拆解圖面及其他的開箱文,
看起來ROSCO與Helor 101及匿名(1代及2代)最大差別,
應該是在粗細調整方式不同,
ROSCO是旋轉外刀圈位置,內刀是固定不動的(對中軸而言).
所以我對ROSCO的看法是,內刀與中軸組合後,可以看作是單一機件.
這對一個轉動機件來說,是相對可靠的.
而上軸承可當作不受力看,目的僅是固定位置用,所以魚大說磨豆時轉動有點愰動.
下軸承才是具有滾珠軸承的作用,而雖然不是一般已經組合好的培林.
但是如果為了方便清潔,反而是個好的應用,必竟這只是輕負荷,不是重Loading.

上述其他的磨豆機則是調整內刀盤來調粗細.同時用一個彈簧來撐出外刀盤與內刀盤的間隙.
本來不確定性就比較大.
另外Helor 101,由廠家所提供的圖片,
上、下兩個滾珠軸承的距離相對比較近.
我個人覺得才是問題.


比較一下,魚大提供的ROSCO圖.上軸承、下軸承、內刀盤三者距離,


Loading與Moment的關係,答案就應該很明顯了,雖然都很小.
SP8進化成SP18,我的改車:安全第一、舒適第二、輕鬆騎為目標,輕量化不考慮。
  • 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