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afish wrote:
剛複習一下Scott...(恕刪)
雖然非常熟matt perger手法的調調,剛刻意做了一次matt perger比對一下,調調沒變,很意外的濃度一致,萃取率因實得咖啡液略有出入,還稍低少許,誤差範圍內。
一樣的knc,一樣的粗細,兩個的差別,濾杯一大一小,一塑膠一玻璃,matt的水溫高一些,多斷一次水(應該是為了控制時間),時間比較短,攪拌方式略有出入,但最大的差別應該是scott rao念茲在茲的粉層厚度。
數據很接近,兩個喝起卻不太一樣(表示拿到的東西不一樣)。matt perger的比較浮突,視豆子不同有時會刺激(knc換成m47就不會),比方目前沖的這支。scott rao的沒那麼浮突,喝起來卻非常舒服,特別是溫度稍降之後,一直到冷了都非常舒服。有趣的對比,但scott rao手法只有一次經驗,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檢證。
.....
46我也試過許多變形,不管怎麼變,這手法最重要的精神我個人認為是時間控制(幾乎就是機器在做的事),這是一注到底最不容易控制的部分。
bakafish wrote:
一,真的會側流,由於水位高,沒有粉牆就直接流出去了,所以萃取率較低
二,由於注水較快,濾杯裡的水量較多
然後加上Rao spin與搖晃濾杯,在後半段可能偏向浸泡式萃取,所以用手沖的計算方法不對
如果用總注水量下去算,萃取率是24.7%,跟先前的24.5%就很接近
但它並不是全程浸泡式萃取,所以扣一扣,萃取率是應該較低的
1)如果有側流,「真實」的萃取率應該更高,被量測的咖啡液已經被直接流出去的水稀釋了。
2)scott rao那篇雞蛋中挑骨頭式的計算萃取率文章談到,浸泡式的真實萃取率應該要比量測值(用總水量算)更低。記得是濾過式要加一單位濃度,浸泡式減一單位。
不過不管萃取率怎麼算,量測到的濃度就是能喝到的濃度,這點不會改變。
we543543 wrote:
1)如果有側流,「真實」的萃取率應該更高,被量測的咖啡液已經被直接流出去的水稀釋了...(恕刪)
應該不是這樣
因為實際用於萃取的水少了,所以只是有萃取到的咖啡液濃度高而已,總萃取率是低的
以下壺量去計算的方法與公式依然不變且正確
例如用金澤式沖法,24g粉只萃到下壺80ml,再加水稀釋
不管是用下壺80ml時取樣測濃度來計算萃取率,還是在稀釋後才取樣,結果都是一樣
we543543 wrote:
2)scott rao那篇雞蛋中挑骨頭式的計算萃取率文章談到,浸泡式的真實萃取率應該要比量測值(用總水量算)更低。記得是濾過式要加一單位濃度,浸泡式減一單位...(恕刪)
這個我沒有仔細看,我覺得計算萃取率不必那麼吹毛求疵,只要知道個大概就可以,相對值比較重要
浸泡式萃取,例如賽風,在還沒有濾到下壺時,上壺的咖啡液濃度是一致的
濾到下壺後,因為會有咖啡液被咖啡粉留住下不來,那些並非我們不要,而是無法取得
所以如果以下壺量來算,萃取率就會被低估
濾過式萃取如手沖,越到後來的咖啡液濃度越低
到最後被咖啡粉留住的液體我們也不希罕了,本來就是不要的東西,我們要的部份早就到下壺了
所以忽略不計,以下壺量來計算才會比較接近真實值
用加一單位減一單位的說法,反而很難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