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Helor 101手搖磨豆機


bakafish wrote:
應該不是,我買過兩...(恕刪)


感謝魚大!期待圖片直播!

聽說清理時要小心滾珠遺失,因為會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景象,說的是ROSCO的上下軸承滾珠直徑不一樣大,這樣裝回去時也要注意區分。

沒有見過ROSCO的內部結構,期待啊
底部,外圍有一片墊圈,鎖上粉杯時可以封住上方空隙,使粉不會掉落在粉杯上緣


取下內刀盤下方的螺絲與墊片


順時針旋轉取出外刀盤和刀盤座,上面提到的墊圈也拿下來


外刀盤與刀盤座上方,看起來是用某種工具旋入夾緊外刀盤,有沒有上膠就不知道了


底部,取下刀盤與刀盤座後


爪形用來固定內刀盤上方的六星芒,帶動刀盤旋轉,可以看到裡面筒身應該是鋁


把爪形六角螺帽鬆開,可以看到底下的21顆2mm滾珠


六角螺帽,接觸滾珠的面是平面


2mm x 21顆滾珠,空隙可以再塞一顆還有剩,用磁鐵吸出滾珠是最保險的方法
滾珠接觸的是中軸支架與六角螺帽,主要用途似乎是對抗六角螺帽鎖緊時的軸向力,徑向力次之
六角螺帽卡內刀盤,所以在磨豆時會自動鎖緊


拿出滾珠與中軸,這個凹槽也是平面


上圖在取出中軸前,把磨豆機轉正,取下搖把,這是中軸上方,注意中軸支架看起來有4層
裡面筒身應該是鋁


拿出中軸,有16顆3mm滾珠,空隙看起來是塞不下一顆了


這些滾珠是在一個圓形凹槽內,並非直接接觸中軸,看來只用在對抗軸向力
和底部的平面不同,凹槽是可以取出的,上下各一片


取出滾珠凹槽


中軸


中軸結合凹槽上下蓋(再加上中軸支架,這就是為什麼有4層的原因)和六角螺帽
六角螺帽要鎖到底,螺牙端的底面接觸到中軸
因此如果滾珠的接觸面發生磨損的話,中軸應該會產生軸向跳動間隙
bakafish wrote:
底部,外圍有一片墊...(恕刪)


感謝魚大詳盡的講解!

我歸納了兩個關鍵詞:自製推力軸承、分體機身。

我猜對了一半,ROSCO確實是用黃銅做的軸承內外圈,但黃銅的中軸並不在其內。下軸承是筒身和鎖緊螺母(和Helor 101的鎖緊螺母功能近似);上軸承是自製的獨立的黃銅內外圈(或者說上下圈)。

兩個軸承算是推力軸承(大陸這邊這麼稱呼這種主要應對軸向力的軸承)。其中下軸承沒有調心的能力(滾珠接觸面是平面),上軸承有一定的調心性能(滾珠接觸面為弧形槽)。

推力軸承主要應對軸向力,因為滾珠軸向力的接觸角為90度了;但對徑向力的承載能力不大(接觸角很小),好在ROSCO的搖把採用螺紋固定的方式,將絕大多數徑向力轉移到通身上了,我想這個結構也是應對推力軸承的一種妥協吧(增加了體積、重量、和操作時間)。但是下軸承也受到一定的徑向力,而滾珠無定心能力,收到徑向力時,中軸會搖擺(當然幅度不大)。

有個細節:上軸承的軸承座僅的接觸面很小,是三個加強筋的端面,加工成活后(三個扇形孔加工之後),無法測量了。

綜合看來,ROSCO的中軸的穩定性有些隱憂(主要是下軸承的中心是浮動的,而他距離刀盤最近,對同心度的影響較上軸承大很多)。

這裡提一句:ROSCO的上軸承作了弧形槽,增加了滾珠的直徑和接觸面積,是正確的。因為黃銅軟,屈服極限(也就是不被壓潰的最大的壓強)比鋼小,上軸承受力較下軸承大,這樣處理是有根據的。


有個問題擺在桌面上了:自製軸承和標準軸承誰的精度高?答案是大規模專業化生產的標準化軸承。我不知道為什麼ROSCO的設計者選擇自製軸承,我想寫信問問他。

從魚大的照片中看不出來下軸承的鎖緊螺母是否在頂到台階前就能讓滾珠充分接觸筒身的台階(算是推力軸承的另一面吧),如果可以,說明這款磨是考慮了間隙補償的。


第二個關鍵詞:分體機身

說來慚愧,我一直以為ROSCO是一體化機身的鼻祖(一直很佩服ROSCO的上下軸承座之間的鏤空加工),而我們的Helor 101 跟隨ROSCO之後作為一體化機身的實踐者。現在看來我們錯了。

ROSCO的機身應該是分體加工后組裝在一起的,證據是鋁筒身內壁。

一體化機身的好處我這裡就不贅述了,海勒會堅持這種理念。

再次感謝魚大的講解,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窺探ROSCO的風采!


海勒设计 wrote:
感謝魚大!期待圖片...(恕刪)
抱歉,上面的發言僅代表我個人,且完全是技術討論,並無它意,如需要我刪除,請私信我,謝謝!

其實,我的身份並不適合說這些。魚大知道我很好奇,提醒我更新了拆解,所以我第一時間翻墻上來學習。
我認為Rosco的中軸上端,對於徑向的處理,主要是靠中軸本身與中軸支架,而非靠軸承
中軸與支架之間有間隙,所以中軸會有些微晃動

下軸承的中心並非浮動,關鍵在那個六角爪形螺母
螺母鎖上後,在螺牙那段就變成中軸
不過它跟支架之間是有些微間隙的,情形和中軸上段與支架之間的間隙相同
而滾珠則更進一步讓間隙小一點,所以中軸下端的晃動比上端更少

從最後一張中軸的照片顏色也可以看得出一些端倪
中軸兩端都有一段比較粗,就是在支架裡的部份
上端因為是中軸與支架在磨,所以這段顏色就比較光亮
下端因為是滾珠在磨,所以這段就呈現氧化後黑黑暗暗的顏色

整體來說並不是做的很精密,我想這也是Rosco從一開始就定位為義式磨的原因
Ross打從一開始設計它就是用來磨義式

我覺得Rosco的上蓋和搖柄,應該在某個程度上做到了限制徑向力的功能
因為它的上蓋可鎖,搖柄和中軸套筒則被上蓋限制住(雖然不能完全限制)
在磨豆時比較不容易因為畫圓動作不佳而對中軸產生過大的徑向拉扯


海勒设计 wrote:
從魚大的照片中看不出來下軸承的鎖緊螺母是否在頂到台階前就能讓滾珠充分接觸筒身的台階

這顆六角螺母的高度,我想應該是做的很嚴謹
因為如果螺母頂到滾珠而鎖不下去,拆它時就不用那麼費力
它自鎖的非常緊,這一定是有鎖到底,結合中軸
再從另一個方向來看,如果它鎖到底,卻和滾珠有間隙,那中軸就可以上下跳動了,可是沒有
(同理,如果黃銅或滾珠磨損,也會造成中軸可以上下跳動)
所以這個部份應該是沒有疑慮

比較需要擔心的就是不採用標準軸承而產生的磨損問題,零件更換很貴

我回想起一件事,新的Rosco剛到手時其實並不滑順
必需轉個幾圈,大概就是磨一次豆子之後才會變滑順
是不是Rosco在製造時,故意讓軸承的部份比較緊密,藉由轉動磨損,磨出適當間距
間距變大,磨擦力降低,就變的滑順,也進入了穩定期
當然它還是會繼續磨損,只是不大,能用幾年不知道
還好我有用比較好的潤滑油保護它
這一年來除了星期六日以外幾乎天天用,沒發現有什麼異常
不過我這次清潔保養好像上太多油了,滑順度反而比保養之前差了一點

Rosco mini的筒身和支架也許就是一體式的
今天做了單品與意式的手沖對比不嚴謹測試
因為懶的拆換刀盤,所以買了兩支機身
兩者的中軸滑順度不同,所以機身可能也有影響,不過應該還是刀盤影響較大

磨20g盧安達Musasa淺焙
單品版用40多圈,意式版50多圈,大約差距10圈
用標準篩篩粉,篩出來的細粉都是2g
原以為意式版可能細粉會比較多,但並沒有
不過肉眼看均勻度是單品版比較好
意式版在搖晃後,粗細分層的情況比較明顯,大於和小於目標粒徑的粉明顯較多,頗符合預期

手沖出來的結果還蠻符合過去的經驗
單品版螺旋刀盤味道較銳利,乾香與酸較突顯
意式版italmill刀盤則感覺比較圓潤,酸度和清晰度略減

和過去用LIDO與Rosco不同的是,這兩支我曾經試過怎麼沖都沖不出酸味,細粉雜味明顯
這兩個缺點在Helor 101意式版都沒有發生
但是豆子不同,並不能直接這樣比較
而且細粉量也因為豆子不同,不能和過去對比,只能Helor 101兩支自己比較

這次因為時間關係,並沒有加入Rosco和Mahlkonig Guatemala
我自己也覺得有點遺憾

另外,昨天在測試螺母會不會鬆脫時,用這支豆子磨了小於espresso的細度
只磨12g,粉量太少,壓力建立不起來,一加壓咖啡就噴出來了
可是卻意外的好喝,甜感較高,還有一種手沖沒有的香氣,類似酒香,而且很強烈
迷人到我想把杯子給啃了,覺得這支豆子拿來手沖似乎有點可惜
bakafish wrote:
今天做了單品與意式的手沖對比不嚴謹測試
因為懶的拆換刀盤,所以買了兩支機身
兩者的中軸滑順度不同,所以機身可能也有影響,不過應該還是刀盤影響較大

磨20g盧安達Musasa淺焙
單品版用40多圈,意式版50多圈,大約差距10圈
用標準篩篩粉,篩出來的細粉都是2g
原以為意式版可能細粉會比較多,但並沒有
不過肉眼看均勻度是單品版比較好
意式版在搖晃後,粗細分層的情況比較明顯,大於和小於目標粒徑的粉明顯較多,頗符合預期

手沖出來的結果還蠻符合過去的經驗
單品版螺旋刀盤味道較銳利,乾香與酸較突顯
意式版italmill刀盤則感覺比較圓潤,酸度和清晰度略減

和過去用LIDO與Rosco不同的是,這兩支我曾經試過怎麼沖都沖不出酸味,細粉雜味明顯
這兩個缺點在Helor 101意式版都沒有發生
但是豆子不同,並不能直接這樣比較
而且細粉量也因為豆子不同,不能和過去對比,只能Helor 101兩支自己比較

這次因為時間關係,並沒有加入Rosco和Mahlkonig Guatemala
我自己也覺得有點遺憾

另外,昨天在測試螺母會不會鬆脫時,用這支豆子磨了小於espresso的細度
只磨12g,粉量太少,壓力建立不起來,一加壓咖啡就噴出來了
可是卻意外的好喝,甜感較高,還有一種手沖沒有的香氣,類似酒香,而且很強烈
迷人到我想把杯子給啃了,覺得這支豆子拿來手沖似乎有點可惜...(恕刪)


魚大你手沖刻度調整多少?

關於篩粉我自己有做了幾次測試(匿名2-五角與HL101-六角).我每次大概都磨15克左右.然後用正晃篩粉器.

幾次下來匿名2與HL101篩下來的粉都差不多重量.(原以為HL101會比較多)我所使用的刻度都是退1.5圈

手沖幾次下來發現濾杯比較容易出現這層.如果這張照片PO在咖啡吧!我想會有一堆人跳出來說這細粉過多.均勻度差等等...

其實我用小富士-平刀(搭配V60)也是會出現這樣狀況.(我覺得這跟一開始注太多水特意拉高粉牆有關)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

kit2010 wrote:
魚大你手沖刻度調整...(恕刪)


插花插花...
那個是泡沫...沖泡完成後留下七彩的泡沫破掉後會留下這樣一層



另外談到濾紙,V01,V02,101,102夠煩人的
我已精簡濾紙很久了現在只買全聯的102濾紙便宜好用,沒味道



用在三洋G102自然是很服貼..



要給Tiamo V01用就要用折的



我再折



換面再折



放進濾杯



沖點水就顯得更服貼了..




bakafish wrote:
今天做了單品與意式...(恕刪)


嚴謹的魚大也這麼感性呀
kit2010 wrote:
魚大你手沖刻度調整...(恕刪)

我的Helor 101單品版與意式版,調到最細時,刀盤鎖死的刻度不一樣
單品版鎖死位置在0點標示左邊(粗)1.5格,在鎖死後調粗1格無磨擦
意式版鎖死位置在0點標示右邊(細)1格,一樣也是鎖死後調粗一格無磨擦

我有試從鎖死位置退一圈半,憑肉眼看差不多是我用Mahlkonig Guatemala的慣用粗細度
但是手搖磨豆機我覺得太細
我在匿名一試過這個粗細度,沖出來的結果跟Mahlkonig Guatemala比相對較澀,所以我是調粗一點
退一圈半看起來會比您的照片更細一些
不過看照片其實不太準,因為這種近拍照片,視覺上會有放大的效果
這次測試我所使用的粗細度是鎖死位置退兩圈

細粉在濾杯上附著的情形和沖法有關
我認為淺焙的豆子比較不會膨脹,比較難隨著水位拉高粉層,尤其是磨的又沒有很細
但細粉卻還是會比較容易被拉上來,所以才會在水下去之後附著在邊緣
如果粉用的比較多,粉牆有做出來的話,細粉蓋在粉牆上會更有趣
看起來好像一層厚厚的細粉,其實只有表層是細粉而已
除了內建篩粉功能的磨豆機,哪有磨豆機沒細粉的,光看沖完的照片並不能說明細粉量
您這張照片我覺得比較會被說粉牆破洞,水會側漏,會有水味

我這次測試是用KONO濾杯,但使用傳統悶蒸與小水柱不斷水繞圈沖法,而非KONO的點滴式
因為粉太重了都沈在底下,注水超過半杯時粉層就拉不起來了
所以後段稍微加大注水擾動,注水到8,9分滿停止
待下水到約半杯,下壺也差不多達到目標水量,直接移走濾杯
最後呈現大概也是像您這樣

jimmydai wrote:
我再折
換面再折
放進濾杯
沖點水就顯得更服貼了

這個讚,學起來
  • 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