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純手沖討論-不要走錯間了] 喜歡手沖咖啡的人進來聊聊蓋大樓吧

改變水溫是最近幾年慢慢流行起來
大概是因為溫控壺的普及吧
一開始的46(2016年)是沒有的
而且當年的注水間隔比現在長的多,約45秒
應該是因應豆子的改變,可能是生豆,也可能是烘焙
我原本是用2016版的45秒,現在也改到30秒
因為我發現間隔45秒越來越無法表現前段
而後段卻有越來越重的感覺,甚至會出雜味

粕谷哲本人對46的解釋是,前40%控制酸甜平衡,後60%控制強度

前40%控制酸甜,分兩次注水
第一次注水多會比較酸
第二次注水多會比較甜
在當年比賽時,他說今天要多一點甜
所以第一次注水50g,第二次注水70g

後60%控制強度(strength)
分越多次注水,強度會越高
以他在比賽中的語意來說,我想應該是指濃度
他說他的目標是TDS 1.3,所以分三次注水,每次60g
(這裡可以發現他做的萃取率算低,只有17%,所以是磨很粗)

46的精髓在於分段注水
從第一次注水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哪一次注水會萃取出什麼味道
想加重哪一次注水出現的味道,就增加哪一次注水的量
後面60%,在原始的46裡,似乎只跟濃度有關,而跟味道無關
但是否真的無關,我想大家可以自己試試看

雖然最近關於分段注水
是否真的某次注水會萃取出特定的味道,好像有被打破
理論有點複雜,而且我也不喜歡過於強調理論
(無法以實作驗證的理論,我通常就不會去鑽研)
簡單來說
就是你對咖啡液中某個味道的感受,其實會受到咖啡液中其他物質的影響
把46分段注水時,每一段換一個杯子來接
分別品嚐每一杯後,再將不同杯混合來喝喝看
也許會發現,混合後的味道並非如原先所想像的那樣
所以46的理論或許不完全正確
其結果可能只是湊巧,並非基於正確的理論
但至今分段注水仍然是很好用的手法

我沒有溫控壺,手沖壺不蓋蓋子,採自然降溫法
從一開始的92度,到最後一次注水會自然降到約86度

關於磨豆機,三年前的咖啡展我印象很深
我在展場上試喝一支香氣很獨特的豆子
買回家用ditting 804 Lab Sweet,怎樣都無法重現
把46參數一改再改,好不容易才讓那個香氣出來,但香氣的強度還是差很多
但是用另一台Mahlkonig Tanzania(即ditting 805)卻能很輕易表現

最近在804LS上換裝SSP 80mm HU刀盤(即EG-1 ULTRA刀盤)
這刀盤的層次清晰,乾淨度,淺焙的酸甜感,比Tanzania還要好
但是極度缺少body和尾韻,在平衡性上嚴重向前段傾斜
即使改變46參數也於事無補,因此較適合極淺焙豆
跟804LS原廠刀盤剛好是一前一後的強烈對比

對了,也許水質是一個重大的方向
改變水質也許能做到改變沖法做不到的事
不過我是懶人,喜歡用方便的自來水


對了
WBrC 2024冠軍的沖法可以做個對比
17g粉,總注水270g,粉水比1:16
分4次注水,間隔40秒
分別是60g,60g,50g,100g
可以試試看跟46有什麼不同

根據我的經驗
有的豆子可能品質或烘豆的關係
在第一次注水時水量過多會出現奇怪的味道
就不適合用這個沖法
久久更新一下設備

這兩年趁便宜入手的一些手磨
這些手磨基本都是當擺飾
手沖一般還是電磨為主
  • 10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