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一堆浮誇的風味標示你到底喝得出來幾種?

chccang wrote:
雖然我也覺得講那些誇(恕刪)

江湖一點訣,有時候變因太多說太雜聽的人能不能懂一回事,重要的空靈一點才吸得到粉絲
烘焙、萃取的學問是科學,真的喝咖啡是感覺
多喝多比較還是會有新的收穫
我覺得這就是好玩的地方

探究商業行銷的話又是另一回事了
chccang wrote:
雖然我也覺得講那些誇...(恕刪)

我也是嗅覺遲頓的人,
但你絕不能否認有人非常敏感。
所以不必全然否認有人真的能分辨些微的差異。只是你我這樣頓頓的人很難體會的。
不然聞香師是怎麼賺錢的。
chccang wrote:
我覺得更空靈的是youtube上那些咖啡youtuber的所謂手沖教學
一本正經地說要怎樣繞怎樣繞,不然就是"錯"
一臉嚴肅地說要怎樣斷水、要怎樣怎樣才能增加"甜感"
手法上那一點點不同在他們眼裡像真理一樣 不會就跟他們好好學
可是真的有人問是什麼原理 沒一個人回答得出來

真的很想看到有人去踢館,拿一樣的豆子、差不多的水溫、差不多的粉水比、差不多的沖泡時間
去讓這些大師盲喝他所謂的手法泡出來的分別是哪一杯
我敢說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
根本"玄學"

不同的手法沖出來肯定會不一樣,差距大不大的問題而已
講原理說穿了就不值錢
讓你懂了原理,你就能觸類旁通,自己發明手法
所以就算有講原理,不是故意不講完整就是講錯
這樣才能一直裝神弄鬼
也不排除有人真的是在搞玄學
總之不要盲目崇拜
就算是花錢去上的課,也要對老師所說的話懷疑幾分

幾個月前看到這篇文章覺得滿好玩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9760724746735/permalink/811965179526283/
雖然幾位大大贊成手法派 或說只是聞不出來
但還是無法改變我的看法:
咖啡的味道,首要就是豆子和烘焙,剩下就是粉水比顆粒大小、水溫、沖泡時間之類的
探討以上的部分就很科學性,牽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但除此之外,那些什麼"法"、什麼特殊的動作、什麼奇特的操作能引出果香…就是心理作用而已
而很多人把這些視為準則,有想教人的,有想學人的,都是本末倒置

我還是很好奇,控制我第一段說的、都保持一樣,然後用不同的XX法,大師們真的盲喝得出來嗎?
有沒有大大要來實驗一下呢
chccang wrote:
但除此之外,那些什麼"法"、什麼特殊的動作、什麼奇特的操作能引出果香…就是心理作用而已
而很多人把這些視為準則,有想教人的,有想學人的,都是本末倒置

我覺得不是心理作用
但原理並不是像他們所說的那樣,直接由手法引出果香
所有的動作、手法,都在做一件事,就是萃取
重點在於你想萃取出什麼東西,不同的東西當然就有不同的香氣和味道
萃取的要素不過就那幾項(粗細,水溫,水量,時間,攪拌等等),就是透過手法來影響
例如,如果前段注水量少,前段就萃取的少
沖煮時間如果又拉太長,萃取到了太多中後段的東西
等你沖完,前段容易揮發的香氣一來已經跑掉一部分,二來被中後段的東西掩蓋
就會比較突顯不出來

只學手法卻不去研究原理,真的就是本末倒置


chccang wrote:
我還是很好奇,控制我第一段說的、都保持一樣,然後用不同的XX法,大師們真的盲喝得出來嗎?
有沒有大大要來實驗一下呢

其實要做這個實驗真的有難度
首先,要同時出兩杯以上咖啡,溫度要差不多,手法要不一樣,就很困難了
再來,還要再更講究盲測的做法
例如你要在幾杯咖啡中放入幾杯相同,幾杯不同的咖啡
做出來的盲測才有參考的價值
這個又更難了
有些人真的就是只相信盲測的結果,因為心理作用確實存在
那沒辦法,個人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吧
continuum

時間是重點..... 濾杯的差異也明顯...基本上我用那個濾杯手法固定下...大概都可以出大略的風味走向 有時也沒在認真繞圈隨便搞...就控制段數跟時間

2021-10-07 11:18
continuum

也是可以做更深入的實驗啦 不過對於咖啡很懶 變數太多了 ... 其他茶水品評我都還會無聊到寫紀錄 .... 咖啡 ... 算了吧除非我能了解烘豆這塊 以及各變數相關的影響

2021-10-07 11:20
chccang wrote:
但還是無法改變我的看法:
咖啡的味道,首要就是豆子和烘焙,剩下就是粉水比顆粒大小、水溫、沖泡時間之類的
探討以上的部分就很科學性,牽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理性 !

其它, 笑笑就好 ! 不用想太多 !
個人認為咖啡跟音響或能量水一樣, 是門顯學, 設備五花八門, 學問高深莫測, 就看自己的信仰與虔誠度, 追求的深不深入... 呵呵!
Have a nice day~
continuum

你講的後面兩個我也有涉略 ..... 我覺得嘛 ? 走出自己吧 ..... 盲目跟風只是破財罷了

2021-10-07 11:21
aru
aru

嗯, 感謝前輩的分享, 自己被標題吸引過來, 看看其他咖啡前輩的論點與想法, 好的文章可以讓思考變成快樂、讓生活充滿趣味、讓心靈豐富成長... XD

2021-10-11 8:10
chccang wrote:
雖然幾位大大贊成手法(恕刪)

分享一下我所知道的理論,咖啡主要分成浸泡式跟濾泡式,以下簡單說明這兩種的差異。
1. 浸泡式(如杯測):就把咖啡粉泡在水裡,當水的濃度平衡了,咖啡裡的物質就不會再被萃取出來了,所以杯測泡到10幾分鐘都還在喝,而且對器材的不同沒有差異,因此用來評斷咖啡的等級。
2. 濾泡式(如手沖) :跟浸泡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是 新鮮的水 不斷的加進去,每次加入的新鮮水的濃度都是零,所以會一直再萃取咖啡,所以就算整體沖煮時間一樣,但前中後段的時間配比不同的話,味道是會有差異的;另外一個差異就是手沖很難保證每次注水的萃取都完整平均。以上供參考。
continuum

1. 杯測主要是統一標準降低手法的變數,就像評茶也有一樣的機制,應該是飽和了不過其實有些物質可能會在過程析出..因為溫度下降了造成的溶解度變化

2021-10-07 11:08
continuum

2. 應該是濃度梯度....其實驗證方式也簡單...看看自動手沖機能不能做出一致性 本想買台來測試後來預算考量還是算了...

2021-10-07 11:11
chccang wrote:
youtube上那些咖啡youtuber的所謂手沖教學


資訊過剩的時代,痛苦的是如何篩選有用的資訊。

賣器材的出來講手沖,絕大部份是垃圾,完全跳過去也不會有損失。
we543543

每天使用的器材有了變化,喝出來差異並不出奇。我想說的是,想學好咖啡,先跳過這些網紅影片。

2021-10-05 10:01
一點六一八

應該是說,不同的刀盤,粒徑分佈跟磨出來的顆粒形狀會有不同,在其他沖煮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味道理論上是會不同,但不同的刀盤搭配上不同的沖煮條件,理論上應該是可以沖出差異不大的味道。

2021-10-05 10:17
最近聽到一個有趣的手沖手法叫「打通水道」
we543543

沒有廢話,但也沒有解釋[笑]。我喜歡有解釋的,不過個別手法各大師在自己的影片中解釋過了,雖然我們不一定全然接受那樣的解釋。

2021-10-05 22:21
Rcus

說了呀,就是不同的沖法出了不同的味道,有描述的,找自己喜歡的味道的手法多用就夠了,通道 ?找JH或SR的書看看,全科學的也有,要多認真有多認真。搞玄學那些騙騙小白還行。

2021-10-05 22:37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