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濃度、萃取率、水粉比,兼談espresso與手沖

BBdog3388 wrote: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恕刪)


我覺得
萃取出不好的味道

萃取出不利於健康的味道

前者真的是因人而異

後者需要科學儀器來分析

不利健康的味道不見得都是不好的味道
不好的味道也不見得都是不利健康的味道

僅是個人淺見

科學不就是這樣嗎?
FZ6盧魚 wrote:
我覺得萃取出不好的...(恕刪)


連盧魚大也出現了、

小弟指的負面風味是SCAA 經過科學方法統計分析所定義的負面風味(風味盤裡有定義),跟健康無關。

這些正負面風味是因為哪些內含在被萃取目標豆的化學成份所造成的、以及這些在豆子裡的化學成份是如何被形成的,跟在被萃取過程中被萃出的順序,其實已經都有很完整的科學研究。小弟認為這也只是科學。

當然個人會有個人的風味偏好、但如果要把個人風味偏好加入討論,這下穩是沒完沒了,各說各話了,還是回歸到SCAA的各種風味定義比較明確。

BBdog3388 wrote:
連盧魚大也出現了、小...(恕刪)


所以過度萃取指的是
不好喝的味道
還是
不利健康的味道
這一點需要先釐清
如果我是找碴的可以用後者來嘴

我個人是酸澀接受度高於焦苦
有同事剛好反過來
FZ6盧魚 wrote:
所以過度萃取指的是...(恕刪)

我的解讀很簡單
我不喜歡的味道,我就不要它出現在杯子裡
如果這味道是因為萃取過多才出現,那就是過萃

FZ6盧魚 wrote:
我覺得
萃取出不好的味道

萃取出不利於健康的味道

前者真的是因人而異

後者需要科學儀器來分析

不利健康的味道不見得都是不好的味道
不好的味道也不見得都是不利健康的味道

僅是個人淺見

科學不就是這樣嗎?...(恕刪)


這樣太難

1.泡一杯正常的喝掉
2.咖啡渣不要倒掉
3.用杯子把咖啡渣用熱水浸泡 5 分鐘
4.把浸泡過的倒出來喝喝看
a.沒啥味道,但是第一杯正常的覺得好喝。。。ok 不是你的咖啡很好,就是你泡得很好,不然就是你對那杯咖啡的泡法很滿意
b.沒啥味道,但第一杯覺得枯澀雜味多,那就是第一杯過萃
c.浸過的味道很怪,但第一杯不錯喝,那第二杯就是過萃的味道

大概就是摔魚大說的,只是系統化分析
KCLin0423 wrote:
這樣太難

1.泡一杯正常的喝掉
2.咖啡渣不要倒掉
3.用杯子把咖啡渣用熱水浸泡 5 分鐘
4.把浸泡過的倒出來喝喝看
a.沒啥味道,但是第一杯正常的覺得好喝。。。ok 不是你的咖啡很好,就是你泡得很好,不然就是你對那杯咖啡的泡法很滿意
b.沒啥味道,但第一杯覺得枯澀雜味多,那就是第一杯過萃
c.浸過的味道很怪,但第一杯不錯喝,那第二杯就是過萃的味道

大概就是摔魚大說的,只是系統化分析...(恕刪)


FB 的虹吸社群正好在討論兩次萃取、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那邊也沒啥結論就是。被萃取物的品質沒先被科學量化規範定義,每個人使用的被萃取物的品質不同、基本上是在雞同鴨講,沒結論很正常。

虹吸法相較於手沖法在風味實驗上較能排除人因變數,出來的準確性較佳。但個人認為小豆老師所提過的法國壓、其實是更適合做萃取實驗方式。
BBdog3388 wrote: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恕刪)


萃取的原理應該是溶解和擴散,透過水將咖啡豆中的可溶物拿出來。二次焦糖化有點形而上。

會提到過萃其實還挺字面意義的。過萃,過度萃取,就是可溶物拿太多。

我在嘗試之前沒試過的手法時,只差在粗細不同,一個拿21%, 一個拿22%, 前者很ok, 後者也很ok...,直到後者每一口結束後幾秒忽然就喉嚨刺刺的,我認為這已經造成享受咖啡時的困擾。其他條件不變,兩種粗細反覆實驗,結果都是如此。我大概只能歸結現有條件與手法下,後者拿太多。

負面風味包含的意義應該更廣。在某些豆子中,不管拿多拿少,都有讓人明顯不悅的成份,這就不是過不過萃能解釋的。



scott rao對萃取不足的定義在這邊應該可以用。

如果多拿一點會更好,就是萃取不足。

反過來,

如果少拿一點會更好,就是萃取過度。
關於四六手沖法

四六前面的四,分成兩段,第一次注水量少則甜,第一次注水量多則酸,原理好像還沒被好好解開。

剛剛想到的,關於四六前面的四,大家幫忙看看這個分析合不合理。

第一次注水是乾粉與水第一次接觸也就是悶蒸。前面提過正常顆粒要有效萃出,需要較長時間,不是幾秒可以辦到的,當注水遠超過乾粉可以抓住的水量,先流到下壺的水多數屬於低效率萃取的部分,所以雖然最後總水量一致,事實上是較低的水粉比,平衡會偏前(酸)。反之,先流到下壺的水不多,表示總水量中多數的水都在進行有效萃取,平衡會往後移(甜)。


以上的心得來自對原始版本的46做了一些修正後的觀察。

原始版本的46,水粉比15:1, 某次量錯豆變成300g水對18g粉,16.6:1, 發現還可以,就一直沿用。更少的粉量在悶蒸時可以抓住的水量更少,第一次注水量的多寡形成的偏酸或偏甜的傾向更明顯。

另外,流程我也做了一些修正。本來是斷水後再注水的時間另計,現在不管注水花多少時間,將注水時間也算進斷水時間內。變成每一段注水+斷水都是45秒,最後一次注水一定是在三分鐘時。改成這樣後我發現更穩定,不會因為關心注水快慢而手忙腳亂(平常心注水就可以),水粉接觸總時間也會偏向固定。
we543543 wrote:
剛剛想到的,關於四六前面的四,大家幫忙看看這個分析合不合理...(恕刪)

在我先前寫四六沖法的那篇裡面,也跟您是差不多的想法


we543543 wrote:
不管注水花多少時間,將注水時間也算進斷水時間內。變成每一段注水+斷水都是45秒,最後一次注水一定是在三分鐘時

我之前看粕谷各影片N次,紀錄他的注水時間,等待時間,發現他的做法也差不多是這樣
所以我一直都是用這個做法,總時間相同也是比較合理的
在一開始不熟練時,我還會先把該開始注水的時間,以及該注水到幾克先寫下來
因為我不一定會用他的標準20g粉,也不一定會分5次注水
也曾經有過有的豆子到第4次和第5次注水時下水非常慢,慢到超過時間

後來只有遇到要靠磨粗來減少細粉佔比時才會用四六沖法(當時是EK43S)
平常還是盡量不斷水一次搞定
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快速和手沖壺不用拿起放下多次而已

bakafish wrote:
EK43S


最近開始認真找磨豆機,然後看到這篇好心動。

BARATZA FORTE VS EK43: WHICH IS BETTER?

馬上查了版上意見,看到這篇。

Forte BG磨豆機校準磨盤平行度

scott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如果ek是幸運,BARATZA幾乎擺明是廠商特選。我人品不好,也沒有自己校正的能力,這台就先緩緩。

但我還是有越磨越細的需求,1z接近不夠用的臨界點,買了kinu m47旅行版這台看來不太需要人品的小手磨先頂一下。昨天試了100秒出一杯espresso的粗細,竟然還有很大很大的餘裕,kinu的精度我很滿意。至於為什麼不是標準版而是旅行版,當然是因為這台「報帳」比較簡單,破萬帳單的額度還是留給電磨。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