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Helor 101手搖磨豆機


magarana wrote:
看完你拍的組裝影片...(恕刪)


可否指點壹下您說的公差積累點在哪裏呢?希望與您探討。我們這邊上不去line,可通過郵件或者微信聯系:
郵箱:service@helor.com
微信號:helor_com

公差在所難免,我們采用壹體化設計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小公差積累,目前認為已將不必要的配合刪除完畢,剩下的配合不可刪除,只能盡力減小誤差與間隙。

相信同行之間溝通不會有問題,有共同的語言嘛
期待各位使用者提出新的意見,讓海勒黃兄能夠繼續改進這支手磨,朝精品級手磨邁進,期待改良版問世...
感謝各位朋友的反饋!

正好我與magarana兄有關於同心度的討論,不妨將我的理解貼出來,請大家指正:





1. d1、d2、d3為同壹零件上的沈孔,他們三個的同心度至關重要,設計同心度要求0.01mm以內,
加工時,先用車床車外圓為基準,然後車內孔,優先車d2、d3,因為為壹次裝卡,這兩個孔的同軸度很容易保證;
d1需翻面加工,翻面後,用千分表打跳,調整到0.01mm以內。
2. d1、d2與軸承外圈為間隙配合,這是考慮到轉速較低,受力很小,外圈不會跟隨轉動,而且想方便朋友們自行更換,設計單邊間隙為 0,005mm~0.01mm。
3. 軸承內圈與中軸的配合由於第2點的原因也為間隙配合,間隙量也相同。
4. 內刀(紅色)與中軸也為間隙配合,間隙量如軸承。
5. 我們並不認為紫色的調節旋鈕對同心度有影響(或者說影響可忽略),它只控制內刀的軸向位置。
6. 由於有兩套刀盤,外刀(綠色)的公差不壹樣,因此我們必須使用尺寸大壹點的單品刀盤的公差,這裏同樣為間隙配合。
7. 藍色的壓板只起到壓緊左右,不影響同心度,為了方便安裝,間隙量比軸承稍大壹些。
8. 控制外刀旋轉的鍵影響同心度,因為如果是緊配,一來安裝不便,更會將外刀壓向另壹側,因此我們的鍵槽設計間隙比外刀外圓的大,如發現晃動時有聲響,就是這個鍵的間隙在作怪,屬正常。
9. 由於第8點的原因,內刀的鍵也影響同心度,因此這個鍵槽的徑向尺寸間隙為0.1mm。
10.黃色的中軸上d4、d5的設計同心度為0.01mm以內。
11.選用P6級的標準軸承,其精度超出上面所有加工件,非木桶的短板。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的原理樣機的中軸徑跳在0.04mm以內,我們認為還是實現了設計目標,演示視頻見這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3NTEyODcy.html
我對你的軸承處理有小小意見
軸承的轉動要浮動,你的作法是內外互頂,不能浮動.
改善是一至頂內或頂外.
ccckhon wrote:
我對你的軸承處理有...(恕刪)


感謝關注!

滾動軸承大體有三種配對方式,我表達能力有限,這裡引用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第五版《機械設計手冊》的相關章節:







Helor 101 選擇的是其中的第1種:兩端固定支撐,其實就是利用了深溝球軸承的軸向力承載能力,在特殊的工況下,當做角接觸軸承使用了。這樣做的好處是能使用鎖緊螺母做遊隙補償,提高中軸的穩定性。並且,在軸承有一些磨損時,能方便地調整預緊力力進行補償。

我理解此處的工況是:徑向力和軸向力均不大、轉速不高、發熱量不大、體積要求高,潤滑條件不佳、粉塵較多。

我們認為這種工況下使用這款軸承能滿足使用要求,且價格便宜,更換方便的話,是可以接受的。

海勒设计 wrote:
Helor 101 選擇的是其中的第1種:兩端固定支撐,其實就是利用了深溝球軸承的軸向力承載能力,在特殊的工況下,當做角接觸軸承使用了。這樣做的好處是能使用鎖緊螺母做遊隙補償,提高中軸的穩定性。並且,在軸承有一些磨損時,能方便地調整預緊力力進行補償。
我理解此處的工況是:徑向力和軸向力均不大、轉速不高、發熱量不大、體積要求高,潤滑條件不佳、粉塵較多。

書中對於軸承軸向承載會建議使用角接觸軸承

Helor101對徑向力的負荷要求不高
中軸轉速與運轉時間更是非常非常低
但是因為Helor101把軸承當成是「防鬆脫墊圈」使用
一定得 "鎖緊" 才能產生自鎖
這個 "緊" 是要多緊目前眾說紛紜
因為要夠緊所以軸承能夠承受的軸向力會是關鍵

不鏽鋼中軸上方的螺紋規格應該是 M8/P1.25?
扭緊M8的螺絲需要的扭矩是多少?
而且扭緊不鏽鋼M8螺絲能夠產生的軸向力應該也是非常可觀的吧?(可達千公斤以上的等級...?)


XTR wrote:
書中對於軸承軸向承...(恕刪)


我們在測試過程中一直是手擰螺母,手擰的力量有限,並不會窮盡螺紋的所有能力,只是提供適當的預緊,應在軸承軸向力的許可範圍。

角接觸軸承也是球形滾動體的,只是接觸角稍大一些,承受軸向力的能力強一些。

但角接觸軸承比較大,手磨的結構要求緊湊,所以選用了現在的軸承。為了提高承受軸向力的能力,已盡量選用了滾珠最大的方案。

由這個話題說開去:

現在大家對中軸面對的軸向力環境已經有了較深的感性認識,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看滾動軸承在手磨中的應用情況。

目前比較有名的手磨中只有ROSCO使用滾動軸承(恕我見識有限),lido和燈塔都是用滑動套。

我之前對ROSCO使用黃銅筒身和中軸上的台階作為滾動軸承的內外圈表示擔心。滾動軸承中滾珠的接觸面積很小,對接觸面的壓強很大,黃銅太軟了,很容易就被壓潰而出現塑性變形(就是不能恢復的變形),尤其是類似XTR兄磨的這種淺烘豆,磨的過程還會對中軸施加一些向下的力,所以上軸承的受力更大。

我斗膽做一個有待證實的猜測(因為我並未拆過ROSCO的中軸),我所知道的3位前輩的ROSCO的中軸晃動原因可能是黃銅壓潰問題。而黃銅的筒身和中軸一旦發生塑性變形,更換的成本就太高了。

我不知道ROSCO的結構是否有補償機制,也許能通過類似101的鎖緊螺母進行間隙補償?
中間加司筒可以保證扭緊的問題唔會頂死軸承
海勒设计 wrote:
ROSCO的中軸晃動原因可能是黃銅壓潰問題...(恕刪)

應該不是,我買過兩支,買來時就有些微晃動

Rosco在使用時,對中軸施加軸向與徑向的力應該都不大,原因在於它的上蓋和搖把的設計
上蓋內有個六角套筒套住中軸,上蓋則以螺牙旋入機身
因為六角套筒的活動範圍被上蓋限制了,所以搖把在使用中不至於對中軸產生軸向或徑向的過大壓力

有興趣的話明天我把中軸拆下來拍幾張照片
我這支Rosco也到了該拆開清潔的時候了
這也是Rosco的一個缺點,中軸不好拆,要清潔筒身很麻煩

ccckhon wrote:
中間加司筒可以保證...(恕刪)


感謝關注!

我們用鎖緊螺母頂住軸承是為了用預緊力消除遊隙,我們也考慮過引入雙螺母,手藝好的理論上可以將預緊力調整到極小,但是對普通用戶的要求過高,用我們的話說,這樣的精度門檻太高。我們的初衷是做低門檻易維護的精度。
  • 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