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今年初開始研究所謂的手沖咖啡「粉液比」概念,於是就在某寶淘了一台外號「桌球拍」的 Cocinare BALANCE,看上的就是它宣傳的「區間流速平均值」與「粉液比/粉水比」數值顯示功能。用了一陣子後發現台灣也有一台 Matrix M2 PRO,主打沖煮資訊中的粉液比與流速條,一時手滑也買了。今天就來分享實際使用兩台「看得到咖啡液重&粉液比」的手沖電子咖啡秤—Matrix M2 PRO 與 Cocinare BALANCE----從外型、顯示資訊、操作介面到日常使用感想,逐一比較。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關注「粉液比」
只看粉水比(粉:總注水)在理論上很乾脆,但實際上更接近口感的是粉液比(咖啡粉:下壺萃取出的咖啡液重)。有些咖啡找不到所謂的調性或風味,未必是沒沖出來,也可能因為過於水感或過於苦澀而掩蓋了應有風味。濾杯形狀、濾紙吸水、咖啡豆乾燥度吸水程度與研磨分佈都會造成差異,讓「同樣 1:15」的粉水比喝起來可能像 1:13 或 1:17。我要的是能對齊口感濃淡的「壺中咖啡液」,因此才想挑能處理粉液比的手沖咖啡秤來使用。之後在比較沖煮過程的調整時,才能統一以咖啡液重與粉液比作為微調依據。

外觀與操作介面比較
M2 PRO 走工具派設計:霧面矩形機身、四大顯示區,搭配四個觸控按鍵。隨附兩塊咖啡墊:一塊珪藻土吸水墊(大理石紋)與一塊斜紋矽膠隔熱墊,還有實體總電源開關鍵。
BALANCE 為金屬底部機身、類皮革紋路秤面,存在感強。大小圓的設計具縮小機身的視覺效果,也有四個按鍵(開機後亮起顯示),但顯示數字區與按鍵集中、鏡面顯示區也較易反光,對我這個老人家略不友善。

在顯示操作介面邏輯上,兩台其實都有四個控制按鈕,電源/歸零、計時鍵兩台都有,M2 PRO 切換模式使用單一個觸控按鍵去切換模式,另外還有一顆功能設定鍵,介面顯示還有一長條流速條顯示,LOGO 會發光;BALANCE 有"+"-"兩個鈕去控制粉水比,採同一種介面混合切換,連點電源鍵切換模式,有時會搞不太清楚。各模式也會因顯示區域取捨而呈現不同資訊,數據雖夠,但擠在一起,邊觀察邊沖煮不太友善。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即時顯示差異:
M2 PRO 的粉水比與粉液比皆為即時動態顯示:紀錄粉重,按照注入多少水量即時算出粉水比。BALANCE 的粉水比為沖煮前預設比例(與 HARIO 北極星一致),先預先設定好需要的粉水比,再秤粉重去給你目標總注水量,粉水比例最小調整單位是0.5, 14.5-->15-->15.5。開始沖煮就不會顯示粉水比(切換成流速值),到達目標注水量前10g會提示蜂鳴,粉液比需等預設目標注水量達到後、拿起濾杯後才轉換顯示。無法像 M2 PRO 那樣在沖煮過程中一抬起濾杯就即時轉換。粉水比例在沖煮時同步計算顯示。M2 PRO 的即時性,讓我能盯著顯示直到達到所需粉液比或目標咖啡液重,再移開濾杯;這點更適合我這種控制狂 XD。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BALANCE 粉水比例採沖煮前預設比例輸入,按"+" "-"去先定義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倒入粉後,會給你目標注水量(右邊),開始注水時比例區會消失(變成流速值)
粉重區也會消失(變成即時注水量)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M2PRO沖煮時,粉重會一直顯示,沖煮開始後粉水比例是依據水量多少即時換算顯示「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優點是你也可以用比例去拆分注水節奏,例如悶蒸階段就是給水到1:2。或是分成5段注水就沖 1:3-->1:6-->1:9-->1:12-->1:15,簡單方便,就可以更多關注在水流穩定跟時間控制上

粉液比為何比粉水比更接近你喝到的那杯?
粉水比是很重要的流程骨架,決定注水節奏與總量;粉液比更貼近入口感受,因為它直接對應「杯中到底流下多少萃取物質的液體」。以 15 g 粉、粉水比 1:15 為例,總注水量應為 225 g;若杯中只流下 175 g,實際粉液比就偏濃;若有 200 g,就會偏淡。差異常來自濾紙吸水、粉層厚度、通道效應、烘焙度與新鮮度還有濾杯造型等多種變數。我的習慣是先加到建議的粉水比水量,最後抬起濾杯滴漏並觀察杯中液重,確認粉液比與總咖啡液重;每次萃取咖啡液重固定了,喝起來偏濃就放粗研磨或中心注水通道要打通讓液重上來,偏淡就調細一點研磨或多段注水,讓萃取更充分。只要每次都把「咖啡液重」穩定鎖在某個範圍,再去比較研磨粗細、手法或水溫的微調,風味掌握度成功率會明顯提升。

M2 PRO:顯示清晰位置固定×動態流速條反應直觀
M2 PRO 會把粉重、時間、總注水、比例區四個關鍵資訊長駐在秤面上,強光或逆光下仍清楚易讀;流速條開啟時像沉默的節奏指引—水一快立刻提醒,水一慢也拉得回來。粉水比與粉液比整合在同一流程:抬起濾杯時即抓即算液重。讓我可以每一把都精準控制咖啡液重為基準,回測、調整更有依據。緊盯流速條穩定性與沖煮水柱落水點的位置,偶爾掃一眼就能確認是否在控制範圍內。實際使用下來,對於資訊的回饋與控水穩定度的協助,M2 PRO 的設計確實切中痛點。把流速「視覺條化」比單純顯示數字或平均值更能在沖煮過程中即時修正:顏色變化又分出大中小水流。更直覺、眼到手到。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白色區段小水流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橘色區段進入中水流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紅色區段大師兄斷水流

流速值比較:跳動流速條即時顯示 vs. 純數字與平均值
手沖的穩定關鍵除了總注水、時間與比例,沖煮流速其實就是咖啡個性的節拍:前段喚醒,中段穩定輸出萃甜,尾段避免過萃與雜味或提香。其實就是靠手法跟水流去作微調。M2 PRO在基本模式下同時提供即時流速數值與可選擇打開關閉的流速顯示系統;想看流速條到哪邊對應的流速值數字是多少,可以先在基本模式下確認。

進入其他模式下,使用就盯顏色區間(例如橘色為理想帶、偏紅提醒過快、白色是小水流)。我實際使用常在 1~2 秒內把水柱拉回目標;快速地察覺問題並修正也較不會打亂整個沖煮節奏。Cocinare BALANCE 以純數字呈現流速,沖完後提供一個平均值。平均值用於事後回顧尚可,但注水動作當下的參考意義不高—平均會吃掉瞬間的快慢起伏,對即時修正或避免不穩定水流的幫助有限。有時畫面顯示「平均正常」,繞圈動作實際卻是快慢交錯。有時候停下來,算出來的平均值是結果無法幫助及時修正。如果你在意「邊沖邊修」的即時性,M2 PRO 的三種顏色流速條更有優勢;若只是想留下數字做記錄,或你的手感已十分穩定,BALANCE 的平均值可作備查。以流速顯示輔助的實用度來說,我會把分數給 M2 PRO。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BALANCE 沖煮時,中間左邊為當前注水量、右邊為目標水量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BALANCE 沖煮流速值在最上方,下方總時間(都偏小,原諒我一定要拍這麼近)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BALANCE 要得到粉液比與咖啡液重需要在沖煮前同時按下"+"、"-" 符號,進入記錄下壺重量的步驟,放上空的下壺後再同樣一起按下確認紀錄壺重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重量兩區只有三位數,重量一但超過百位就沒有小數點下一位了(泣~)。

模式比較:M2 PRO 五種專用模式 vs. BALANCE 三種混合模式
M2 PRO 依使用目的把流程做成 5 種專用模式,秤面也會顯示目前模式。例如 MD1粉液比引導模式,把「記錄下壺重量」這一步安排進操作程序,用畫面引導順序:放壺 → 放濾杯與濾紙 → 放粉 → 沖煮,照著做就能順利得到粉液比。雖步驟較長。但出錯性較低。
BALANCE 的沖煮模式則在同一介面下以連按電源鍵互相切換,與目前電子咖啡秤銜接性較容易,熟悉後自由度較高。若要取得粉液比數據,需要先切換程序並同時按兩個按鍵進入「記錄下壺重量」再跳出,之後才能計算粉液比。連續沖煮時須確保下壺一致,或把上一次殘液倒乾淨,否則會影響計算結果。重新開機後就需要重複設定。受限於顯示面積較小,數據需分階段替換顯示:例如粉水比設定完,沖煮時就只剩流速值,讓你專注在水柱是否穩定。另有一點我較不習慣:BALANCE 的顯示區僅三位數,且帶有類似「跑馬燈」的數字移動效果,閱讀時有點干擾;因為顯示位數不足,超過百位後不再顯示下一位小數。拿走東西也沒有一個"負"號在前面,使用起來有點不習慣XD。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M2 PRO MD1模式(廠商強調的引導模式),沖煮前利用粉水比例區顯示放置設備順序 (燒杯分享壺裂紋請忽略......)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先放下壺以後會自動扣重,再提醒放濾杯+濾紙,這時候都可以洗(個人不喜歡洗)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按照小箭頭按下對應按鈕,再來就是放粉了,又有小箭頭提醒按哪,就是這樣一步一步下去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照著無腦放無腦按,等粉水比符號出來了,就可以準備開始注水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注水後,粉水比也會依據目前水量自動換算顯示,上面的流速顯示條也才會出現「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沖到1:15或是你想要的總注水量後,準備一個杯子在旁邊,準備先拿取上面濾杯「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拿取起來,這時候剛剛顯示粉重的區域就會變成咖啡液重區,粉水比也會變成粉液比「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先把濾杯放在旁邊,最後就可以得到總水量 跟下壺裡的咖啡液重

連續幾週輪流使用 M2 PRO 與BALANCE的感想。與其背參數,我更在意一台手沖秤能不能在實際沖煮中「即時幫助」與「即時掌握」,讓每次動作或數據可以有依循可以回推修正。兩台取向明確:M2 PRO 憑四顯示區與三段式分色流速條給你加強輔導;BALANCE 則提供區間流速平均值與較單純模式,適合已固定沖煮習慣與手法者。先說結論:要測試與調整,我更常用 M2PRO;BALANCE簡單直接,但可玩性不如M2PRO。

結論:連沖三週實測,穩定度與使用性誰更高?
就硬體規格、靈敏度與準確性而言,兩者皆表現不俗。使用性方面 M2 PRO 因顯示區域的設定範圍很大,必較容易掌握粉重、時間、總注水與比例是否在線;反應靈敏的動態流速條,用顏色區段定義注水流速,用顏色條的波動度顯示你注水的穩定度,能即時抓到自己不自覺加速的壞習慣。或是測試繞圈注水的穩定性。BALANCE 有平均流速值解決傳統流速數字跳動快速不易控制的缺點,可提示「哪一段出了狀況」,但較難在當下訓練出穩定手感;只看數字不易與手部動作形成連動。要求得咖啡液重&粉液比的時候需要特別輸入下壺重量紀錄,若真的需要在日常沖煮中選一台來使用,我更常選 M2 PRO。

購買建議:誰適合 M2 PRO?誰適合 BALANCE?
若你的優先選擇是「穩定、輔助、好練習」,M2 PRO 適合:MD1 會引導你步驟,紀錄壺重跟後續沖煮過程整合在一起,粉水比與粉液比、液重都是即時動態顯示,還有MD2模式把分段注水水量獨立呈現也能自動累加總水量;可以更專心在每段控水與觀察粉床狀況;也有義式機模式MD3可一機多用。模式眾多記住哪個模式是甚麼場景使用,大概需要看著操作影片或是說明書約莫2~3次即可。流速條對於注水不是那麼龜毛的朋友或是已經穩到石化的玩家,最後也可以從設定關掉。若你熱愛簡單、對豆子掌握度與手沖力道很有自信,想要一台外觀有辨識度,BALANCE雖模式較少而且只針對手沖玩家,但即時流速與區間平均值等數據已足以應付。兩台都已經是到手不滿$2K以下的CP價位。

M2 PRO:我覺得新手與老手皆可使用。新手可透過豐富資訊理解手沖關鍵要素;老手已知道影響變因,能用它拆解並以實驗精神微調風味,增加手沖的可玩性(學長說的那句「已經不知道還能升級什麼了」挺貼切)。

BALANCE:較適合中階玩家。若你已有固定的手沖模式與流程、常用單一配方、不會常常見異思遷買新豆,控水也相對穩定有心得、也沒有偶而義式濃縮的需求,同時又看膩了各種方形長型秤,希望不同視覺風格,BALANCE 也是一個選擇。

最後感謝各位賞光看到現在,祝各位天天有功練 日日穩出杯 ~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單一秤就看得到粉液比」雙機開箱:Matrix M2 PRO vs. Cocinare BALANCE 手沖咖啡秤
分享恆久遠 一篇永流傳
2025-09-12 3:18 發佈
有錢花,比較值得的是濃度計。

同一支豆子,手法、參數不變,液粉比有再現性。光知道液粉比隔鞋搔癢,知道水粉比足矣。
wasijames
wasijames 樓主

TDS這個當然是小弟也想入手的東西 ....粉液比這種東西 應該是說附加的,主要還是想要知道萃取液重

2025-09-14 19:01
看起來很搞剛
有時間再來研究看看
wasijames
wasijames 樓主

不會很搞剛 也可以就是準備兩個下壺 沖好以後 再倒去另一個扣重好的下壺量, 要不是用兩年 泰摩 雙秤 GG了 , 也不會換拉

2025-09-14 19:06
we543543 wrote:
有錢花,比較值得的是濃度計。

同一支豆子,手法、參數不變,液粉比有再現性。光知道液粉比隔鞋搔癢,知道水粉比足矣。

+1


wasijames wrote:
粉液比更貼近入口感受,因為它直接對應「杯中到底流下多少萃取物質的液體」。以 15 g 粉、粉水比 1:15 為例,總注水量應為 225 g;若杯中只流下 175 g,實際粉液比就偏濃;若有 200 g,就會偏淡。差異常來自濾紙吸水、粉層厚度、通道效應、烘焙度與新鮮度還有濾杯造型等多種變數。我的習慣是先加到建議的粉水比水量,最後抬起濾杯滴漏並觀察杯中液重,確認粉液比與總咖啡液重;每次萃取咖啡液重固定了,喝起來偏濃就放粗研磨或中心注水通道要打通讓液重上來

如果您沖15g粉注水225g
在手法固定的前提下,最後的液重會有175g和200g這麼大的差異的話
175g那杯很可能您沒有讓濾杯裡的水流完就移走濾杯
為什麼不等它流完?因為時間拉太長了嗎?
那麼為什麼200g那杯就會流比較快?
您應該改善的是175g那杯的流速,讓它在時間內流完(例如磨粗)
或者改善200g那杯的流速,讓它不要流那麼快(減少通道產生)
而不是掐掉200g那杯未流完的部分,只為了達到相同粉液比
因為即使兩杯的粉液比一樣
由於整體流速就不同,咖啡粉在水中被水浸泡或沖刷的情況就不同
濃度與萃取率就不會一樣
在相同的沖煮條件下,濃度計能幫助您了解自己的手法是否穩定
也能讓您掌握如何改變濃度或萃取率,命中自己想要的目標值
這就是濃度計值得投資的原因

當然,濃度計也不是萬能
並不是是濃度或萃取率一樣,喝起來就一樣
沖出來的成分比例不同,喝起來就不一樣
所謂沖煮的手法,就是在玩這種東西
那麼只追求最後的粉液比相同,更沒有意義
應該先把沖煮練穩定了
每次都讓濾杯裡的水流完,這樣粉液比也穩定了
然後再去變化手法或是不同參數,感受帶來的風味改變

打通水道這東西
就是利用注水把咖啡粉推走,讓水通過
抱歉,我必需說,這就是通道
因為流速太慢就創造通道讓水減少經過粉層而直達底部,快速流下去
不就影響了萃取
我對這種沖煮方式不太能認同

如果您發現買來的咖啡豆,在相同的沖煮條件下(粗細度,斷水方式等)
流速就是偏慢
通常在第三次注水時就有嚴重拖慢下水速度的現象,斷水越多次流速越慢
根據我的經驗,這是烘焙的問題
大多數有這種情況的豆子都有沒熟透的現象
一味追求淺焙,沒有烘透,以至於豆子的膨脹率低
只有少部分是厲害的烘焙師,懂得利用不同烘豆方式或熱源,
豆子有熟透,還能刻意壓低膨脹率
目的是為了要達到自己要的風味發展
這種豆子在沖煮上,可能連用水,都要特別講究
否則容易沖不出烘豆師說的風味
買這種豆子最好跟烘豆師多聊聊沖煮的細節
wasijames
wasijames 樓主

baka大,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義式說的黃金比例是總時間跟萃取液重,但手沖卻是時間跟粉水比,當初也是因為這樣才開始關心手沖的萃取液重, 照理說在同一時間下,萃出的萃取液重來比較會比較好調整。

2025-09-14 20:12
we543543

義式只量得到咖啡液重,水粉比(水量)無法量測。豆子、手法、參數不變,水粉比固定,液粉比就固定。除非有濃度計,計算萃取率用,知道液粉比不具意義。而要知道這數值挺簡單的,記下容器重,過磅扣除就可以。

2025-09-14 21:17
wasijames wrote:
Matrix M2 PRO


我比較喜歡Matrix M2 PRO
螢幕比較大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