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基礎手沖咖啡課程筆記


在七夕當天禮拜五的夜晚
我前往硬性格咖啡上課
也是我第一門咖啡手沖課程−咖啡知識基礎入門及手沖咖啡實作與品味體驗。

我其實早就手沖咖啡一年多
畢竟身為一個工科背景的人
自學是理所當然的
但想說要稍微再專精一些
至少在細節能更科學一點
或是在品飲上更專業一點
所以上了手沖課

基礎手沖咖啡課程筆記

這都是當時的手沖咖啡器具

比較特別的是那個杯子

基礎手沖咖啡課程筆記

這是由咖啡渣所製作的
看起來好像很重
其實沒有,很輕!

前半段的課程
其實都在用投影片介紹咖啡的基礎知識

從咖啡的起源-跳舞的羊
一直到咖啡豆的品種等等
以及重點的手沖咖啡萃取等知識
都有提到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
「精品咖啡的獨特之處在於,你聞到、喝到都會有一種想像,那想像來自於產區本身的原味。」


基礎手沖咖啡課程筆記

基礎手沖咖啡課程筆記

這兩張照片都是我們上的內容之一
對於版上的專業咖啡品飲大大
應該都很基礎!

後半段的課程
就是我最有興趣的手沖實作課程了
畢竟可以真的了解一些手沖的細節
還能品飲多種咖啡
真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個人雖有一年多的不專業手沖經驗
但還是聽到不少受用的小細節

像是手沖咖啡時,通常會抓悶蒸咖啡重量兩倍的水量
也就是說
如果15公克的豆子
約莫可以抓30毫升的水量
然後從注水時間開始計時20秒左右
悶蒸如果做得好
香氣能提升許多!


另外就是在品飲咖啡風味上
更了解了一些

像是
日曬的風味比較複雜
變化程度高
水洗相較之下
就會單調一些
不過風味較乾淨
有檸檬酸、柑橘酸等風味

基本上這堂課的收穫還是挺多的
但我自己是覺得
如果想要在咖啡手沖領域再專精一些,自己也有一些經驗了
那就不一定要從那麼基礎的課程開始上
或是去上更著重風味品飲的課程
或許對於咖啡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by 不專業咖啡品飲筆記
2018-08-24 20:48 發佈

rsyuan wrote:
在七夕當天禮拜五的...(恕刪)


不錯的分享!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找老師到府授課的經驗,雖然這次不是手沖,但未來會是手沖。

您最後的心得比較跟我想的一樣,有點希望是客製化課程。

我之前在拉花FB上徵求到府授課的老師,原先想法是去參加集體的課程,但想到一定會有些不是自己想要的內容,會變成浪費時間。

老師來上課後,深深覺得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過程中用了我自己的機器,一些掌握機器的要點老師經驗夠也都有提點到。此外整個老師示範的流程中,就包含調整磨豆粗細的示範與判斷,還有一些細節,包含溫杯後的擦拭杯子保持完全乾燥(我很菜以前溫杯後都是把水低乾而已),布粉填壓的重點,杯子的挑選,鋼杯的挑選,咖啡液萃取杯子的承接位置等等小細節。當然拉花不容易,就是好奇才想學,目的其實也是先把咖啡煮好喝一點。最後老師有提到後續如果有手沖上課需求,他也可以到府授課。我太太就很興奮,因為她比較喜歡手沖。

手沖雖然多年,但都是胡亂拼湊的學習。我們預計會再跟老師事先溝通我們想用的器材與豆子方向,當然老師的建議我們也會思考。就是有點先多面向多樣化的了解,再來找到我們最喜歡的器材與豆子屬性,然後再深入朝精緻方向學習。

現在網路社群很發達,很容易在咖啡相關FB找到適合的對象來付費學習。付費因為對象專業或名氣程度的不同,收費與授課方式也跟著不同,大致分為純計鐘點費與套裝課程費用。就找自己想要的方式,應該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對象與方式。

在找老師的過程中,還碰到一位不認識的網友推薦他的老師,後來閒聊才知道那老師還包到帶他去選買器材與咖啡杯,花了很多時間,聽起來幾乎就像在交朋友一樣了,還滿有趣的!
rsyuan wrote:
像是手沖咖啡時,通常會抓悶蒸咖啡重量兩倍的水量
也就是說
如果15公克的豆子
約莫可以抓30毫升的水量
然後從注水時間開始計時20秒左右...(恕刪)

以後可以試試不同的悶蒸水量和時間
甚至不同的手沖注水方法
比方說,粕谷哲(Tetsu Kasuya)的四六沖法,或者KONO的滴滴沖法

bakafish wrote:
以後可以試試不同的...(恕刪)


利用此版請教資深前輩

原來手沖濾杯使用很順暢(BONMAC V形單孔),不會積水,但目前都會積水。這是因為磨豆機出問題或者濾紙不同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嗎?

Davidkswang wrote:
是因為磨豆機出問題或者濾紙不同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嗎?...(恕刪)

我記得紅澤大做過實驗,不同材質的濾紙確實流速差異很大

我自己的經驗,有的豆子磨出來細粉就特別多
如果用斷水法會因為咖啡粉沈積,流速更是慢的非常明顯

磨豆機除非磨到石頭傷到刀盤,或者用量大到刀盤售命盡了,不然出問題的機會不大

bakafish wrote:
我記得紅澤大做過實...(恕刪)


感謝魚大!

看了您的回文再回想目前與較早以前的差別,豆子、濾紙、還有沖法都改變了,全部有影響的都命中了。

以前的豆子比較好,目前因為喝espresso較多,手沖用量少怕好豆放太久,就接收家人普通的豆子。因為搬家濾紙也到一般超市,不管品牌亂買一通了。此外,看到論壇的一些訊息,也任意試試看斷水法,以前從來沒用過斷水法。

看來真的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了!
bakafish wrote:
我自己的經驗,有的豆子磨出來細粉就特別多...(恕刪)


個人經驗,同一支豆子淺焙細粉會較深焙多。
我月初的時候有幸跟粕谷哲一對一上課

我當時問他幾個問題, 我現在用小富士5.5 的個粗細是對的嗎

他說你就上下各試幾個刻度, 這樣也不過試個五杯就會知道哪個是正確

問了好多問題他都是說, 你不仿自己試

也有問要不要洗濾紙, 他說其實這個問題不單單是濾紙本身的味道

而是濾紙本身會吸水, 這跟悶蒸第一次要注多少水有關, 還有你是要用哪種手沖法

也是要我自己試~




Davidkswang wrote:
不錯的分享!我也分...(恕刪)



謝謝你的建議!
感覺找老師算鐘點費的確是很不錯的方式欸!畢竟多人課程,有時候並不是每個課程重點都是自己需要聽的,等我再上一兩堂課程,或許要再專精一些,就可以找老師來教了!
Kono濾紙明顯的比Hario慢很多
同樣用V60做測試 可以明顯感覺出差異

至少慢45秒~1分鐘



手沖有很多可以玩 不要太侷限在框框內
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走向最重要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