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手沖壺的選擇

因為正好看到網友在這裡問手沖壺
我前天才在FB上回覆網友的詢問
所以把我的回覆轉過來
給網友參考
網友名字,我暫用A、B、C代替
==================
鍾孝彥 手沖,先選擇你喜好的豆子與烘焙,再選擇你的手沖方式,才會最後配合起來選擇器材。而不是先選擇手沖器材。選擇一種手沖壺,背後都有其原因。

A 前輩你好,我個人喜歡中深焙的豆子,自己都喝單品比較多,綜合豆也有口味比較偏重。家裡目前有黃金曼,肯亞AA 藝妓 耶加雪菲也有喝過。我的粉水比都抓1:10或1:12,謝謝你的建議

鍾孝彥
鍾孝彥 中深焙的豆子,大部分會用小水柱慢沖,所以可以使用細口壺,加上水溫會低,壺的保溫就不是那麼重要,找一支好拿的就好。但若使用KONO法,就建議要找壺嘴下翻的,例如『雫』,這樣才好滴。所以,要看你要怎麼沖(當然,前面一個步驟是你要沖什麼樣的豆子,並瞭解其烘焙方式),才選擇適當手沖壺。不是看到王策用Bonavita定溫,就一窩蜂去買,結果根本不知道為什麼王策要選bonavita,這樣就無法發揮壺的特性。

鍾孝彥
鍾孝彥 我這裡教手沖,要求學員,無論男女,都要會用月兔印1.2L沖小水柱,女生也不例外。

A 感謝分享~

鍾孝彥
鍾孝彥 你不問為什麼我要求學員用月兔印,還用1.2L的嗎?搞清楚了,你的手沖才會更上一層樓。只問,而不去思考背後意義,永遠都不會真正瞭解手沖喔!給你參考。

B 請問原因是什麼呢?

C 想知道+1,我也想買手沖壺,卻不知該如何選擇

鍾孝彥
鍾孝彥 要請上面發問的朋友想一想:淺焙豆與深焙豆有何差異?進一步問:用全熱風機與直火機烘的豆子,有何差異?再進一步問:同樣淺焙,一支7、8分鐘就下豆,另一支15分鐘下豆,又有何差異?

D 外行人嘗試回答老師的問題,請多指教。
1.風味為酸(水果花香…)至苦(巧克力木質)的變化。
2.全熱風口感乾淨清晰柔和,直火香氣奔放,風味強烈
3.風味段發展完全度不同,15分下豆風味比7分的甜感多,酸度較低。

鍾孝彥
鍾孝彥 D 其實重點不是風味,而是為什麼有這些風味差異?烘焙也會影響裡面存留物質的種類與多寡,也會影響結構。想想看喔!

鍾孝彥

手沖壺的選擇
手沖壺的選擇


鍾孝彥 淺焙豆,像哪一個?深焙豆,像哪一個?

D 上面是淺,下面是深

鍾孝彥
鍾孝彥 D 是的,所以水一沖下去,有什麼差異?

D 鍾孝彥 淺焙,密度高,空氣少,物質不容易流出,悶蒸不明顯。深焙,空洞多,質地鬆,空氣多,物質容易釋放,悶蒸容易膨脹,較易吸水。

A長知識了!

鍾孝彥
鍾孝彥 D 還有一個您沒提到,淺焙豆的可溶物質較多,深焙豆的可溶物質因為高溫而跑掉更多。因此綜合這樣的不同特性,是否水溫、沖煮水柱、流到下壺的流速都會不同?因此是不是就要選擇不同的手沖壺與濾杯,用不同的沖法,以及磨不同的粗細度,並選擇不同的水溫?

D 我自己目前的操作是淺焙之,88-91度,中粗磨,用側邊單孔的梯濾杯,中間定點二次注水壺,壺嘴靠近粉面。目的是延長萃取時間(梯濾杯萃取率較低)約2'30,減少水流攪拌(希望口感乾淨)。請老師多多指教

D 中焙改用v60,中間定點,一次大水量注水,快速萃取完成。沒有沖深焙,因為我不愛😁

鍾孝彥
鍾孝彥 D 指教好說,這沒有對或不對,要看你豆子狀況、磨豆機形式、以及你想要表達的風味來決定。如果是我的豆子,且磨豆機不錯,淺焙豆,我可能會建議用V60,磨細、水溫更高(94度以上)來增加萃取率,並增加香氣,但不要讓浸泡時間太長,因此會用小、中、大水柱三段式來萃取,儘量在1分40秒以內就沖完。但若豆子有問題,我就要改變沖煮方式來隱惡揚善。

鍾孝彥 https://youtu.be/VQ4sJ2TZld4
管理

小豆老師手沖咖啡方式分享-V60濾杯
YOUTUBE.COM

鍾孝彥
鍾孝彥 想想看我為什麼要這麼沖?所以我為什麼要用月兔印?

D 鍾孝彥 請教老師,我目前是用knc,想請問你是用大約幾號的刻度?我最近是喝艾利達淺焙,明天我想試試差異點

D 鍾孝彥 我用月兔,那水流真是不堪入目。。。。。。我明天來試試,看我喝的豆子是否有本事這樣極限的萃取。

鍾孝彥
鍾孝彥 大富士,我用2.5,所以KNC大概1.5-2左右

A 請教老師在哪授課?

鍾孝彥
鍾孝彥 A 桃園八德,不過今年開始我會找地點,嘗試在台灣北中南開課

D 鍾孝彥 老師,我今天試了,風味呈現的確很不同。酸度變低了,甜感增加不少,香氣明顯,尾韻延長很多。但我覺得唯一缺點就是,對豆子烘焙的要求會增加不少,因為烘焙缺點全都會跑出來。。。。。。。。。。😂

鍾孝彥
鍾孝彥 所以我在影片中說,這是因為我的豆子烘得不錯,所以這樣做,但如果你了解背後的原理,自然能根據不同豆子來隱惡揚善。

D 鍾孝彥 嗯,教這手法需要先跟學生先說明白,不然用了不好的豆,會誤會是手法有問題。。

鍾孝彥
鍾孝彥 D 事實上我在影片中都有標示清楚,而且,如果你知道這個沖法背後的原理,就會自己依照豆子狀況改變,例如3/5的往前移動或往後移動就可以調整萃取率,好的豆子,萃取率就提高,多萃一點,就算1:17,照樣東西很多。不好的豆子就萃取率降低,少萃一點<--想想看,那濃度太淡怎麼辦?這就可以對應市面上80%的豆子了。剩下的1.自己的感官,喝不出好壞,什麼都不用講。2.拿壺的穩定度(你知道市面上拿手沖壺的方式,有9成都是錯的嗎?)3.各種方式造成濃度與萃取率的改變,利用手法控制濃度與萃取率<--這才是金杯理論的重點,而不是去記濃度1.15-1.45,萃取率18-22%。4.隱惡揚善的各種方式,包含瞭解水質、濾杯、手沖壺、磨豆機、豆子品質與烘焙...,這才是學習手沖的方式

===============

或許看到這裡
有人會說:啊!都沒看到你講推薦用哪一支壺,只講一些虛無飄渺的話。啊!不是好蚌蚌

所以我整理一下

1.手沖的學習,應該是先確定你拿到的豆子的狀況
再考慮用什麼方式沖,或想要表現出什麼風味
最後因為選擇的方式與表現,而去選擇器材
包含濾杯與手沖壺

只是很多新手因為不知道,反而是反過來
先選濾杯與手沖壺
然後什麼豆子都用一種濾杯與手沖壺
也因此都用一種沖法
結果很多豆子都沖不好
然後搞不清楚為什麼

2.看到網路影片的推薦,不要盡信
因為網路的影片照得很棒,讓人相信他沖得很好
但是你從來都喝不到

請記住:咖啡是用喝的,不是用看的

3.很多名人推薦沖法,或比賽使用某些器材
背後都有一些原因
不去探究其原因,而一窩蜂去跟隨購買
結果跟自己的豆子、器材與沖法配合不起來
反而當冤大頭
(慘了!這些人都認識我....)

4.最後,如果有網友硬要我說一些手沖壺的名字
我的建議是:(先說明:先決是要跟你的沖法配合)
淺焙豆,選擇水量大的
深焙豆或日式烘焙的,選擇水量愈小愈好、愈細的,甚至用滴的也無妨
中焙呢?啊不就取中間值嗎?
然後,除非你是顏值優先,非漂亮不買
否則儘量壺的能承載的容量大一點,因為水量跟水溫都會穩定
比起特殊材質(例如銅),又重,因此不能做大,會更重
結果只能做小容量,水溫一樣散失快,那選擇這個材質根本沒有利用到它的優點
我個人比較務實,手沖壺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欣賞的

給大家參考
2018-02-24 10:4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選擇
謝謝小豆大的指導

學到很多~~~~~~~~~~
最近開始試粕谷哲的46沖泡法,照他的說法,淺中深都可以用相同泡法,只要改溫度,測試結果也果然不差(手邊很少有中焙以上手沖豆,剛巧最近有人送中深的),顯然至少有一種方式可以適用多數豆表現都不錯。雖然存在各自有最適化而求得更高表現的可能,粕谷哲的手法可說是懶人適用,甚至覺得機器寫個程式都能簡單實現這樣的沖泡法。

有些手法,比方用滴的,會挑壺。粕谷哲的手法,個人覺得,除非太離譜的,手沖壺可以用就好了,這款那款的不太重要。

we543543 wrote:
最近開始試粕谷哲的4...(恕刪)


我之前想要載一些貨物
但只有小轎車
因此就拼命塞,甚至連後車廂都關不起來
還要找繩子來綁
才勉強上路
還要多跑一趟才載完

後來,我又載一樣的東西
這次我有了小貨車
東西隨便上,反正空間很大
跑一趟就載完
輕鬆又方便

手沖壺就是這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粕谷哲的沖法,是一種妥協的沖法
但是碰到某些豆子,問題還是會出來
要想一想粕谷哲的沖法的原理喔

給你參考

mechtec wrote:
我之前想要載一些貨...(恕刪)


最近玩摩卡壺,再次體會所有萃取方式原理都相通。原來摩卡壺那種幾乎沒啥可調的工具,光調粗細就可以改變成品那麼多。

反過來看手沖,具有最可以千變萬化的可能,最為自由。

關於各自最適化,上封留言我已經提過,認為是存在的。

粕谷哲的手法我看到的不是妥協,而是這種算是頗了不起的妥協,化為程式化機沖的可能性。
mechtec wrote:
因為正好看到網友在...(恕刪)

感謝分享
又能學到新知了

壺身越大水量越多
水溫當然可以越穩定
但個人可能是顏值控
對於1.2L碩大的手沖壺外觀無福消受
目前只能妥協於1L以下手壺
對於一個新手來說,很多狀況是他沒有概念,並且不知道該怎麼去問、去準確的敘述實際狀況。

手沖的學習,應該是先確定你拿到的豆子的狀況
再考慮用什麼方式沖,或想要表現出什麼風味
最後因為選擇的方式與表現,而去選擇器材
包含濾杯與手沖壺


新手是一種特別的生物。
以我為例:
幾個月前開始對手沖有興趣,
拿到豆子(熟豆商推薦)只知道熟豆販賣方標示的烘焙程度、豆種和處理方式(全是淺焙跟淺中焙),
我比較用心一點,會去查相關資料以及別人沖的影片、比賽記錄(手法跟參數還不一定適合自己的狀況),
然後看到懷疑人生,手法太多,其中搞不好還一堆錯誤。
當時使用的是工作場所的一台年老的小飛鷹(刀都爛了、沒人清理過)跟一隻寶馬牌的宮廷壺(個人現在還是覺得很難用),
然後開始騷擾豆商(我朋友),去他家喝他沖的、用他磨豆機,
發現磨豆機是根本問題,看到優質磨豆機的價格馬上軟一半,
錢不夠的狀況下馬上找尋萬元下適合的磨豆機,只好選手磨(1Z三軸)配電起。
再來調整顆粒粗細、水粉比、注水手法、悶蒸手法、水溫、濾杯種類和手沖壺,
然後不斷實驗、不斷失敗、浪費豆子,
最後還搞一台打奶泡的按壓機下去做拿鐵硬喝(考慮過未來偷懶就喝膠囊)。

我很堅持的想泡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泡到我家人春節期間都覺得我走火入魔,
一直添購設備、泡咖啡,一邊被靠杯又沒有要開店玩那麼大幹嘛?不就咖啡?
其間豆商(我朋友)被我不斷騷擾、詢問,
最後找到其中一個關鍵參數是溫度,
然後就去挑了一隻剛好PX HXME特價的溫控壺BXXXX,剛好跟王策同一牌的樣子(看影片是不同機型),
然後就開始嘗試不同溫度下的改變,
不同時間斷水的改變(我有看您在其他社團貼文中提醒過斷水的定義問題),
然後我還是泡不出我想要的味道,雖然可能是豆子本身的問題,但我手法上問題應該更大。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表達新手:
1.不會判斷豆子狀況 (我到現在也還不會)
2.不知道用什麼手法沖 (知道了也不一定做的好,更加不能確定是否適合)
3.不知道也不敢拿出來說 (我害羞)
4.說了也不一定符合他的狀況 (判斷標準不一)
5.比較奇葩如我,甚至沒喝過咖啡店或其他人的手沖,就開始悶著頭玩

然後...就會相信別人的推薦,有時候沒有貴人指點,真的要走很多歪路、花很多冤枉錢。
尤其是買到滿嘴科學技術,分不清水洗日曬就算了,連豆子都烘不熟。

mechtec wrote:
因為正好看到網友在...(恕刪)

感謝小豆大分享,真是受益良多~
dafmak wrote:
新手是一種特別的生物...(恕刪)


於我心有戚戚焉,想起當年還在新手村的時候

雖說應該配合豆子選用器材和手法
但新手根本搞不懂
在手法尚未穩定,味覺尚未建立的時候,只會依樣畫葫蘆,畫得好不好不知道
就算喝得出差異,知道不好,也不懂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該怎麼修正
或者自己沖了一杯喝起來覺得不錯,但又不知道是否真的不錯,還能不能再更好

玩咖啡的過程有時候很矛盾
好器材人人都想要有,但很難決定一次就花那麼多錢
例如玩義式,還沒玩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一直玩下去
所以想省錢,從EES200+小飛馬開始
結果因為機器等級不足,自己又缺乏相關知識,不會調整,做出來始終不對味
手沖也是一樣,還不會沖,不會喝的時候
即使知道豆子與器材和手法要相對應,手邊一件器材也沒有,從何下手
不好喝,問題到底是豆子、器材、還是手法,一切都是一堆問號

所以說要找好的老師帶
好的老師會教你怎麼喝,會指導你怎麼沖
(雖然一個真正的初心者也不見得一兩堂課就真的完全懂了)
而不是叫你跟著老師做一遍,然後說OK,下課
你從頭到尾都不知道哪裡OK了,怎樣又是不OK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是覺得,就先從V60濾杯和大月兔印下手吧
如果你連注水繞圈都不能穩定,就算懂再多知識,無法實踐出來都沒有用
磨豆機,找一台夠好的,絕對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
很多手法其實是因為磨豆機不夠好,屈就磨豆機才要那樣做

還有個東西,我覺得非常有用,但可能很多人看到價錢無法下手
就是咖啡濃度計
有了這東西,你可以檢驗自己的手法是否穩定
(這裡稍提一下,數值不同一定不穩定,但數值相同接下來還是要透過味覺檢驗
 因為萃取不均從數值上是看不出來的)
可以學習金杯理論,了解其中的精髓,就是如何控制濃度與萃取率,學會這個你至少成功一半
可以建立味覺基礎,充份了解什麼是萃取不足,什麼是萃取過度,萃取不足和味道淡是兩回事
當你手法穩定了,味覺基礎建立了,就不用每次測
喝一口就能判斷是萃取不足還是過度,濃度太高還是太低,也知道該如何去修正
但也就是因為後來很少用到,所以很多人買不下手

手法固定一種,不用一直換來換去
每支豆子有它最適合的器材和手法,做出來100分
但並非沒有使用最適合那支豆子的器材和手法,最高分就會從100分掉到80分
只要萃取率抓得好,結果都會不錯
用你最熟悉的器材最穩定的手法,以90分為目標吧
除非你想當選手,不然90分也是非常好了

粕谷哲的四六沖法,就如同他所說,很簡單,效果也很不錯
其中可調整的還是有很多,例如粗細,水溫,水柱大小,每次分段注水的量,分段次數
這也都是在控制濃度與萃取率
如果修改的地方多一點,其實就是斷水沖法

bakafish wrote: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恕刪)

忍不住了,準備敗一隻ATAGO 咖啡濃度計PAL-COFFEE(BX/TDS) 4533防水型SCAA
請問漁大,這個型號沒錯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