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天才在FB上回覆網友的詢問
所以把我的回覆轉過來
給網友參考
網友名字,我暫用A、B、C代替
==================
鍾孝彥 手沖,先選擇你喜好的豆子與烘焙,再選擇你的手沖方式,才會最後配合起來選擇器材。而不是先選擇手沖器材。選擇一種手沖壺,背後都有其原因。
A 前輩你好,我個人喜歡中深焙的豆子,自己都喝單品比較多,綜合豆也有口味比較偏重。家裡目前有黃金曼,肯亞AA 藝妓 耶加雪菲也有喝過。我的粉水比都抓1:10或1:12,謝謝你的建議
鍾孝彥
鍾孝彥 中深焙的豆子,大部分會用小水柱慢沖,所以可以使用細口壺,加上水溫會低,壺的保溫就不是那麼重要,找一支好拿的就好。但若使用KONO法,就建議要找壺嘴下翻的,例如『雫』,這樣才好滴。所以,要看你要怎麼沖(當然,前面一個步驟是你要沖什麼樣的豆子,並瞭解其烘焙方式),才選擇適當手沖壺。不是看到王策用Bonavita定溫,就一窩蜂去買,結果根本不知道為什麼王策要選bonavita,這樣就無法發揮壺的特性。
鍾孝彥
鍾孝彥 我這裡教手沖,要求學員,無論男女,都要會用月兔印1.2L沖小水柱,女生也不例外。
A 感謝分享~
鍾孝彥
鍾孝彥 你不問為什麼我要求學員用月兔印,還用1.2L的嗎?搞清楚了,你的手沖才會更上一層樓。只問,而不去思考背後意義,永遠都不會真正瞭解手沖喔!給你參考。
B 請問原因是什麼呢?
C 想知道+1,我也想買手沖壺,卻不知該如何選擇
鍾孝彥
鍾孝彥 要請上面發問的朋友想一想:淺焙豆與深焙豆有何差異?進一步問:用全熱風機與直火機烘的豆子,有何差異?再進一步問:同樣淺焙,一支7、8分鐘就下豆,另一支15分鐘下豆,又有何差異?
D 外行人嘗試回答老師的問題,請多指教。
1.風味為酸(水果花香…)至苦(巧克力木質)的變化。
2.全熱風口感乾淨清晰柔和,直火香氣奔放,風味強烈
3.風味段發展完全度不同,15分下豆風味比7分的甜感多,酸度較低。
鍾孝彥
鍾孝彥 D 其實重點不是風味,而是為什麼有這些風味差異?烘焙也會影響裡面存留物質的種類與多寡,也會影響結構。想想看喔!
鍾孝彥


鍾孝彥 淺焙豆,像哪一個?深焙豆,像哪一個?
D 上面是淺,下面是深
鍾孝彥
鍾孝彥 D 是的,所以水一沖下去,有什麼差異?
D 鍾孝彥 淺焙,密度高,空氣少,物質不容易流出,悶蒸不明顯。深焙,空洞多,質地鬆,空氣多,物質容易釋放,悶蒸容易膨脹,較易吸水。
A長知識了!
鍾孝彥
鍾孝彥 D 還有一個您沒提到,淺焙豆的可溶物質較多,深焙豆的可溶物質因為高溫而跑掉更多。因此綜合這樣的不同特性,是否水溫、沖煮水柱、流到下壺的流速都會不同?因此是不是就要選擇不同的手沖壺與濾杯,用不同的沖法,以及磨不同的粗細度,並選擇不同的水溫?
D 我自己目前的操作是淺焙之,88-91度,中粗磨,用側邊單孔的梯濾杯,中間定點二次注水壺,壺嘴靠近粉面。目的是延長萃取時間(梯濾杯萃取率較低)約2'30,減少水流攪拌(希望口感乾淨)。請老師多多指教
D 中焙改用v60,中間定點,一次大水量注水,快速萃取完成。沒有沖深焙,因為我不愛😁
鍾孝彥
鍾孝彥 D 指教好說,這沒有對或不對,要看你豆子狀況、磨豆機形式、以及你想要表達的風味來決定。如果是我的豆子,且磨豆機不錯,淺焙豆,我可能會建議用V60,磨細、水溫更高(94度以上)來增加萃取率,並增加香氣,但不要讓浸泡時間太長,因此會用小、中、大水柱三段式來萃取,儘量在1分40秒以內就沖完。但若豆子有問題,我就要改變沖煮方式來隱惡揚善。
鍾孝彥 https://youtu.be/VQ4sJ2TZld4
管理
小豆老師手沖咖啡方式分享-V60濾杯
YOUTUBE.COM
鍾孝彥
鍾孝彥 想想看我為什麼要這麼沖?所以我為什麼要用月兔印?
D 鍾孝彥 請教老師,我目前是用knc,想請問你是用大約幾號的刻度?我最近是喝艾利達淺焙,明天我想試試差異點
D 鍾孝彥 我用月兔,那水流真是不堪入目。。。。。。我明天來試試,看我喝的豆子是否有本事這樣極限的萃取。
鍾孝彥
鍾孝彥 大富士,我用2.5,所以KNC大概1.5-2左右
A 請教老師在哪授課?
鍾孝彥
鍾孝彥 A 桃園八德,不過今年開始我會找地點,嘗試在台灣北中南開課
D 鍾孝彥 老師,我今天試了,風味呈現的確很不同。酸度變低了,甜感增加不少,香氣明顯,尾韻延長很多。但我覺得唯一缺點就是,對豆子烘焙的要求會增加不少,因為烘焙缺點全都會跑出來。。。。。。。。。。😂
鍾孝彥
鍾孝彥 所以我在影片中說,這是因為我的豆子烘得不錯,所以這樣做,但如果你了解背後的原理,自然能根據不同豆子來隱惡揚善。
D 鍾孝彥 嗯,教這手法需要先跟學生先說明白,不然用了不好的豆,會誤會是手法有問題。。
鍾孝彥
鍾孝彥 D 事實上我在影片中都有標示清楚,而且,如果你知道這個沖法背後的原理,就會自己依照豆子狀況改變,例如3/5的往前移動或往後移動就可以調整萃取率,好的豆子,萃取率就提高,多萃一點,就算1:17,照樣東西很多。不好的豆子就萃取率降低,少萃一點<--想想看,那濃度太淡怎麼辦?這就可以對應市面上80%的豆子了。剩下的1.自己的感官,喝不出好壞,什麼都不用講。2.拿壺的穩定度(你知道市面上拿手沖壺的方式,有9成都是錯的嗎?)3.各種方式造成濃度與萃取率的改變,利用手法控制濃度與萃取率<--這才是金杯理論的重點,而不是去記濃度1.15-1.45,萃取率18-22%。4.隱惡揚善的各種方式,包含瞭解水質、濾杯、手沖壺、磨豆機、豆子品質與烘焙...,這才是學習手沖的方式
===============
或許看到這裡
有人會說:啊!都沒看到你講推薦用哪一支壺,只講一些虛無飄渺的話。啊!不是好蚌蚌
所以我整理一下
1.手沖的學習,應該是先確定你拿到的豆子的狀況
再考慮用什麼方式沖,或想要表現出什麼風味
最後因為選擇的方式與表現,而去選擇器材
包含濾杯與手沖壺
只是很多新手因為不知道,反而是反過來
先選濾杯與手沖壺
然後什麼豆子都用一種濾杯與手沖壺
也因此都用一種沖法
結果很多豆子都沖不好
然後搞不清楚為什麼
2.看到網路影片的推薦,不要盡信
因為網路的影片照得很棒,讓人相信他沖得很好
但是你從來都喝不到
請記住:咖啡是用喝的,不是用看的
3.很多名人推薦沖法,或比賽使用某些器材
背後都有一些原因
不去探究其原因,而一窩蜂去跟隨購買
結果跟自己的豆子、器材與沖法配合不起來
反而當冤大頭
(慘了!這些人都認識我....)
4.最後,如果有網友硬要我說一些手沖壺的名字
我的建議是:(先說明:先決是要跟你的沖法配合)
淺焙豆,選擇水量大的
深焙豆或日式烘焙的,選擇水量愈小愈好、愈細的,甚至用滴的也無妨
中焙呢?啊不就取中間值嗎?
然後,除非你是顏值優先,非漂亮不買
否則儘量壺的能承載的容量大一點,因為水量跟水溫都會穩定
比起特殊材質(例如銅),又重,因此不能做大,會更重
結果只能做小容量,水溫一樣散失快,那選擇這個材質根本沒有利用到它的優點
我個人比較務實,手沖壺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欣賞的
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