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裝是這樣,厚紙卡信封狀,薄到可以插在鍵盤上


背面

露臉吧,折疊起來最厚處只有4mm
不鏽鋼製,表面處理頗有質感,邊緣也有處理得很好
因為很薄,手指滑過邊緣時會有一點點割手感
但實際上只是它薄所產生的錯覺,我手指用力來回擼也沒有割傷的疑慮

展開

上圖右端的扣具,與左邊的缺口組合
剛拿到手時會有點擔心把它折彎變形,所以乾脆稍用點力把它拗一拗,看它能承受多大力道
發現它是有彈性的,正常使用應該不用擔心

正上方俯視
為什麼說它奇形怪狀,因為它是三角形,沒見過


那麼重點來了,要怎麼使用? 就像這樣囉,用錐形濾紙,圖中是KONO濾紙沖水後的樣子
它吸不了多少熱,使用漂白濾紙也不需要先沖洗
拍這張只是要看看三角形的構造與濾紙的服貼程度,感覺不錯
三角形的頂點部份,個人覺得並不需要去折出角來對應

關於一般濾杯中「肋」的作用,有許多說法
例如KONO的肋為何只做在底部約三分之一,是要上面三分之二讓濾紙與濾杯貼合
這樣水就不會側流出去,而會集中往下,到有肋的地方才會出去
這樣注水就不用怕沖到濾紙邊邊,沒萃取到咖啡就流到下壺去
這個三角形濾杯似乎也是相同作用
照片中可以看到它除了鏤空的部份以外全是平面與濾紙貼合
那麼鏤空的部份會側流嗎? 立刻實驗看看
14g肯亞AA,Helor 101鎖緊後退三圈(事後覺得可以再細一點),義式刀盤
因為要測試便攜性,所以故意使用Helor 101來測試它的表現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鏤空的部份是會有側流的,但是很少

我用了幾次,覺得並不需要像V60一樣留粉牆,倒是頂點要多注意一下
因為過去習慣繞圈注水,三角形頂點容易忽略沒沖到
一注到底不斷水,流速算快,所以粉磨細一點為佳
跟KONO濾杯採相同沖法的味道我覺得很接近
雖然它是三角形而不是圓形,但它還是錐狀,不像梯形濾杯容易產生亂流
(這是KONO的說法,我也認同,我用三洋濾杯真的比較容易出現過萃的雜味)
即使是用義式刀盤,均勻度差了些,細粉也較多,但味道我覺得很乾淨
另外,它雖然很輕,跟下壺也只有三個點接觸,但沖的時候並不會不穩
我也用了Mahlkonig Guatemala磨豆機
使用三洋濾杯時用刻度4,用Tierce使用相同刻度感覺略淡,我就跳過刻度3.5,直接降兩檔用刻度3
然後92度開沖,雖然覺得會有過萃之虞,但我就是要測這個濾杯過萃會萃出什麼來
結果沖的時候有一點泥漿狀,沖完後粉層表面全是泥狀細粉(忘了拍照

但是除了口感帶點澀以外,味道與香氣方面仍然發揮的非常好
不像我用三洋濾杯過萃時用聞的就聞得出某些不OK的氣味
我覺得這是個很容易上手的濾杯,就是前一兩次使用對三角形繞圈比較不習慣而已
做為一般的咖啡濾杯來說它的售價可能略貴了些
不過它是個非常方便攜帶的產品,性能方面又不必因為便攜而妥協
我覺得是很棒的產品
希望國內廠商可以像這樣開發出越來越多的優質咖啡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