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VST vs IMS vs PESADO

今天來介紹三款濾杯
分別是VST 18g ridgeless,IMS B70 2T H24.5 M,PESADO PSD h24.5 E

大家比較陌生的可能是PESADO這款,這是PESADO與IMS合作的
規格等同於IMS B70 2TF H24 E,只是高度不是24而是24.5

我把IMS官網的資料節錄如下

B70 2T H24.5 M:
SHAPE: Cylindrical with specific corner rounding
PERFORATED AREA: Ø 44 mm(底面孔洞分佈的直徑)
NUMBER OF HOLES: 641 Micro spacing
HOLE DIAMETER: 0.30 mm
SHAPE OF THE HOLE: CIRCULAR with CONICAL cross section

B70 2TF H24 E:
SHAPE: Cylindrical with Flat Bottom
PERFORATED AREA: Ø 49 mm
NUMBER OF HOLES: 715 Hexagonal spacing
HOLE DIAMETER: 0.30 mm
SHAPE OF THE HOLE: CIRCULAR with CONICAL cross section

VST的孔數應該是727孔,分佈直徑也是49mm

這三款濾杯的高度幾乎一樣
由左至由:PESADO,VST,IMS,注意看濾杯底部與桌面接觸情形
VST vs IMS vs PESADO

拍個影片讓大家了解一下三個濾杯的底面差異
V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_WAZAPrKnc

IM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sW-Z6OA1U

PESAD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UqOl5qqJk

VST
VST vs IMS vs PESADO
VST vs IMS vs PESADO

IMS
VST vs IMS vs PESADO
VST vs IMS vs PESADO

PESADO
VST vs IMS vs PESADO
VST vs IMS vs PESADO

4/13補充
PESADO在使用幾次之後,平底也變成弧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rp1XUEUbc

VST內側是平面,除了開孔以外什麼也沒有
IMS與PESADO,內側也是平面,但每個孔外圍都有個圓形的輪廓,不知道為什麼
而且用手電筒從底部照,從內側透光仔細看IMS和PESADO的孔
會發現孔形不規則的較多,沒有VST漂亮與精準

PESADO的濾杯是今天收到,所以還沒有使用過,感覺有在模仿VST
不知道底面改成全平面會如何,老鼠尾巴會不會更難匯聚?

VST與IMS的比較,在我的拉霸機上表現一模一樣,並沒有大家說的VST要磨的比較細的情形
磨豆機是Monolith Conical,68mm錐刀鍍DLC,tamper用Cookie,豆子是老譚的北義18g
同刻度,同粉量,兩個濾杯的流速完全相同,味道也分不出差異

更吊詭的是,大家都說VST難搞,但是在我的拉霸機上,IMS才難搞
我不知道已經多久沒做出嚴重通道會亂噴的萃取了,竟然在IMS上發生
而且WDT一定要用打蛋器,用竹籤與翻鍋法都會噴
我用VST就算不做任何重佈粉動作,就拍平然後填壓,雖然會有一點通道但不會噴,味道尚可接受
2017-04-12 16:40 發佈

bakafish wrote:
今天來介紹三款濾杯
分別是VST 18g ridgeless,IMS B70 2T H24.5 M,PESADO PSD h24.5 E...(恕刪)


只有 VST 與 IMS 濾杯,不過兩者的質感放在手中一惦,高下立判...

我的經驗也是 VST 較難搞,但經驗一多、注意佈粉,VST 其實也不難,老鼠尾巴也很久沒看到亂噴了

bakafish wrote:
更吊詭的是,大家都說VST難搞,但是在我的拉霸機上,IMS才難搞...(恕刪)


以前用Silvia覺得VST難搞 都用IMS
換了拉霸機後跟你一樣 VST好用多了
味道也好一些(可能心理作用)
bakafish wrote:
VST與IMS的比較,在我的拉霸機上表現一模一樣,並沒有大家說的VST要磨的比較細的情形
磨豆機是Monolith Conical,68mm錐刀鍍DLC,tamper用Cookie,豆子是老譚的北義18g
同刻度,同粉量,兩個濾杯的流速完全相同,味道也分不出差異

更吊詭的是,大家都說VST難搞,但是在我的拉霸機上,IMS才難搞
我不知道已經多久沒做出嚴重通道會亂噴的萃取了,竟然在IMS上發生
而且WDT一定要用打蛋器,用竹籤與翻鍋法都會噴
我用VST就算不做任何重佈粉動作,就拍平然後填壓,雖然會有一點通道但不會噴,味道尚可接受.


會不會是萃取過程壓力的不同?所以你在使用VST濾杯不需要磨的比IMS濾杯來的細?
早上出門前用了義大利廠豆KIMBO 16克/IMS 18g/萃取時間25秒/萃取37克咖啡液
前一陣子也敗了vst 18g 濾杯,測試幾次便收藏起來.
剛剛看了你這篇立刻測試了:濾杯換成vst 18g,豆子量加到17克,102刻度不變之下,
25秒萃取共47g咖啡液.

可能是這次WDT做的比較仔細,竟然沒有通道.


往事橘子 wrote:
會不會是萃取過程壓力的不同?所以你在使用VST濾杯不需要磨的比IMS濾杯來的細?...(恕刪)

今晚把三個濾杯各測了幾遍
原因不在萃取的壓力,而是預浸的壓力
用比較緩慢的升壓速度,或是在某個預浸壓力,比如3~4 bar,停留較長時間,讓粉餅充份浸透的話
萃取時IMS與VST的流速差距就會出來

因為我把鍋爐壓力調在0.95 bar,這個壓力無法浸透粉餅
抬起拉桿我又故意放的比較快,抬起到放手大約只用1秒,也就是從0.95 bar升到8~9 bar只花1秒
這樣的升壓速度會使流速變慢,結果三個濾杯的流速和味道幾乎都沒差
看來是因為快速升壓的關係,造成粉餅的某個因素已經大於濾杯因素

慢慢抬起拉桿,花5秒才放手的話,IMS的流速就明顯比較慢,VST和PESADO則沒有什麼差
IMS還是最容易有通道

我在Rossa PG上使用的濾杯是IMS B66 2T h26 M,並不會容易出現通道
仔細看IMS B66和B70這兩款濾杯規格,有件事很有趣
B66是54mm,B70是58mm
但開孔區直徑一樣是44mm,孔數一樣是641孔,孔徑一樣是0.3mm,孔距一樣是1.5mm
所以應該是B70的內縮幅度比較大,B66則比B70直筒

我第一個espresso設備是Rossa PG,後來買Cremina,最後才買Lambro + VST濾杯
三者濾杯都是偏直筒型,也許我不知不覺佈粉習慣就適用直筒型濾杯,內縮型濾杯就不適合了
毫無疑問我會把IMS收起來
除了通道的問題以外,我不喜歡有凸緣的(ridged)濾杯

PESADO的底面,在使用幾次之後也變成外凸的圓弧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rp1XUEUbc
第一次使用時老鼠尾巴的確無法匯聚成一條,第二次就正常了
我印象中VST濾杯剛入手時底面也很平,看來應該都是被壓力擠出來的
我比較有疑問?
為何用拉霸機來測試呢?
拉霸機的變數這麼多?
bearcaffe wrote:
我比較有疑問?為何...(恕刪)

第一,我只有拉霸機
第二,真的了解並且會操作拉霸機的話,變數並不多

在咖啡展上,La Marzocco Linea PB和Vocalno磨豆機,每份粉量都秤重
每一杯同樣萃取約30ml成品,機器上會顯示,時間短的有22秒,時間長的有29秒
機器夠不夠高檔,變數多不多?
所以你的3個濾器粉粗細都一樣
填壓也都一樣
拉霸機萃取時每一個時間與壓力與水量
都一樣
所以變數比較少嗎?
bearcaffe wrote:
所以你的3個濾器粉...(恕刪)

是啊,同一台磨豆機,同刻度,同豆子和粉量,使用Cookie tamper定深填壓
我在沖煮頭上有貼K-Type測溫,每次沖煮都在相同的沖煮頭溫度
鍋爐加熱會有個壓力區間
我會在掉到壓力下限,加熱燈亮時上把手壓拉桿,在達到壓力上限燈滅5秒後抬起拉桿
壓下和抬起的速度盡可能保持每杯都相同

bakafish wrote:
在咖啡展上,La Marzocco Linea PB和Vocalno磨豆機,每份粉量都秤重
每一杯同樣萃取約30ml成品,機器上會顯示,時間短的有22秒,時間長的有29秒
機器夠不夠高檔,變數多不多(恕刪)


你所講的再機器的壓力與粉的粗細已減少變數
但是操作的填壓上變數位固定~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