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照片就這三張
接下來就只有個人的一點點心得
只想看圖的朋友們可以轉台了

因為對咖啡萃取有很多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的咖啡到底做的怎麼樣,很早就想買一支來玩
可是礙於價錢,日後也不可能常用,一直下不了手
直到最近在HB有人介紹一台KafaTek Monolith 68mm conical磨豆機
看了一下官網,144 rpm低轉速,高精度,每一台皆通過味道與萃取率測試才出貨
HB的討論串中,有一位玩家測試萃取率達22.1%,21.6%,21.3%
他推測這可能和磨豆機的高精度有關
Matt Perger在The EK43 - Part One有這麼一段話:
We were using Mazzer Robur E’s, as they are the industry standard for speed and reliability. With these grinders, we couldn’t extract an espresso above 19% without A) the strength dropping too low from dilution or B) the shot tasting totally awful. I was sharing these frustrations with Ben Kaminsky, then Director of Quality Control and Espresso at Ritual Coffee Roasters in San Francisco. We would be sending each other screenshots of the VST mojotogo app when we were able to get our espresso extraction above 19%, considering it a major success.
而且在The EK43 - Part Two中,用Robur做出來的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也才達到20%
嗯...19%和20%,與動輒21%以上,差距實在有點大
難道KafaTek Monolith真有那麼強?
那我手上的繪意71,最高轉速差不多,賣家也很強調精度,表現又如何呢?
我終於決定敗下去了...
ATAGO的說明書中提到,它具備溫度自動補正功能,測試溫度範圍10~100度
Google搜尋到幾篇文章,有玩家建議把咖啡放涼到常溫再測試,可能會比較準
但我在測試中發現一個可能會導致操作錯誤的情況:
在沖煮咖啡的時候,我們習慣在沖煮結束當下就測量好成品重量,甚至可能是看著重量決定何時結束
萃取率(EY)= 咖啡成品重量 x TDS / 咖啡粉重量
在把咖啡放涼的時間裡,水份會蒸發,成品會減重,TDS會升高
如果在取樣測量TDS之前沒有再次測量成品重量,會導致EY高估
我在測espresso的萃取率時,在把咖啡放涼後,發現重量會減少達1.6g
假設16g咖啡粉,萃取espresso 33.6g,放涼後測得TDS 10%,計算出EY=21%
如果蒸發1.6g,,espresso只有32g,正確的EY=20%,差距就達到1%
後來我想,ATAGO敢標溫度補正範圍為10~100度C,就應該保證測量值是準確的
EY不會因為咖啡成品是冷的或熱的而改變
我用同一杯espresso,在熱的狀態測量一次重量和TDS,放涼後再測量一次重量和TDS
計算出來的萃取率只相差0.0X%
所以我想熱的測和冷的測應該都很準,沒必要特意放涼再測
接下來分享我測試出來的幾個數據
一,FAEMA Lambro拉霸機搭配繪意71磨豆機,粉杯是VST 18g
繪意71的刻度是數字越大越細
Lambro的最大壓力約8.5 bar,隨著拉霸升起逐漸降壓
cut的意思是拉霸上升到頂點即移開杯子,此時壓力約6.5 bar
沒有標示cut就是把所有咖啡液都接完,壓力值是從6.5 bar降到0
粉量(g) | 18 | 18 | 18 | 15 | 15 | 16.5 | 16.5 |
刻度 | 5.2 | 4.9 | 4.2 | 4.2 | 4.5 | 5.5 | 5.5 |
ESP淨重(g) | 34.8 | 30.7 | 30.8 | 42 | 32.2 | 35 | 34.6 |
灌水預浸時間(秒)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壓力上升時間(秒) | 18 | 0 | 0 | 0 | 0 | 16 | 4 |
萃取時間(秒) | 32 | 50 | 38 | 28 | 23 | 25 | 40 |
TDS(%) | 10.13 | 11.42 | 11.01 | 7.13 | 8.94 | 9.85 | 9.94 |
EY(%) | 19.58 | 19.48 | 18.84 | 19.96 | 19.19 | 20.89 | 20.84 |
註 | cut | cut | cut |
這台拉霸機必需靠鍋爐蒸氣壓力把水推入沖煮頭,沖煮頭灌滿水大約需要3秒
接著鍋爐壓力會讓沖煮頭的水因滲入咖啡粉餅而減少,在拉霸不升起的狀態下,水會再補入沖煮頭
但是我把鍋爐壓力設定在0.75~0.95 bar循環
從前面三組數據來看,顯然咖啡粉餅並沒有吸飽水,成品量都偏低
而且18g粉太多了,取下把手時發現分水網上沾了粉
萃取率不是很理想,推測是因為粉餅的膨脹空間不足,和末段壓力低於6.5 bar所致
拉霸升起,在達到最大壓力而升起速度變慢之前,用手壓著拉霸控制它緩升,可以控制升壓的速度
以低速升壓,可以讓正式萃取時的流速加快
這裡分享一個Slayer的影片,點高畫質可以看到壓力表的變化
https://www.facebook.com/slayerespresso/videos/695277177235501/
第一組和第六組數據,升壓時間分別用了18秒和16秒,就是在模擬Slayer的pre-brew
不一樣的是,影片中Slayer的pre-brew是花了24秒升壓到4 bar
而我不知道拉霸機的4 bar在哪裡,所以我的pre-brew是從0到8.5 bar
第一組和第二組數據相比,第二組沒有pre-brew,雖然調粗流速卻較慢
總時間剛好一樣是50秒,萃取率也幾乎一樣
再看第二組和第三組數據,第三組再調粗許多,還是用了38秒才萃取到等量
但調粗又減少萃取時間,TDS和EY都降了很多
接下來看第三組和第四組比較,粗細度相同,粉量減少3g,讓粉餅不會接觸到分水網
沖煮頭裡也有更多水,讓它流到完有42g,時間則減少10秒
因為萃取量多,後段壓力低,TDS明顯低很多,EY卻是提高了1%
再看第四組和第五組,同樣15g,調細一點,在拉霸升到頂點,壓力降到約6.5 bar時即移走杯子
粉水比接近1:2,但是可能時間短了,只用了23秒,而且也沒有pre-brew,TDS和EY都不好
再看最後兩組數據
因為15g粉裝在VST 18g粉杯裡,沖煮完後粉餅偏溼,所以再加些粉到16.5g
打算使用pre-brew,所以把粗細度調細一大格
在6.5 bar cut掉,結果粉水比、TDS和EY都不錯
同時可以看到prew-brew時間長短,對正式萃取時的流速影響
這裡可以再回頭看最前面兩組數據比較一下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