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到前幾篇關於 Rossa 的討論都是在 Lido 2 的那篇開箱文中
害那棟樓有一點給它歪掉,實在對那棟樓的樓主有一些不好意思
所以就想說來發一篇對於 Rossa & Rosco 的經驗分享
讓已經跳坑的有一個分享討論的地方,讓還沒跳坑但蠢蠢欲動的可以有個參考並且心裡有個底
----------------------------
我之前是因為在賴桑部落格那邊看到 Rossa HC-P 之後,驚為天人,一整個被毒到
後來又注意了這產品一陣子後,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時手滑,就敗了下去
六月底下標,當初老闆 Ross 說約等待 2~4 週即可
我等了 2 + 4 週還不止,到了八月下旬才拿到貨
我買的是 Rosco 正常 size 的手搖磨豆機 (但握柄有加長,加 $15 AUD)
有另一款 mini 的,刀盤應該是一樣的,但就是筒身本身比較小
其實以我自己的使用狀況,我應該是用 mini 就可以了,因為我每次都只有出一杯
所以買 regular size 其實是太大了,重量也增加不少
Rossa 的話,我因為想要簡潔一些的配件,所以就選擇了純手動的手搖 Espresso 咖啡機
這樣就不用去擔心充氣幫浦、氣瓶等等額外配件
不過我的 HC 是有加購壓力表,所以型號上是 HC-P
因為我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 Espresso 這領域,所以怕壓力上不知道怎麼控制
想說菜鳥等級的我,還是乖乖先照『表』操作以免砸鍋
東西入手後,首先我就是對那濾杯不是很滿意,尤其是那個尖形濾杯
因為濾杯和座本身是卡在一起的,幾次使用下來,那個尖形濾杯裡面其實清洗不到
所以有點噁心
後來魚大有貼影片教學可以把粉杯和底座分離
我照影片操作把那濾杯和底座分離,並且心一橫把裡面的鐵絲也給一併拿掉
現在濾杯和座是分離的,清洗上也方便許多,不同濾杯和底座之間也方便任意搭配
不用說也知道,以我這剛踏入 Espresso 領域的菜鳥來操作 Rossa
壓出來的前 20 杯全部都是近乎 0 分收場吧,要嘛爆苦,要嘛擠不太出來,要嘛流速太快 ......
一下子試粉的粗細,一下子試重壓/輕壓,一下子試不同的填壓手法
目前自己比較滿意的操作方式大約是
使用 14g 的粉杯
配合那個 naked filter
豆量 14g (之前試過 16g 和 15g,後來還是覺得比較甲意 14g 的味道)
粗細大約是在 Rosco 轉一大圈之後,再繼續往前轉約 4~5 大格這之間
比較偏向輕填壓
(在比較過輕填壓和重填壓之後,還是選擇輕填壓,比較好控制力道,容錯率似乎也高一些)
最近試了 21g 粉杯的表現
21g 粉杯,配合 naked filter
21g 豆量
粉似乎得比較細一些 (我不知道為什麼,14g 的粗細在 21g 這邊竟然完全不行)
一樣輕填壓
出來的咖啡實在太濃,雖然曼特寧的香、醇都有出來
但有點像是砂石車給我的那種壓迫感,讓我有點招架不住
在抓到了差不多的參數之後,我決定回歸 14g 的粉杯/粉量
至於填壓器的部分
附的那隻塑膠填壓器明顯就不合,用起來手感也很差
所以入手後沒多久,我也開始找適合的填壓器
但是 55mm 畢竟不是主流的尺寸,所以找起來有些許的麻煩
而且 14g 的粉杯和 21g 的粉杯本身尺寸就有差了
根本就別想『買一隻 tamper』然後兩個粉杯都合用
我後來參考了其他使用者的經驗,發現自己比較想要的是底部有弧度的填壓器
當初選這種有弧度的 tamper 是因為有網友分享說
填壓器中央凸起的弧度會把粉往外圈推擠,減少外圈因為填壓不確實造成的通道效應
其中歐弧又比美弧的弧度來大一些
但是 55mm 的歐弧實在太難找,國內要找訂製的又不知道門路
所以後來是在 Walter (台北) 那邊發現有一隻 55mm 的美弧
在和對方聯繫後,我就把 14g 和 21g 粉杯一起寄給對方 (因為我人在外縣市不方便親自過去)
Walter 在測試後就說那隻 tamper 和 14g 粉杯 match,但 21g 粉杯直徑較小,並不適合
反正我也不愛 21g 粉杯那種過於濃烈壓迫的味道,所以就快樂的買了那隻美弧
我壓 21g 粉杯的時候,還是勉強用著那個塑膠填壓器,雖然還是會卡卡的,但至少塞的進去
這陣子使用下來,操作的部分就大致如上所述,但 Rossa HC 無解的問題就是
它是手搖螺旋來提供壓力,當螺紋轉到底之後,就不會再有壓力
但螺紋轉完只是提供壓榨出 30~50 cc 咖啡液所需的壓力
剩餘的熱水還是殘留在筒身之中,並沒有額外的壓力可以把它給擠出來
也就會形成殘餘的熱水泡著咖啡餅的狀況,咖啡餅就會變成咖啡泥
在不影響 Rossa 壽命的前提下,我目前是把這情形當成 acceptable
反正這並不會影響整體的操作,只是說就別想要有漂漂亮亮的咖啡餅可敲了
ps.
我在 Rosco 的部分著墨較少
那是因為除了它黃銅的材質需要較多的呵護之外
我對這隻手磨的表現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挑惕
以當代的手磨 for espresso 來說
HG-One 以下,Rosco 應該是罕有披敵的了 (這句是我自己主觀認知的啦)
----------------------
阿哩阿雜的講了許多
希望能給想跳這坑的當作一些粗淺的參考
也希望有 Rosco & Rossa 的版友們不吝提出指教,大家一起分享經驗談
刻度是調到最小後,迴轉5.5大格,
粉量其實沒有在量,大約就14~16g吧,
tamper還沒有換,不過有發生壓完粉,粉杯倒過來要轉上rossa的時候粉掉下來........
大概是在壓緊後我填壓多了逆時針順時針轉讓粉跟粉杯鬆動了,
現在壓緊後稍微順時針整一下粉目前是沒掉出,
使用上應該跟大家差不多,預熱3次,
先轉約1bar等個5秒在轉到4bar或是8bar左右的刻度穩住,
等刻度緩緩降到0大約可以出60~70cc,我是取前50cc左右,
不過偶而還是會噴幾滴在桌面,不知道是不是你們說的通道效應...沒研究= =
口感的話我是覺得豆子影響比較大

最後我的感想就是...貴...
我做一杯拿鐵要15~20分鐘因為要拿裝備去茶水間使用,
不過插電又太招搖= = 但擔心香味跟磨豆的聲音會吵到同事,只能妥協
palmeira.sq wrote:
發現到前幾篇關於 R...(恕刪)
palmeira.sq wrote:
我買的是 Rosco 正常 size 的手搖磨豆機 (但握柄有加長,加 $15 AUD)...(恕刪)
這個價錢是加買長柄的價錢,還是原本短柄換長柄的價錢?
如果是短柄換長柄實在是有點貴
但換做是我的話我還是願意花錢換長柄,磨起來真的有比較輕鬆
palmeira.sq wrote:
有另一款 mini 的,刀盤應該是一樣的,但就是筒身本身比較小
其實以我自己的使用狀況,我應該是用 mini 就可以了...(恕刪)
我也是買standard版
當初的考慮是配合Rossa PG可以直接用濾杯接粉
後來發現直接接粉可能因為磨豆過程晃動使佈粉不均,粉餅裡容易產生空洞
還是需要些額外動作才能保證均勻,所以現在都不直接接粉了
如果有想要買Rossa + Rosco的版友,直接接粉這項我覺得可以不用考慮
之前有版友說他的手容易出汗,Mini的光滑機身會有握不住容易打滑的感覺
這點就要好好考慮
palmeira.sq wrote:
東西入手後,首先我就是對那濾杯不是很滿意,尤其是那個尖形濾杯
因為濾杯和座本身是卡在一起的,幾次使用下來,那個尖形濾杯裡面其實清洗不到
所以有點噁心...(恕刪)
您說的應該是filter head,也就是濾杯座
它就跟一般義式機的把手用途是一樣的,只是沒有握柄,再加了螺牙而已
義式機的把手如果不把濾杯拆下來清洗的話應該也是相同的情況

在購買時原廠預設是搭配這個單孔的filter head
只能裝得下single和double粉杯,triple(21g)粉杯太高裝不下
這個可以免費更換成無底的naked filter,就等於義式機的無底把手
就不受濾杯高度限制,也可以觀察老鼠尾巴
每個人喜歡的口味真的都不太一樣,像我豆子一定都裝到18g
17g還可以接受,16g我就覺得太薄,16g以下我就沒試過了
palmeira.sq wrote:
粗細大約是在 Rosco 轉一大圈之後,再繼續往前轉約 4~5 大格這之間...(恕刪)
您是從最粗往細計算的嗎

通常使用磨豆機大家是習慣從最細往粗計算,也就是從zero退幾格這樣
粉量越多,粉餅越厚,阻力就會越大
所以如果要流速相同,粉多則要磨粗一點,粉少則要磨細一點
粉量,粗細度,流速,都會影響味道,以及酸苦等味道的平衡度
但比較奇怪的是我用Rosco + Rossa PG,流速對填壓力道無感,味道也不因填壓力道有什麼變化
通常我會固定粉量和填壓力道(初期我都在磅秤上填壓,讓身體習慣那個力道)
用粗細度來調整味道,當然,流速是會改變的
關於味道調整的方式,這篇文章我建議可以看一看(我貼過很多次

http://www.home-barista.com/tips/espresso-101-how-to-adjust-dose-and-grind-setting-by-taste-t16968.html
雖然我發現很多時候味道的變化跟文中所說的不一樣,我覺得跟豆子與磨豆機都有關係
但這篇文章可以增加一些基本知識,還是很不錯的
palmeira.sq wrote:
螺紋轉完只是提供壓榨出 30~50 cc 咖啡液所需的壓力...(恕刪)
這樣好像有點少
有人說剛開始轉速要快,參考看看
工號9527 wrote:
有發生壓完粉,粉杯倒過來要轉上rossa的時候粉掉下來........
大概是在壓緊後我填壓多了逆時針順時針轉讓粉跟粉杯鬆動了
現在壓緊後稍微順時針整一下粉目前是沒掉出...(恕刪)
我填壓後只會固定順時針轉,不會來回轉
有一說法是填壓後固定一個方向轉,粉餅才會緊實,如果再轉回去就又鬆動了
要鎖上Rossa時我一開始都很小心翼翼,後來發現就算敲擊要它掉下來都不太容易
就都隨便放,至今沒發生過粉餅掉下來的情況
我做一杯拿鐵前後約15分鐘,順序是這樣:
1. 氣瓶拿到機房打氣,回到座位鎖上Rossa PG
2. 在座位量豆重,磨豆,佈粉,填壓
3. 拿KRUPS 963和奶泡杯,到冰箱拿鮮奶倒150cc入奶泡杯,再一起拿到茶水間
4. KRUPS加入少許熱水開機,按原廠說明70cc就夠了
5. 回到座位,把Rossa PG和杯子拿到茶水間,開始進行三次預熱與沖煮
6. espresso完成,KRUPS也可以打奶泡了
7. 拿鐵完成,先把Rossa PG和咖啡拿回座位,再回茶水間清洗奶泡杯並帶回KRUPS,完成
你們的filter basket拿到的時候都是弧形的嗎?我的剛開始好像是平底的, 但後來用了一陣, 可能因為壓力太大的關係, 才慢慢變成弧形.具於這點,我常常都會把它按扁,所以沒想過需要弧形的填壓器.

我本身覺得那隻塑膠填壓器很好啊.最重要是免費的


關於咖啡泥,我最近發現到一個新方案.當你注入第三次熱水時,不要放到gasket水平線(我平時都是這樣做),注到水平線下"大概"0.5cm.這樣,你可以剛剛好攝取到45ml,還會剩下一些螺紋.然後把剩下的螺紋轉完(我有rossa stand),放個3-5分鐘,就會有塊完整的乾粉餅(乾的程度接近Rossa Air).那個0.5cm很重要,需要捉得很準---太多的話就會攝取不足(沒有45ml螺紋就完了);太少的話,就算你把水轉完,粉餅還是會很濕.各位試試看.
還有,我發現到如果我咖啡粉用少過16g(比如說14g),粉餅會比較容易掉出來.>16g就很okay.個人覺得應該跟填壓器沒關係(可能是錯了也不定,只是不想花錢

bakafish wrote:
這樣看來Rossa HC/HC-P的萃取量是比Rossa TR/PG要少很多...(恕刪)
那又不會.論咖啡萃取量和品質,PG和HC都是一樣的(我兩款都有).我拉45ml(嚴格來說應該有50ml吧,沒量得很仔細)的原因是因為shotglass不夠裝啦

還有就是45ml後可以看到老鼠尾比較漂浮,不比前面的濃稠(我超喜歡濃濃的義式咖啡).按照重量計算brew ratio應該有50%吧(咖啡粉16g,咖啡液30-32g,之前量的).而且我發現到很多shotglass都不準的,加上不同的豆,crema量都不一樣,所以用brew ratio比較準一點.
Rossa HC好像最多可以拉90ml(但是水位要放高,不可以留那0.5cm),但是和喝水沒差吧.

最近購了幾個La San Marco杯(7g單杯和14g雙杯).7g的單杯需要裝上10g才會比較好拉.單杯拉出來的咖啡異常溫和(brew ratio一樣),很適合用來拉淺焙的咖啡,別有一番風味.San Marco 14g雙杯比Ross的小一些(我看這才是真正的14g雙杯吧),14g咖啡粉剛剛好,不會太多或太少.味道跟Portaspresso原廠雙杯沒差很多,喝不出甚麼不一樣.
lawqk178 wrote:
Rossa HC好像最多可以拉90ml...(恕刪)
我沒有HC,看的有點霧煞煞

我以為是HC的容量比較小,所以萃取量才會比較少
您這麼一說看起來好像也不是
我覺得Rossa因為沒有分水網
在一般義式機,粉餅膨脹接觸到分水網後阻力會增加,在Rossa並不會有這個現象
所以以PG而言粉杯深淺並不會有什麼影響
HC的話,轉正後水面與活塞頭的距離會有差,也許會有點影響
在國外討論區也有人拿Mypressi 53mm粉杯來用,因為他們覺得原廠粉杯的品質不好
我都是拿原廠double粉杯填18g粉萃取到60ml
18g粉填壓後都還在粉杯的刻線以下約2~3mm
我用的是bodum雙層玻璃杯,最小的那個,全滿是80ml
通常含crema 60ml時老鼠尾巴就開始變淡轉半透明了,時間也大約是25~30秒
所以我的萃取量是含crema 60ml
剛換豆子時,有時候會沒抓準粗細度,流速會稍微快一點
這時老鼠尾巴轉半透明的時間若沒什麼變,我才會萃取到滿杯
究竟espresso 60ml含不含crema,我並不在意

bakafish wrote:
所以以PG而言粉杯深淺並不會有什麼影響
HC的話,轉正後水面與活塞頭的距離會有差,也許會有點影響
對.PG也會有些影響,只是可能影響程度比HC較難觀察到吧.那個差距會導致聚壓時需要更多壓力來達到.比如說PG,如果平常氣瓶14bar就能達到持續9bar,把14g用在triple basket的話就需要更高(可能需要15-16bar)的氣瓶壓力來達到一樣的效果.在HC的話,就是需要轉比較多圈來建立壓力,也有可能會怕螺紋不夠.
duca wrote:
注水方面我的經驗和你也不太相同,水少時反而建立壓力慢些,螺紋行程會不夠用
可能是使用方式不一樣吧.我的HC沒有壓力表,所以是憑感覺(阻力)和流速(維持一樣的流速).而且我也沒有拉到60ml滿.如果我注滿水的話,拉完45ml後還有至少2/5的螺紋.
duca wrote:
La San Marco的粉杯哪邊購買的?單價多少?我也想買幾個試試
這個應該可以上網查看本地有沒有La San Marco的經銷商.我現在身在澳洲,是從coffeeparts買的.一個杯大概13澳幣,運輸費10澳幣.比起VST或是填壓器算是很便宜

內文搜尋

X